喬瑞君
繼發性乳糖不耐受是輪狀病毒腸炎所致嬰幼兒腹瀉遷延不愈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不但影響患兒生長發育, 且可誘發嚴重并發癥導致患兒猝死, 對嬰幼兒身心健康造成惡劣影響。隨著近年來嬰兒期乳制品的廣泛應用, 乳糖不耐受受到臨床廣泛關注, 是目前兒科重點、難點之一。作者近年來以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輪狀病毒腸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嬰幼兒患兒57例, 療效確切,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南陽醫專第一附屬醫院兒科2012年9月~2013年6月期間收治的114例輪狀病毒腸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嬰幼兒, 所有患兒均綜合癥狀、體征及大便還原糖、pH值測定、大便輪狀病毒檢測等實驗室檢查符合《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1]關于輪狀病毒腸炎診斷標準及《乳糖不耐受癥的診斷與治療》[2]中關于乳糖不耐受診斷標準, 男58例, 女56例;年齡4~22個月, 平均(9.3±3.6)個月;腹瀉病程3~19 d, 平均(8.6±3.5) d。按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7例, 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P>0.05)。
1. 2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要求給予同配方無乳糖奶粉喂養, 同時根據病情營養支持、平衡水電解質。對照組給予:①利巴韋林顆粒, 5 mg/(kg/次), 3次/d, 溫水沖服。②蒙脫石散,1 g/次, 3次/d, 溫水沖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口服, 1 g/次, 3次/d, 溫水沖服。兩組均連續治療3 d后評價療效。
1. 3 療效標準 根據治療前后患兒癥狀、糞便性狀的改變參考張怡[3]學者研究評定療效:顯效:患兒全身癥狀消失,糞便次數、性狀恢復正常;有效:患兒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糞便次數明顯減少, 性狀基本正常;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顯效、有效之和為總有效。觀察治療過程中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評價安全性。
1. 4 統計學方法 所得資料應用SPSS14.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表示, 組間比較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1 療效對比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 2 安全性對比 兩組治療過程中均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癥狀及實驗室常規檢查異常改變, 兩組用藥均安全。
乳糖不耐受癥是指食物中的乳糖因人體缺乏乳糖酶而無法被水解, 從而被定植于腸道的細菌酵解后產生大量氣體,出現腹瀉、腹痛、腹脹等臨床表現。近年來, 乳制品被廣泛應用于我國嬰幼兒, 其多數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即為乳糖, 乳糖與嬰幼兒大腦生長發育密切相關, 同時為嬰幼兒健康生長提高能量, 因此, 乳糖不耐受不僅可引起臨床癥狀增加患兒痛苦甚至危及患兒生命, 即使部分無明顯臨床癥狀者也可能出現生長發育障礙, 臨床應高度重視, 及早診治。
輪狀病毒腸炎是誘發嬰幼兒腹瀉的最主要原發疾病, 其是因患兒感染輪狀病毒后, 病毒侵入腸管黏膜柱狀上皮細胞并進行復制, 破壞上皮細胞及微絨毛的功能、結構, 導致小腸吸收能力下降, 乳糖酶活性降低, 電解質、體液滲入腸腔而不能正常排泄, 出現水樣腹瀉癥狀, 甚者病毒可進入血液,引起其它臟器并發癥。輪狀病毒可降低乳糖酶活性, 并可降低乳糖酶數量, 影響乳糖水解, 故其常導致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癥, 加重患兒病情。雖然輪狀病毒腸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多可隨原發疾病的有效治療而逐漸緩解, 但即使輪狀病毒腸炎得到有效控制, 小腸功能及乳糖酶活性及并不能迅速恢復正常, 甚者不能自行恢復正常, 導致腹瀉遷延不愈, 臨床療效欠佳, 本組對照組總有效率僅71.93%可能與此原因有關。
隨著近年來研究進展, 益生菌制劑在輪狀病毒腸炎治療中的地位得到廣泛肯定。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是其最常用的制劑之一, 其含有雙歧桿菌、嗜熱鏈球菌、乳酸桿菌等益生菌,其可糾正輪狀病毒腸炎誘發的腸道菌群紊亂, 緩解腹瀉癥狀,同時能降低乳制品中乳糖含量, 輔助酵解乳糖, 并能產生乳糖酶, 減輕乳糖不耐受臨床癥狀, 因此, 對輪狀病毒腸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有著雙重功效。本組數據顯示,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 且治療過程中無明顯不良反應, 提示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繼發性乳糖不耐受療效佳, 安全性高, 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推廣。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中國鄉村醫藥, 1994,1(1):19-23.
[2] 王文建.乳糖不耐受癥的診斷與治療.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 27(19):1468-1469.
[3] 張怡, 陳培.金雙歧和思密達聯合治療小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四川醫學, 2012,33(8):1383-1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