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梅 周福昌
皮膚是人體正常防御的第一道防線, 完整的皮膚是抵抗病原體感染的一個有力屏障, 皮膚的任何破裂都會造成其機械屏障的缺損, 均可能成為開始發生感染的場所[1]。人體皮膚表面有多種微生物定植, 常駐菌有葡萄球菌和革蘭氏陰性菌(不動桿菌、微球菌等), 暫駐菌有念珠菌、大腸埃希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 常駐菌定植在皮膚表面、毛囊和皮脂腺管,是人體的正常菌群, 一般不致病, 但在正常防御缺損或免疫力低下等情況時, 正常菌群中的一些微生物也可使宿主發生感染。有關資料顯示[2,3], 在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中, 金黃色葡萄球菌占有30%, 而它們在一定狀態下都屬于皮膚的正常菌群, 皮內注射法是將小量無菌藥液注射于表皮與真皮之間,用于藥物過敏試驗, 是預防接種和麻醉的先驅步驟, 其皮膚消毒劑傳統上選用乙醇。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查藥物過敏試驗(皮試)陽性患者58名, 年齡6個月~73歲, 其中頭孢噻肟皮試32例, 普魯卡因青霉素皮試12例, TAT皮試4例, 頭孢曲松鈉皮試10例。
1. 2 方法 對陽性皮試患者均在同一患者另一前臂相同部位注入0.9%氯化鈉0.1 ml作對照試驗, 實驗組29名患者在做對照皮試時采用70%乙醇, 消毒皮膚后, 再用滅菌注射用水棉簽擦凈乙醇, 然后注入0.9%氯化鈉, 20 min后觀察皮膚反應, 另一組29名患者在做對照皮試時, 按傳統方法:70%乙醇消毒皮膚, 待干后注入0.9%的氯化鈉。

表1 不同皮膚消毒方法的對照皮試結果
2. 1 對照組 即70%乙醇消毒皮膚待干后直接注入0.9%氯化鈉的29名患者中, 18例皮丘縮小變平, 皮丘周圍皮膚正常, 11例皮丘變平, 周圍皮膚出現潮紅, 偽足、并伴癢感。
2. 2 實驗組 即70%乙醇消毒皮膚后、再用滅菌注射用水棉簽擦凈乙醇、然后注入0.9%氯化鈉的患者中、26例皮丘變平、縮小、周圍皮膚正常、3例皮丘無改變、周圍皮膚微紅。采用χ2檢驗、與對照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試驗對照發現, 引發對照皮試假陽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3. 1 皮膚消毒液的因素 一直以來藥物過敏試驗所選的皮膚消毒液都是70%的乙醇, 近些年來發現患者對乙醇的過敏因素直接影響對皮試的判斷, 甚至會加重皮試所引起的過敏癥狀。
3. 2 患者年齡及皮膚因素 嬰幼兒及女性的皮膚較嬌嫩對乙醇的刺激反應較為敏感, 易造成潮紅等皮膚刺激癥狀。
3. 3 操作因素 醫務人員在操作時動作太重, 皮試部位皮膚繃得太緊, 也易引起潮紅等現象。
通過試驗顯示:做藥物過敏試驗時, 皮膚消毒液的選用直接關系對試驗結果的判斷, 單純使用70%的乙醇消毒皮膚易致假陽性, 而在70%乙醇消毒皮膚后用滅菌注射用水棉簽擦凈乙醇, 再注入試驗藥物, 陽性概率明顯減少, 既減少患者因對照試驗而造成的痛苦, 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1] 余愛珍.基礎護理學.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90-91.
[2] 吳鐘琪.醫學臨床“三基”訓練.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114-115.
[3] 吳鐘琪.醫學臨床“三基”訓練.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