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軍
限產保價、降薪停薪、裁員減員。2012年,煤炭價格的持續走低,讓國內很多煤炭企業步履維艱。
2013年初,曾在經營“彎道”上徘徊的兗礦集團楊村礦通過強化內部管理、深挖資產潛力,變“剎車慢行”為“彎道超車”。1月至2月,楊村礦利潤總額比考核目標增盈200萬元,實現了由困局到破局的悄然轉身。
在常人眼里,煤礦干的都是“粗拉活”,掘進論米,采煤論噸,生產經營大進大出,是個出手闊綽的“主”。而如今,隨著精細化管理的深入,量入為出、精打細算已經深入人心,曾經的“花著算”變成了現在的“算著花”。
身為基層管家人,楊村礦運搬工區材料員唐傳新說:“現在礦上對材料實行編碼管理和定置管理,規范了材料明細賬和材料卡的使用,實現了賬、卡、物三統一。”
筆者在運搬工區材料庫看到,可以方便粘貼的磁性材料卡詳細記錄了材料的規格型號、庫存數量以及存放位置,使近百種材料有了“身份證”和“定位儀”,不僅看上去一目了然,管理起來也省時省力、井然有序。
而在前期開展的“十大清理、十大提升”活動中,楊村礦先后清倉查庫32家,規范建賬4家,并在算清“家底”的基礎上,對閑置物資進行內部調劑,一次性盤活資產60余萬元,既堵住了管理的口子,又降低了成本。今年1月至2月,楊村礦噸煤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了26元。
為了提煤質、保煤價,楊村礦以原煤深加工為主線,大幅增加原煤入洗量,并通過對老化洗煤設備進行技術改造,提高了設備開機率,打破了產量“瓶頸”,提高了處理能力,原煤入洗量由過去每月不足7000噸增加到目前的12500噸,每年增加效益330余萬元。與此同時,楊村礦還把生產源頭作為煤質管理的重要一環,通過嚴格現場管理,全面控制原煤的灰分、水分和雜物。
在314采煤工作面的生產現場,綜采一區技術主管王永平介紹說,為了提升煤質,他們組織質檢員24小時不間斷巡查,對斷層、鼓地等特殊地段重點盯控,嚴格規定生產中飄刀剎刀的角度和放煤分矸的時間,最大限度地減少矸石混入。他們還在每個轉載點放置了雜物回收箱,明確專人篩撿垃圾和雜物。在噴霧灑水的地方實行機動水流、機停水止,在井巷上方有淋水的地方,通過遮蓋、疏導,防止流入運煤設備。
楊村礦煤質發運科提供的數據顯示,2012年下半年至今,“楊村煤”先后7次提價,原煤價格由最低時的每噸630元上漲到現在的每噸740元,在贏得市場的同時,實現效益最大化。
2月28日,楊村礦回收隊負責皮帶機托輥修復的工人正緊張地忙碌著,拆卸、篩選、組裝、除銹,經過一番處理,原已淘汰的舊托輥煥然一新。
楊村礦每年在皮帶機托輥上的投入都要超過百萬元。為了節約資金,他們把淘汰的舊托輥拆解修復、重新組裝,實現了循環使用。
“舊托輥的復用率在60%以上,每年能節約資金50多萬元,效益非常可觀。”回收隊隊長趙良華說。
筆者在楊村礦存放修復材料的儲料場看到,足球場大小的地方分類碼放著各種成品,大到工字鋼、H架、橫梁,小到錨桿盤、管道彎頭,琳瑯滿目,儼然一個物資中轉站。
料場管理員路來元介紹說,料場存有材料、配件49種,是區隊“淘寶”的好地方。如果遇到臨時工程,三通管件、設備配件就更是“搶手貨”了。
為了促進廢舊材料的回收利用,楊村礦明確要求基層區隊要做到能修理的不加工,能加工的不領取,能自制的不外委,通過寬變窄、長變短、重變輕、粗變細等多種手段,實現變廢為寶、物盡其用。今年1月至2月,楊村礦修舊利廢創造價值49萬元,從廢料堆里“淘”回了“金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