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波
與英特爾、微軟及谷歌相比,甲骨文能否繼續保留在一流公司的行列中,取決于它是否繼續鞏固自己在數據庫領域的優勢,并通過平臺戰略在核心的周圍打造一層厚厚的圍墻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 提供的最新數據,2011年度,甲骨文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的市場份額高達48.8%,而在其后的IBM、微軟和SAP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0.2%、17%和4.6%。該數據再次提醒人們甲骨文在數據庫領域的領先優勢是遙遙領先的,即使像IBM、微軟這樣的重量級競爭對手也難以企及。事實上,關系數據庫正是甲骨文的核心能力所在,它不像IBM那樣涵蓋了IT硬件、軟件和服務,也不像微軟那樣橫跨消費者和企業兩大客戶群。直到2009年收購太陽微電子之前,甲骨文是一家基于數據庫的企業軟件公司,在數據庫優勢基礎上全面建造商業智能平臺,成為了全球最大的企業軟件開發商,其成長戰略頗似微軟依托操作系統的優勢捆綁應用軟件。
甲骨文公司的前身是一家“軟件開發實驗室”(SDL)。1977年6月,拉里·埃里森和另外兩位合伙人在硅谷共同創辦了這家實驗室,致力于關系型數據庫的商業開發工作。他們的靈感來自于一篇劃時代意義的論文,這篇論文出自IBM實驗室研究員埃德加·考特之手。1970年,考特博士發表了計算機科學史上第一篇關于關系數據庫理論的論文,首次提出了關系模型的概念,這篇論文后來獲得了計算機科學最高榮譽“圖靈獎”,奠定了考特博士“關系數據庫之父”的地位。拉里·埃里森拜讀了這篇文獻之后,敏感地意識到未來數據庫模式將發生根本變化,于是和伙伴一起研究這種數據庫的商業開發。
意識到關系數據庫重大意義的不只是拉里·埃里森和他的伙伴,孕育該成果的IBM公司也沒有閑著。1973年,IBM研究中心啟動了 System R項目,研究多用戶與大量數據下關系型數據庫的可行性,它為IBM關系數據庫軟件DB2的誕生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System R項目進展并不順利,原因有兩個,第一,IBM的層次型數據庫關系系統銷售正旺,IBM并沒有太大的動力自己替代自己的產品,早在1968年,IBM就在其IBM 360大型機上成功研制了歷史上最早的層次型數據庫IMS V1。作為軟件、硬件和服務通吃的大型機時代的霸主,IBM的產品在企業界廣受歡迎。第二,當時的計算機硬件能力,比如記憶、存儲等運行速度都不足以支持關系數據庫多種復雜的運算,所以新的軟件必然存在運行速度慢等多種不確定性。

起初,拉里·埃里森創立的軟件實驗室并沒有太大的野心,希望能夠開發出一種與System R相兼容的產品,但IBM將其錯誤的編碼當成商業秘密進行封鎖,SDL只好單獨開發,在此期間,他們繼續借鑒來自IBM實驗室的成果,但在商業開發的集成上明顯加快。1979年,SDL更名為關系軟件有限公司(RSI),并在當年夏天公布了歷史上第一個商業化SQL關系型數據庫管理系統,雖然軟件功能不夠穩定,但還是贏得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訂單。
為了解決“軟件可移植”難題,1983年3月,RSI發布了ORACLE第三版。該產品不僅增加了可移植性功能,而且在諸多方面領先,借此機會,公司正式更名甲骨文(ORACLE)。同年,IBM終于推出了關系型數據庫軟件DB2,但該產品只可在IBM的大型機MVS機型上使用。80年代,PC市場崛起,甲骨文和另外兩家開發關系數據庫軟件公司趁機占領了中小機型市場。1986年,關系數據庫語言標準SQL被美國國家標準機構(ANSI)采納,次年,被國際標準機構推廣。90年代開始,關系數據庫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統治地位。甲骨文在這段歷史中創造了若干世界第一:第一個商用SQL語言數據庫(1979年);第一個分布式數據庫(1986年);第一個符合ANSI SQL標準(1993年);第一個網絡數據庫(1997年);第一個在Linux運行的關系數據庫(1998年);第一個支持XML文本的數據庫(1999年)。
甲骨文早期的競爭對手并非IBM,而是兩家關系數據庫廠商Informix和Sybase,這兩家公司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曾經給甲骨文造成了很大麻煩,但不幸的是,它倆后來都因為管理上的問題而陷入低谷,分別淪為IBM和SAP的收購對象。
Sybase成立于1984年,1987年5月公司正式發布了歷史上第一個高性能的在線應用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軟件SYBASE系統,這也是最早的顧客/服務器關系數據庫。1988年,Sybase與微軟結盟,共同推廣SQL Server。區別在于Sybase版本可以在Windows 、Unix、Linux多個操作系統上運行,微軟的SQL服務器只適用Windows NT 操作系統。1993年,由于分享收益的矛盾,Sybase和微軟分道揚鑣,微軟購買了基于Windows的SQL商標“SQL Server”。
Sybase在1991年成功上市,1992年發布了最新一代System 10 軟件產品系列,第一款產品就取得了重大的技術突破,實現了計算機網絡各個部分的連接,用戶在任何一個節都可以獲得其他節點的變化。1990-1993年間,甲骨文技術上落后于Sybase,此間Sybase成為了發展最快、最受市場歡迎的公司,鋒芒直逼甲骨文行業老大的位置。
轉折發生在1994年,Sybase并購了Powersoft,這是一家生產“客戶-服務器”開發工具的行業領先廠商,占該產品40% 的市場份額。這個并購讓Sybase進入了企業移動軟件市場,但也因此離開了數據庫技術的核心領域。更糟糕的是,1998年,Sybase日本分公司曝出財務造假的丑聞,公司因此陷入低谷。2010年5月,SAP以58億美元收購。Sybase為SAP帶來了數據倉庫環節的領先優勢,目前SAP已是甲骨文商業智能平臺上的強勁對手,這是后話。

汪新波,博士、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公司戰略研究專家
也就是從1994年起,Informix 代替Sybase 成為甲骨文頭號勁敵。隨后三年,兩家公司的競爭成為硅谷的頭條新聞。Informix軟件公司也是關系數據庫的前驅,1981年,該公司發布了關系數據庫管理系統產品:Informix(意思是在Unix上運行的信息系統),該產品可以讓用戶實現交互式的查詢并且編輯數據庫里的數據。1985年,該公司引進了一種新的SQL查詢引擎,將數據庫存取碼分散至一個引擎進程中(sqlexec),而不是將其直接嵌入客戶端,從而為客戶端-服務端分離條件下的運算創造了條件。
隨著Unix和SQL在80年代走向流行,Informix軟件公司1986年成功上市。1988年,Informix收購了Innovative Software公司,后者研發了著名的基于DOS和Unix的辦公系統軟件SmartWare和基于蘋果Macintosh平臺的電子制表軟件WingZ。這次并購同樣讓公司的核心業務發生了偏離,公司在辦公自動化領域的努力并不成功。
1994年,Informix重新把精力集中到數據庫服務器市場,發布了具備動態可擴展結構(DSA)的6.00版的數據庫服務器,對核心引擎做了很大改動,支持了橫向和縱向的并行功能,不論是OLTP還是數據倉庫功能都是領先的。Informix Dynamic Server第7版在1994年震撼了市場,成為領先于其他競爭者整整一代的產品。
然而,在市場上的失敗和公司的管理不當,掩蓋了Informix技術上的成就。在1997年愚人節那天,Informix宣布他們第一個季度的收入比預期少了10億美元,公司重審了1994年到1996年的利潤,1990年代中期包括給合伙公司的軟件許可證其實很大一部分都沒有真正售出到終極用戶手中,這樣不規范的操作致使公司財政產生了超過20億美元的泡沫。從2000年開始,Informix無法集中在技術革新上,不得不進行財務重組,以期成為被人收購的“獵物”。在2001年4月,IBM從Informix購買了數據庫相關資產。
隨著Informix和Sybase的相繼衰落,甲骨文在關系數據庫軟件上的優勢地位日益凸顯,到了新世紀之初,在關系數據庫領域,就只有IBM一家像樣的對手,微軟通過購買授權得到的“SQL Server”只在低端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在企業軟件市場的競爭并沒有就此結束,數據庫僅僅是這一市場中的一環。隨著公司規模的壯大,甲骨文身邊的競爭對手換成了IBM、微軟和SAP這樣的重量級對手。這些公司都是久已成名的老將,各自依托已經建立起來的獨特競爭優勢在企業軟件市場上和新崛起的甲骨文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較量。
在商用軟件市場,甲骨文最直接的競爭對手是來自德國的軟件公司SAP,該公司在傳統的管理軟件市場一枝獨秀。1972年4月1日,5個IBM前員工成立了SAP,這是一家開發商業管理軟件的公司,公司第一個產品是財務會計軟件,隨后在企業資源規劃ERP軟件上建立了核心優勢,90年代以其R/3 ERP方案從大型機到客戶/服務器計算轉變,從此變成了更多的應用軟件的開發商,擁有顧客關系管理(CRM)、供應鏈管理(SCM)、產品周期管理(PLM)和供應商關系管理(SRM)完整的商業管理產品線。
甲骨文曾經和SAP是緊密的合作伙伴,原因很簡單,商業應用軟件開發離不開數據庫軟件的支持,所以SAP是甲骨文的用戶,為甲骨文的早期發展做出了貢獻,但在甲骨文取得了數據庫市場的領先地位之后,數據庫和商業應用軟件之間的距離就不再像以往那么遙遠了,雙方都瞄向了對方的領地,合作關系隨即演化為競爭關系。
從2004年開始,甲骨文開始在企業應用軟件方面加大投資,第一個引人注目的并購是以103億美元收購了仁科(PeopleSoft)公司,2006年初,甲骨文又以60億美元收購Siebel,2007年上半年,以33億美元收購了商業職能和績效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Hyperion。據統計,從2004年12月收購仁科,到2007年上半年收購Hyperion,在短短兩年時間里,甲骨文耗資240億美元收購了30多家軟件廠商,拉里·埃里森也因此榮獲了“收購狂人”的綽號。通過并購,甲骨文在短期內擁有了和SAP一樣完整的商業管理軟件產品線。
應用軟件的收購還不足以顯示甲骨文的戰略意圖,2008年1月,甲骨文以85億美元收購了中間件廠商BEA,才讓甲骨文商業智能平臺戰略彰顯無遺。
為什么在要花費巨資收購中間件產品?取得數據庫老大的地位之后,甲骨文開始依托數據庫優勢打造一個完整的商業智能平臺,這個平臺從內容上包括三個層次:數據庫、中間件和應用軟件。這三個層次的關系好比采礦:數據庫是深埋在下的資源,中間件好比開采設備和工具,而應用軟件則是開采出的各種礦產品。從2004年開始,甲骨文有意識地打通這三個層次。為了打通中間件這個環節,甲骨文開始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內部悄悄開展中間件Fusion的研發,另一方面,眼睛盯住有實力的中間件廠商伺機而動。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提供的數據,2006年“門戶網站、過程、中間件”軟件市場共120億美元,其中IBM占據了32%市場份額,占第一,而BEA10.5%,排名第二,甲骨文8.6%,位列第三,微軟第四,占4.2%。此番收購BEA,甲骨文將把自己的Fusion和BEA中間件整合,強化其第二的市場地位,與IBM全面抗衡。5年過后,根據Gartner提供的最新數據,2011年,IBM依然以32.1%的市場份額,占據中間件市場榜首,而甲骨文和微軟的則分別以16.8%和5.0%占第二三名。可以想見,如果沒有2008年的戰略并購,甲骨文很有可能與IBM差距拉大。
在商業智能平臺的競爭中,甲骨文的競爭對手首先是IBM,然后是微軟和SAP,從綜合實力看,IBM和甲骨文難分伯仲,甲骨文在數據庫方面取得了領先優勢,但在中間件市場上與IBM也有明顯差距。從長期看,甲骨文不能忽略微軟的存在,最近幾年,微軟憑借Windows操作系統的捆綁優勢和低價策略,在數據庫、中間件和商業應用軟件市場都在蠶食甲骨文的領地,微軟的數據庫、中間件、動態AX一攬子商業管理方案都捆綁在微軟的Windows操作系統中,具有廣大的用戶基數。未來兩三年,微軟將是甲骨文的最大威脅。
2009年4月,甲骨文斥資74億美元收購太陽(Sun),這又是一筆吸引眼球的并購。由于太陽是一家硬件為主的廠商,聯想到不久前谷歌并購摩托羅拉移動,世界上頂尖IT廠商似乎都在向軟硬通吃的“全產業鏈”模式靠攏,用軟件驅動硬件,提供軟硬件之間完美的無縫連接,帶給客戶最完美的用戶體驗。似乎這是蘋果再次崛起的經驗,也是IBM長盛不衰的秘密,而這兩家又分別占據著消費者市場和企業市場的最高端。
脫胎于IBM實驗室、一路并購過來的甲骨文公司真的要向IBM挑戰?要知道,IBM曾經是整個IT產業的化身,從硬件到軟件到服務都有最好的人力資源和經驗,經驗表明像這樣的公司可以在某個模塊的競爭中輸給你,但要在全產業鏈中和其競爭則難上加難。目前看,甲骨文對太陽的Java軟件整合效果良好,甚至這種整合也借助了IBM的力量。2010年10月11日,甲骨文與IBM宣布,兩家將在開源Java的主要開發工具OpenJDK方面展開合作,消除了整個Java社區的顧慮,意味著企業客戶可以繼續憑借Java社區進行開放、靈活的創新活動。但是硬件方面的整合甲骨文沒有相關經驗和能力,從并購后的效果看,硬件銷售和服務在加速下滑。2011年10月的調查顯示,半數接受調查的人認為甲骨文的硬件可靠性在過去的兩年中下降,18%的客戶對其服務器服務質量不滿。
更值得擔心的是,在甲骨文賴以起家的數據庫領域,甲骨文面臨的挑戰似乎也越來越大。一項不久前的市場調查顯示,微軟的服務器和服務質量正在受到贊揚,其滿意率遠高于甲骨文。80%的受調查者給了微軟SQL Server“優秀”的評級,大大高于甲骨文的43%。另外的調查顯示,客戶對甲骨文數據庫長期的“高端”價格也越來越不滿。所有這些跡象都表明,未來的服務器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有研究表明,IBM DB29.7 system數據庫綜合運營成本可以比Oracle11g數據庫節約30-40%,果真如此的話,我們真得該為甲骨文擔心了。
結論:甲骨文是一個在數據庫領域建立起核心競爭力的強大企業,以往從數據庫到商業智能平臺的發展戰略也是成功的。但是數據庫市場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市場,依然有激烈的競爭,和英特爾公司在芯片上的優勢、微軟在操作系統上以及谷歌在搜索引擎建立起的優勢相比,甲骨文并沒有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將競爭對手拋下太遠,甲骨文能否繼續保留在一流公司行列中取決于它是否繼續鞏固自己的數據庫優勢,并通過平臺戰略在核心的周圍打造一層厚厚的圍墻。貿然向IBM模式靠攏,至少從現在來看,是個很不明智的選擇,相信甲骨文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