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李鈺

從起初單純地賣數字資源,到如今賣名目繁多的數字知識服務,誰走在中國期刊數字出版服務的最前端?
2012年12月4日,美國風投KPCB合伙人、“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Mary Meeker)發布了《互聯網趨勢報告》。報告,她重構“雜志”的概念,即它們不再是當初成堆的印刷拷貝,而是可隨時隨地閱讀及分享的最新、最全、最富有個性化的文字、視頻等。這個報告向大家宣示:數字出版是未來雜志的主流走向。
雖然直到2005年第一屆數字出版博覽會上,我國才對“數字出版”有了明確界定,但是,出版業內人士對數字出版并不陌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借著我國互聯網發展的第一個高潮期,一批企業先后涉足期刊數字出版,如維普資訊、萬方數據、龍源期刊、同方知網等,它們通過創建數字出版平臺,將紙質期刊內容數字化,并加以整合,借助互聯網提供信息資源服務。
十余年間,這些平臺在數字出版的大蛋糕上,嘗到了不少甜頭。但是,它們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無論是相互之間的競爭,還是外圍數字出版商的沖擊,都是它們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1990年開始,我國互聯網發展勢頭不斷加快,一些人通過網絡了解了國外的數字出版,同時嗅到了這個產業在國內的無限商機,于是先后涌現出了多家期刊數字出版平臺。
截至2000年,我國期刊數字出版平臺領域形成了四足鼎立之勢。萬方數據、同方知網、維普資訊都選擇以學術期刊資源為主;龍源期刊則偏向綜合類,涵蓋時政、商業、娛樂、文化、學術及生活各個領域,雖然其內容資源中也包括學術期刊,但是學術期刊僅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從期刊數量及知名度來看,龍源期刊學術內容資源要落后于其他幾家期刊數字出版平臺。
說起為什么要進入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領域,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資源總監王勝海說,“對于萬方數據來說,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發展過程。”
萬方數據是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發起成立的,作為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股東,它掌握著非常全面的科技類信息資源。90年代,時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的宋健提出,科技工作應當“穩住一頭、放開一片”,他倡導科技信息服務業改制。“萬方數據是順應改革的發展趨勢,從事科技信息資源市場化運作。”王勝海指出。
做“廣”,還是做“專”,這是各家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從入行開始就在思考的問題。
雖然同方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都被定義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但是在學術資源的覆蓋面上又有明顯不同。同方知網的內容資源可謂“全面”,涵蓋了各學科領域的知識信息,形式上包括數字化的(期刊、學位、會議)論文、標準、專利、法規、年鑒甚至工具用書等。而萬方數據和維普資訊的內容資源相對要“專”一些,集中在科技學術類信息領域,但是二者在形式上又有明顯不同。維普資訊的資源基本上集中在學術期刊論文上,萬方數據則拓展了內容形式,除科技類(期刊、學位、會議)論文外,還涵蓋外文文獻、專利、標準、法規及圖書等。用王勝海的話來講,“凡是科技人員期望參考的資料,我們都盡量收錄到萬方數據庫中”。
不同的路線,決定了三家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和地位。
記者了解到,這些平臺的使用者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圖書館、政府、大中型企業等,用戶遍及海內外。
用戶量是檢驗平臺受歡迎程度最有效的數據。目前,萬方數據和同方知網都已經擁有2,000余萬在線讀者,數千家機構用戶;維普資訊有800多萬注冊用戶,6,000多家機構用戶。
高校是所有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最主要的機構用戶。寧夏大學圖書館信息服務部主任陳曉波告訴本刊記者,他負責本校圖書館期刊數據庫采購工作已有十多年了,一直以“數據庫信息完整、全面,學術質量高,具有公認權威”為選購標準。
對此,王勝海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多次提到,在科技類信息服務領域,萬方數據處于領先地位,是行業內的“領頭羊”。
陳曉波告訴記者,在與其他高校圖書館同行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基本上規模較大的綜合類院校,都購買了同方知網和萬方數據兩家的數據庫,主要是期刊論文庫、碩博學位論文庫以及會議論文庫等,一家的收費在百萬元左右。寧夏大學因為資金原因,僅購買了同方知網的。
數字出版平臺要想做出成績,就必須聚集海量優質的內容資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通過數字平臺控制海量信息資源,也是互聯網企業制勝的利器。這已成為業內人士的共識。
陳曉波表示,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如果沒有豐富、優質的信息資源,那么它就是一個空殼,用戶也不會花大價錢去購買。
萬方數據、同方知網、維普資訊等都認識到了內容資源對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重要性,紛紛花重金投入數據庫的建設、信息的更新以及技術的跟蹤與研發等,但是由于維普資訊內容資源類別、形式的局限性,以及龍源期刊的大眾化,當初的四足鼎立之勢已經在無形中被瓦解,同方知網和萬方數據成為學術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佼佼者,并且一如既往地處在競爭中。

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之間的競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要想取得競爭優勢,必須體現差異化。而以往單純的紙版轉電子版的數字化模式,已經成為期刊數字出版平臺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同時,中國數字出版已經進入了快速發展期。數字化技術在近10年來的發展中,顯得急速而深刻,新興媒體正在不斷侵吞著傳統媒體的固有市場,數字化已成為期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越來越多的傳統期刊看到了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強大力量,在數字化轉型之路上摩拳擦掌,試圖延續自己的生存及發展。期刊自身的這種數字化革命加劇了期刊數字出版服務平臺轉型升級的緊迫性。于是,各個數據庫平臺不得不尋求轉型,即由傳統的數據資源營銷向知識服務轉型。
知識服務是一個很大的行業,有了信息資源,如何把資源更有效整合、分析并為他人所用,這是知識服務研究的范圍。王勝海說,目前很多人還停留在傳統的出版資源數字化,即賣資源層次上,“在用數字化形式傳遞的業務模式上,我認為數字出版還應當關注讀者拿到資源后該如何使用,怎樣才能促進讀者對資源的有效使用,這一塊將是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更大的市場。在未來,知識服務更具有賣點。”
關于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知識服務新使命,各家企業基本上已經達成共識,尤其在凈化學術氛圍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在2008年和2009年我國集中爆發多次論文抄襲事件后,各企業先后研發并推出了論文引用相似性檢測系統,雖然各自系統的名稱及涵蓋的信息資源大小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為了凈化學術環境,幫助用戶規范學術論文,支持創新。
當然,在市場競爭中,各家期刊數字出版平臺在知識服務上也不忘體現差異化,紛紛亮出了自己的新鮮招數。
同方知網市場部負責人周震凡向本刊記者強調,“我們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資源整合平臺,而是在各種信息資源基礎上做知識服務”。這種知識服務在一場展示會上悉數亮相。

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兼資源總監王勝海

2012年12月,同方知網在北京舉辦“2012 CNKI資源建設新成果展示會”,在數字知識資源支撐下緊緊圍繞其“服務型出版”的理念,推出了10多款最新產品,表示將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用戶的實際需求,提供與之配套的內容增值服務功能。
同方知網副總經理劉學東告訴媒體,學術出版產業普遍存在上游內容生產商與下游用戶“溝通不暢”的現象,形成了學術知識文獻越來越豐富、一些機構或個人卻越來越感到“知識信息饑荒”的怪圈。因此,未來學術出版產業要想實現突破性、規模化的跨越發展,向“服務型出版”升級的產業轉型勢在必行。在此之前,同方知網就已經面向各期刊編輯部推出了“期刊優先數字出版服務”,不但迎合了期刊出版業態創新的需要,更拓展了業務范圍。可謂“一箭雙雕”。
萬方數據不但推出了期刊優先數字出版服務,更多的知識服務還建立在新媒體思路上。早在2010年,萬方數據建立了一個免費服務的數據庫——學者博客索引庫,將新鮮的學術思想與正式的學術資源做關聯和指引,使新媒體形式的學術資料和傳統學術資源連接起來。
王勝海解釋說,之所以定位為免費,“是想搭建一個綜合性的科技學術信息服務平臺,并與其他競爭對手形成差異化服務。我們更關注資源建設、知識服務功能建設、學者網絡社區建設,營造一個學術科研環境。通過研究這個環境到底需要怎樣的服務,什么服務對他們有用,從而有針對性地建設,其中有些點可以直接用來銷售,有些則免費,這是有策略的,是一記組合拳!”
記者了解到,萬方數據正在建設科技視頻數據庫,目的是將大學老師授課、大型課題報告等用視頻收錄;同時,受互聯網社區的啟發,萬方數據正在建設自己的萬方學術圈,給學者們提供一個社交的平臺。王勝海透露,萬方學術圈已建成一定規模,正在不斷增加功能,認證學者數量也在不斷增加。

在同方知網和萬方數據大刀闊斧地開展知識服務轉型期間,維普資訊和龍源期刊也并未閑著。維普資訊網建成了自己的企業情報館以及學者空間等,龍源期刊根據移動互聯網和3G時代的特點,推出了手機版和手持閱讀器版,尤其在2010年全面推出了IPAD、IPhone等手持終端的閱讀服務,使用戶隨時隨地都能閱讀到喜歡的期刊。
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期刊數字出版創造了必要條件和基礎。這些條件可以重新定義信息內容的出版和消費方式,并一定程度上擴大內容閱讀和消費市場。與傳統出版相比,新技術條件下,從信息內容的創作、編審,到新媒體的內容組織、快速傳播、分析利用,以及基于內容的社交等方面,都有了全方面的進步和提升。而這些都為我國期刊數字出版平臺的發展開創了廣闊的前景。
雖然,同方知網、萬方數據等第三方的期刊數字出版平臺不可避免地將受到傳統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沖擊。但是,王勝海表示對此并不擔心。
他說,“期刊編輯部從傳統的期刊出版變為數字出版,并不意味就不需要我們的平臺。其一,它們不一定有能力單獨實現平臺,因為平臺的建設、升級和運營需要持續的投入。其二,作為一兩種期刊獨立運營的出版平臺,對于用戶不方便,并且市場推廣服務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問題。因此,我認為最終還會形成多條腿走路的局面。即,它們在自己數字出版的同時,還會存在委托我們出版發行、服務的形式。”“對于萬方數據來講,我們會依靠信息技術優勢、市場優勢、服務優勢等,把自己建設成為聯系資源源頭和信息用戶的不可或缺的環節。”
2012年12月7日,《德國金融時報》停刊,走向數字化,而在12月15日,美國ipad電子報《The Daily》在上市不足兩年時關閉。對于期刊數字出版,這兩件事可謂一喜一憂。但是它們透露出了一個信號,即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適合數字出版。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期刊數字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我認為數字出版在某種程度上肯定要代替傳統出版。”王勝海說,“傳統的圖書館和出版商是分離的,而在數字化時代是分不開的,圖書館的定位肯定會變化,但是并不一定是被數字化出版平臺所取代,二者的關系在將來被重新定位,即重構。一個是管信息生產、整合、推薦等綜合的知識服務平臺,而圖書館要利用這種平臺,為本機構的信息環境建設做出個性化的努力。”這一點已經得到了數字出版業內人士的共識。
中文在線董事長兼總裁童之磊告訴本刊記者,“數字化肯定是今后的發展方向。但電子書不能代替歷史遺留下來的原件,傳統圖書館可以長久保存文獻資料,并且無須借助閱讀工具即可閱讀,很多讀者依然喜歡紙質閱讀的感覺。所以未來數字圖書館與傳統圖書館仍然會共存,電子書是閱讀和書籍的延伸。”
童之磊還說,數字出版未來是一個上萬億的巨大蛋糕,這不是任何一個企業能一口氣吞得下的。一個產業真正要做大,需要有大量的重量級公司參與。“我認為數字出版行業的發展應該成立一個聯盟,這樣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行業的關鍵問題,比如標準怎樣定,數據格式是怎樣。現在數字出版領域的企業還太少,大家的合作遠遠大于競爭。”
然而,目前已有的期刊數據出版平臺只是數字出版的第三方平臺,其收錄的信息資源都來源于期刊雜志社等其他合作單位。陳曉波說,這是我國數據庫與國外數據庫最大的區別,國外數據庫收錄的信息資源基本都是自己出版的圖書、刊物。
目前,國家正在主導出版行業的改制,期刊雜志社逐步走向企業。“如果時機成熟,未來期刊數字出版平臺與期刊企業之間的合作會更多,或并購傳統編輯部,或在期刊企業參股,那樣的話,期刊數字出版平臺收錄的內容資源就不再全是別人的了。我們很期待那一天!”王勝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