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濤
(長沙縣農村公路管理站,湖南長沙 4101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公路和城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也逐年增加,受地形影響的山區高速公路;受線形、現有城區構造物影響的城區高架路、立體式交叉等等工程建設項目也越來越多。曲線梁橋相比于直線橋來說,對地形、地貌、現有構造物以及建設空間的適應性較強,能滿足復雜的建設條件下線形的需求,同時,曲線梁橋還具有弧線優美、行車平順、外觀流暢明快、意境生動等美學價值,因此,在現有許多工程項目中得到應用。
曲線梁橋雖具有以上優點,但由于這種橋本身的結構特點以及建設初期經驗的缺乏,造成已建成通車的部分曲線橋梁發生了許多病害,如:內側支座脫空;梁端向彎道外側“爬移”;伸縮縫變形不均;梁體水平向變位使支座上下鋼板錯位;局部裂縫超過允許值等等。
本文通過對廣東省廣州東沙至新聯高速公路新聯互通D匝道橋的一段曲線梁橋的計算和設計過程,介紹了一些彎梁橋設計中常用的改善彎梁橋結構受力的方案,并驗證了這些解決方案在彎箱梁橋設計應用中的有效性。
新聯互通式立體交叉是廣州東沙至新聯高速公路第S16標段中的項目,含A,B,C,D匝道橋及上跨主線橋,本文對平面半徑最小的D匝道橋進行計算分析。該橋為21 m+36 m+21 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彎箱梁。橋面寬度為10.5 m,單箱單室,平面位于R=145 m圓曲線上,橋面橫坡為6%;橋面縱坡為R=1 600 m的凸曲線上。設計荷載:公路—Ⅰ級,抗震等級按7度設防。
新聯互通D匝道箱梁采用C50,橋梁位于R=145 m圓曲線上。橋面布置:0.5 m(防撞欄桿)+9.5 m(行車道)+0.5 m(防撞欄桿),總寬10.5 m。箱梁為單箱單室(見圖1),箱梁頂板為28 cm,底板為26 cm,中心位置梁高2 m,腹板寬為55 cm,橋面橫坡通過調整腹板高度來完成。橋面鋪裝采用10 cm厚瀝青混凝土。下部橋墩采用方柱墩配承臺及樁基礎,橋臺采用雙柱式臺配樁基礎。各墩臺支座均為雙支座,其中墩柱處支座間距為2.5 m,橋臺處支座間距為4.5 m,墩柱偏心20 cm。
本橋的上部結構計算采用《橋梁博士》V3.0程序的梁格法模塊進行計算。根據20.92 m+36 m+20.92 m曲線連續箱梁,用空間梁格法進行有限元模擬。按照梁格網格的劃分原則,縱梁單元劃分(共52 個單元,1.42 m+50 ×1.5 m+1.42 m),2 根縱梁,橫向間距4.95 m。縱梁單元編號1~104:縱梁1(1~52)、縱梁2(53~104)。橫梁:53根橫梁,縱向間距(1.42 m+50×1.5 m+1.42 m);橫梁單元編號105 ~165。
梁格劃分如圖2,圖3所示。
箱梁施工采用分段澆筑。每段箱梁順橋向一次澆筑完畢,沿梁高可分兩至三次澆筑,先底板及腹板根部,再腹板和頂板及翼緣板,但墩頂橫梁應一次澆筑。箱梁接段之間接縫及每段箱梁分層澆筑縫都應按施工縫處理。所有預應力束張拉都需在支架上進行,待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強度90%后方可張拉,張拉需上下左右均勻對稱進行,張拉完后馬上對孔道進行灌漿。該段梁全部預應力張拉完成后方可拆卸支架。


縱向預應力束在逐孔設置支架現澆時預埋并張拉,頂板在腹板處采用12φs15.24 mm鋼絞線,底板在腹板處采用12φs15.24 mm鋼絞線,通束用連接器連長,短索采用5φs15.24 mm鋼絞線,箱梁無豎向預應力。鋼絞線控制應力0.75fpk。
1)考慮到內側腹板較低,外側腹板較高。同時橋梁運行時,主梁內側將有翹曲趨勢。因此,本次設計考慮調整內外側腹板預應力鋼束的重心位置。將內側腹板預應力鋼束重心位置豎向上調,經過多次試算,兩側重心高差為11 cm。曲線梁內外側腹板形成反向扭矩,構成預應力應力的預偏心,以求在配筋設計方面盡量抵消結構的扭矩效應。
2)將原設計獨柱單支座改為獨柱雙支座,兩支座間距為3.5 m。雙支座形成抗扭型支撐,將上部結構內外荷載引起的扭矩向下部結構進行傳遞,減小曲線梁梁體受扭對上下部結構產生的不良影響。
3)由于曲線梁存在較大扭矩,通常存在外梁超載,內梁卸載,造成內外側支點反力相差很大,當活載偏載比較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內側支座脫空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可以考慮調整支座的中心的偏心值,改善主梁受力。本橋將下部結構支座中心線沿彎梁橫梁方向向外側平移20 cm。
按照以上三點改善方案計算結果匯總如下:
1)承載能力階段應力計算結果見表1,承載力極限狀態見圖4。
2)使用階段正應力組合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3)使用階段主應力分析:本橋在短期效應組合作用下,內梁最大主拉應力為-0.92 MPa,外梁最大主拉應力為-0.84 MPa。

表1 承載力極限狀態橋梁內力與抗力 kN·m

4)支撐反力結果:箱梁墩臺處支撐處均往曲線外側設置20 cm偏心,橋臺處支座內外側反力分別為1 820 kN和1 630 kN,橋墩處支座內外側反力為5 730 kN和5 050 kN(見圖5)。

本橋通過調整箱梁內外側腹板預應力重心位置、改單支座為雙支座、修改支座中心與橋梁中心線之間偏心距離等等措施,所得以上計算結果,內外梁的內力,應力,支撐反力結果相差不大,證明這幾項調整是有效而且必要的。
曲線梁橋由于本身結構受力的特殊性,較同等跨徑的直線梁橋要復雜,主要是因為主梁與受力支撐無法與結構支撐點位于一條直線上,曲線梁的受力不可避免地存在“彎—扭”耦合作用。因此要在設計和計算中引起足夠的重視。
本文介紹了東新路新聯互通橋設計計算過程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并驗證了其有效性,可以作為同類橋梁設計的參考。
[1]姚玲森.曲線梁[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2]范立礎.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3]邵容光.混凝土彎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4]孫廣華.曲線梁橋計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