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曉曉
(西安財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2011年,涌入城鎮的農民工數量高達25278萬,比上年增加了1055萬人,增長率為4.4%。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農民工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研究其收入及消費結構,可以了解到農民工的消費行為,促進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
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經歷了從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的轉變,從溫飽型消費結構向小康型消費結構的轉變。主要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1)溫飽型消費階段;(2)家電消費階段;(3)住行消費階段。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到相關的數據,需要指出的情況如下:
(1)工作時間: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為10小時/天。
(2)住宿狀況:大部分農民工所在的工廠都提供住宿,他們所所要支付的只有水電費,所以住宿支出沒有列在所考慮的范圍之內。
(3)子女狀況:無子女者的人數為45,達總人口數的75%;有子女一人者為15人,占所調查比例的25%;子女在兩人以上者為5人。此外,需要說明的是所調查人口多為80、90后,其子女大都是在12歲以下。
(4)食品狀況:工廠為農民工提供工作餐,如果工作八個小時提供一餐,工作十個小時提供兩餐。
研究消費結構通常采用恩格爾系數法和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模型兩種方法。恩格爾系數是食品支出與總消費支出之比,它是衡量居民消費結構一個常用的參考指標,但它只是根據一些國家的發展規律,揭示國家發展階段性的特點,不能用來深入研究消費結構。擴展線性支出系統是由經濟學家Liuch于1973年提出,本文用此方法對消費結構進行分析。模型可以表示成:

其中,Ci是i類項目的消費支出,Pi是第i類項目的消費價格,Xi和xi分別代表第i類項目的需求量和基本需求量(即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要的數量),bi為邊際消費傾向,Y為收入水平,C0指總基本需求支出。
模型的經濟意義很明確:人們對各個消費項目都是有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兩部分組成。基本需求與收入水平無關,非基本需求取決于收入水平和個人偏好,這個模型具有良好的性質,通過它我們可以直接求得邊際消費傾向、需求的收入彈性和價格彈性:

因此,建立ELES后,可以利用上述指標綜合分析收入、價格波動對消費需求大的影響情況,預測消費結構的變動趨勢。
由于各項基本支出在某年內基本是不變的,可以視為常數,所以令:


消費結構是指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構成,本文中的消費支出包括以下幾項:(1)衣著支出,包括服裝、鞋襪之類等;(2)食品支出,主要是指一日三餐及零食等;(3)醫療支出,是指醫藥費;(4)交通支出;(5)教育培訓支出;(6)娛樂支出;(7)儲蓄。表1是不同收入者的消費支出情況:

?

?
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農民工的消費支出與其自身的收入密切相關,收入越高的居民在其各項支出上也就越多。
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消費支出中的構成,即di=Piqi/ΣPiqi,表2是農民工的消費支出構成表:
從表2的數據中,可以看出如下特點:
一是儲蓄傾向較高。農民工收入的近1/3用于儲蓄,說明農民工對未來的收入存在不穩定預期,希望通過降低當期消費抵御失業、返鄉等不可預期事件。
二是在消費支出中用于自身享受型消費、休閑娛樂方面的消費所占比重較大,而用于精神方面消費和自身教育方面的消費較少。
三是恩格爾系數出乎意料的低。根據聯合國的標準,恩格爾系數=食品消費支出/總的消費支出,并且指出恩格爾系數在59%以上為絕對貧困,50%~59%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由表二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農民工的恩格爾系數在20%左右,已經處于最富裕狀態。恩格爾系數表明: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食品支出的比例將逐漸降低,但絕對數卻是遞增的。而實際上雖然農民工收入介于農民和城鎮居民之間,但是恩格爾系數卻既低于城鎮居民家庭36.3%,也低于農村居民家庭43.1%。農民工的食品支出如此之低,在當前物價水平之下只能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當然也跟我們前面提到管工作餐相關。
邊際消費傾向是指居民在滿足基本消費需求以后,每增加1單位收入,用于生活消費支出的比例。根據表一的數據對農民工的消費狀況進行分析,利用Eviews3.1對(4)式進行回歸估計分析,再根據(5)、(6)、(7)式進行計算,最終得到 ELES模型,計算結果如表 3所示。

?
1.由表3可見,總體來看,農民工的人均月基本消費需求約為755元,總的邊際消費傾向為0.5816,即每增加一元的收入,將有0.5816元用于生活消費。這表明農民工的收入用于消費的比例還是比較低得,由于未來沒有保障,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來儲蓄,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消費。
2.從表中,在各種消費項目中,消費傾向較大的是娛樂和衣著支出,這表明農民工更加注重自身的享受和娛樂,精神文化產品的市場更加廣闊,于此,這也是其收入提高的一個表現。
3.醫療的邊際傾向偏低,這表明農民工的收入即使提高了,這個方向的支出也不會大幅增加,這給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提出了重大的問題。
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方向。擴大內需應該建立在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基礎上的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提高億萬農民工的消費能力。
1.采取措施切實提高農民工收入。農民工是我國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享有工人階級的工資待遇。提高農民工收人是增加其消費的根本前提。參照全社會、全行業的工資標準和農民工家庭總體小康生活標準統籌考慮制定農民工的最低工資標準和工資正常增長機制,使農民工工資也能隨著經濟增長而相應增長。
2.將農民工的培訓納入各級公共財政的支持范圍。農民工中絕大多數是沒有接受過任何職業技能培訓的。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是增強農民工就業能力、提高其收入的重要途徑。當前國家為拉動經濟增長投入4萬億元,應當從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農民工培訓。繼續探索新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方式,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按照不同行業、工種和農民工的文化水平及其興趣安排培訓內容,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適用性。
3.加強溝通,打造有利于農民工消費轉型的社會氛圍。一是利用媒體的社會傳播導向功能,重塑農民工形象。報紙、電視、廣播等社會媒體應發揮其強大的社會傳播功能,把宣傳重點放在宣傳農民工中大公無私、見義勇為、富于愛心和進取心的先進典型上,以此為契機,改變市民對農民工的固有印象,重塑農民工的形象。二是社區活動應涵蓋農民工。市民生活的主要圈子是社區,農民工們也分散在各個社區中。因此,社區活動不應該排斥農民工,應當允許或引導農民工們更多地參與到社區活動中來,通過社區活動所提供的場所和機會,增加市民與農民工的交流和溝通。三是市民、農民工教育要同步。各級政府應該通過一些教育機構、宣傳機構,對農民工進行現代消費文化的教育和消費觀念的引導,引導農民工健康、科學、理性地消費。同時也要通過社會媒體、相關組織教育市民多幫助農民工。
農民工作為生產者,為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消費者,其消費能力的增長必然產生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在金融危機沖擊的情況下,農民工的就業和消費問題應得到進一步的重視。
[1]彭振江.基于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消費結構分析[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學報,2006:23~28.
[2]葉萍.農民工消費需求及消費變化趨勢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2010:17~18.
[3]吳銳.全國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實證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0(1),192~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