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13年2月8日公布了今年1月的CPI等宏觀經濟數據。承接前幾個月宏觀經濟走出低谷后的走勢,這些數據大致令人滿意,特別是表示物價走勢的CPI指數同比(2013年1月與2012年1月相比)上漲僅為2.0%,環比(2013年1月與2012年12月相比)上漲幅度更低,僅為1.0%,表明物價雖然有上漲,但總體上仍在可控范圍內。
點評:值得注意的是,國家統計局做出的CPI分類統計表明,1月份食品價格同比上漲2.9%,影響CPI同比上漲約0.95個百分點。而從更能反映價格最新變動的環比數據看,1月食品價格環比上漲2.8%,影響CPI上漲約0.92個百分點。簡單來說,在1月份CPI的環比上漲之中,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超過90%,也就是說,1月份價格上漲的因素幾乎全由食品價格所涵蓋。從2011年底開始,CPI指數從高位回落,并一直延續至今,保持了長時間在3%左右的良好紀錄。盡管CPI指數總體上漲幅不高,但其中與尋常百姓關系密切的食品,特別是豬肉、蔬菜等副食品價格卻依然保持著強勁的上升勢頭,因此,CPI目前所表現出的溫和上漲勢頭與公眾對物價的日常感受產生了偏差。這種偏差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CPI在采樣和權重設計上與消費品需求的側重不完全一致所導致的。對老百姓來說,食品、蔬菜是每一天都要面對的消費品,他們對這類物品的價格漲跌十分敏感,但CPI在采樣和權重設計上不可能僅僅依賴食品和蔬菜,還有其他多種消費品,但這些市場并不像食品、蔬菜那樣與百姓日常生活須臾不可離,價格相對比較穩定,因此它們必然會沖淡食品、蔬菜價格上漲對CPI上漲所起的作用,從而造成CPI對于物價上漲趨勢的感覺失真。
要求無限制地放大食品、蔬菜在CPI中的權重,其理由也許不夠充分,從這一點來說,CPI的相對失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種失真狀況如果長期存在,卻會對政府的宏觀調控產生誤導。最簡單地說,一年來CPI的低位運行,已經使政府產生了對于物價上升的麻痹。我們記憶猶新的是,2011年年中,CPI同比上漲幅度一度達到6%以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視,控物價成為當時政府經濟調控的重心。但隨著CPI指數的回落,政府經濟調控的重心隨之轉移,特別是在2012年上半年經濟增速下降的趨勢出現以后,政府確立了穩增長的重心。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這一年多來,CPI雖然下降了,但食品、蔬菜價格卻一直在上升之中,最近一段時間,隨著經濟開始出現回暖,食品、蔬菜價格更是出現強勁上升,已經創下了前所未有的紀錄。
食品、蔬菜價格快速上漲,CPI卻在低位運行,這種格局會麻痹整個社會對物價上升的警惕,當政府也產生這種錯覺的時候,就會在經濟調控上出現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決策。這就像青蛙置身于溫水之中,雖然有點熱氣,卻暫時感覺不到致命的威脅,但隨著水溫逐漸升高,等青蛙覺得受不了的時候,它已經無力脫離險境了。目前的CPI正在產生這種讓人麻痹的“溫水煮青蛙效應”,在基數已經很高的物價基礎上,即使每個月上升1%,一年下來升幅也會非常驚人,這種情況在最近兩年已經出現了。可以想見,2月份的CPI即使保持低位,但其中食品、蔬菜的漲幅將更引人注目,“水溫”將再度上升。
現在,政府正在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期望讓民眾能夠更多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成果,但是,如果以為目前的CPI只是微幅上漲,而對其“溫水煮青蛙效應”缺乏足夠警惕,那么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即使收入出現了上升,但食品、蔬菜方面的“剛性開支”卻越來越高,占收入比重越來越高,增加的收入也只能消耗在菜籃子中,而菜籃子也并沒有因此而更加豐富,這樣一來,提高收入就失去了意義。因此,政府在經濟調控中必須高度重視食品、蔬菜價格不斷上漲的走勢,并采取有效措施將其遏制住,而不能陶醉于CPI的漲幅在可控范圍,對“水溫”的升高缺乏必要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