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霞,周 怡(新疆喀什地區第二人民醫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心絞痛是冠心病的一個常見類型,主要病理基礎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管腔狹窄以及冠狀動脈痙攣而引起的心肌缺血。冠心病心絞痛可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穩定型心絞痛、不穩定型心絞痛、變異性心絞痛、混合型心絞痛等,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因而必須加強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1]。為了探討冠心病心絞痛內科治療的效果,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絞痛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49~80歲,平均(70.4±2.1)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5.4±1.1)年。其中穩定型心絞痛36例,不穩定型心絞痛24例,變異型心絞痛12例,混合型心絞痛8例。
1.2 臨床診斷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心絞痛的診斷標準;②臨床主要表現為心絞痛反復發作;③心電圖顯示有缺血性ST段改變[2]。
1.3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內科治療,通過鈣離子阻滯劑、硝酸酯類、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ACEI等控制血壓、調整血糖和降血脂,并采用鉀鎂極化液(氯化鉀1.5 g加硫化鎂2.0 g加三磷酸腺苷40 mg加10%葡萄糖500 ml)加丹參注射液20 ml加生理鹽水250 ml靜脈滴注,每天1次,14 d為1個療程;每天觀察血壓、心率、節律,觀察心絞痛發作次數、疼痛程度、部位、持續時間等,進行12導連心電圖描記[3]。
1.4 觀察指標:血脂水平變化及心絞痛程度、心電圖變化。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治療后患者TC、TG、LDL、HDL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mmol/L)

表1 治療前后血脂水平變化(,mmol/L)
注:與治療前比較,①P<0.05
治療時間 TC TG LDL HDL治療前 7.1±0.6 2.5±0.8 4.8±0.6 1.0±0.2治療后 5.2±0.4① 1.8±0.4① 3.0±0.7① 1.6±0.3①
2.2 治療前后心絞痛和心電圖變化:治療前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在每天2~8次之間,平均為(5.2±2.4)次,患者均出現心電圖ST段和T波異常,其中56例出現房室傳導阻滯;經過內科治療后,26例(32.5%)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80%以上,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44例(55.0%)患者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80%,心電圖ST段回升0.05 mV以上,主要導聯倒置T波變淺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轉為直立;治療后患者的心絞痛和心電圖狀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脂質代謝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質沉積在光滑的動脈內膜上堆積而成白色斑塊,造成動脈腔狹窄,使血流受阻,導致心臟缺血,產生心絞痛。冠心病心絞痛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因而必須加強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其中活血止痛、益氣養陰是治療的關鍵所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內科治療,通過硝酸酯類、鈣離子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阿司匹林、ACEI等控制血壓、調整血糖和降血脂,其中硝酸酯類藥物是冠心病患者最常使用的藥物之一,可用于治療心絞痛、心肌梗死和充血性心衰,最常用的硝酸酯類藥物有:三硝基異山梨酯、二硝酸異山梨酯和單硝酸異山梨酯[4]。通過鉀鎂極化液和丹參注射液進行治療,鉀鎂極化液中鎂對心肌電活動有廣泛的影響,能夠激活心肌腺苷環化酶和Na+-K+-ATP酶,從而阻止細胞內鉀外流,并使細胞外鉀進入細胞內,降低血K+濃度,使缺血損傷的心肌細胞恢復極化狀態,減少心律失常的發生,并提供能量,加強心肌收縮功能。丹參注射液具有擴張冠狀動脈,降低血漿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紅細胞流速的作用,有利于預防血栓的形成并改善微循環。通過本研究發現,治療后患者血脂水平較治療前有顯著改善,治療后患者的心絞痛和心電圖狀況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內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具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 蘇潤坤.冠心病心絞痛的藥物治療探討和預防[J].天津醫藥,2013,32(1):1.
[2] 鄧琴華.中西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46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雜志,2012,26(1):44.
[3] 呂傳增.冠脈活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54例[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9(1):33.
[4] 肖 飛.冠心病心絞痛中醫辨證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2,32(2):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