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學周, 徐永江, 陳學周, 劉之亮,2, 王妍妍, 李春廣,2
(1.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產研究所農業部海洋漁業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 山東 青島 266071;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黃海水產研究所青島市海水魚類種子工程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071;3.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北京 100125)
近年來,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頻繁和臨港工業的快速發展等問題不斷出現,導致了環境污染的加劇,致使我國近海海洋生物資源不斷衰退,開展人工增殖放流成為修復漁業資源最有效的方式,其中對放流生物的標志技術成為對放流生物進行追蹤、回捕和效果評估的重要依據。自19世紀80年代以來,有學者采用標記魚的方法估算封閉水體中魚類種群的大小和死亡率,標志放流技術開始慢慢發展起來。在諸多標志方法中,體外標志因易操作、易識別和成本低廉而廣為應用,其中T型標志牌為使用較為廣泛的一種體外標志[1],且標志牌一般不易脫落,保持率高,保留時間長,能區分不同的個體,有易被發現及回收簡便等優點[2-3],適宜于長期的標記追蹤試驗研究。國外開展的海水魚類體外掛牌標志放流技術研究較多,如金頭鯛(Sparusaurata)[4]、鮭魚(Salmosalar)[5]、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6]、歐洲無須鱈(Merlucciusmerluccius)[7]等。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也相繼開展了多種魚類的標志放流技術研究,如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8-9]、牙鲆[10]、鮸魚(Miichthysmiiuy)[11]的標志放流等,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為這些魚類的大規模增殖放流奠定了基礎。目前,尚未見有關海水魚類T型牌標志放流的報道。
半滑舌鰨(CynoglossussemilaevisGünther)是我國本土重要經濟魚種,目前,其自然資源和漁獲量日益減少,加快開展半滑舌鰨增殖放流已成為保護其自然資源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黃渤海區開展了大規模半滑舌鰨的增殖放流工作,年放流半滑舌鰨苗種數百萬尾。為評估半滑舌鰨的放流增殖的效果,2010年以來,筆者開展了半滑舌鰨的體外掛牌標志技術研究,篩選出了適宜半滑舌鰨苗種放流專用的T型標志牌,并確定了適宜的標志方法,為批量化標志放流和增殖效果評估提供了技術依據。
T型標志牌主要包括錨定端、連接線和標志牌3個部分,各部分量度如圖1所示,T-A、T-B、T-C和T-D等4種標志牌的規格見表1。標志牌、連接線加錨定端都是聚乙烯材制制作,安全無毒。各種標志牌總重量與標志牌重量與實驗魚體濕重的比值(R)
R=WT/WF×100%
(1)
式中,WT為不同規格標志牌的總重量,WF為實驗魚的體重。4種規格的標志牌與試驗魚體重的比值見表2。
本研究中,以標記后實驗魚暫養期間脫牌率低于10%,存活率高于90%作為評價T型標志牌是否適宜于標志放流的依據。

表1試驗用T型標志牌的規格特征Table 1 The size and weight of four kinds of T bar tag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表2 標志牌重量占魚體重量的比值Table 2 The T bar tag weight to fish weight ratio (R) in the present study

圖1 標志試驗使用的標志牌及規格示意圖Fig.1 Type and size schematic of T bar tags used in the present study
2011-07-10本試驗在青島忠海水產有限公司進行。試驗用半滑舌鰨苗種為該公司人工培育的健康苗種,苗種色澤正常,大小規則整齊,健康活潑,攝食良好。
選用平均全長5 cm(體重0.8~1.2 g)、8 cm(體重3.2~4.6 g)、12 cm(體重7.2~9.7 g)、16 cm(體重18~22 g)的苗種用于試驗,利用4種不同規格的T型標志牌(T-A、T-B、T-C、T-D)進行了掛牌標記。全長5 cm的苗種僅以T-A標志牌標記,其它3個規格的苗種分別以4種標志牌標記。共設置13個試驗組,每組使用試驗魚100尾,每個試驗組設置一個重復。試驗用苗種先在容積為25 m3的水泥池中暫養3 d后用于試驗。
試驗用魚的培育條件:水溫20~24 ℃、鹽度28~30、pH 7.8~8.2、溶解氧5 mg/L以上。暫養期間投喂日本產的日清配合飼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3%,每日清理培育池一次。
試驗開始前,所有試驗魚提前一天停食。標志操作前,所有實驗魚都以MS-222進行麻醉,麻醉劑量選擇的標準是試驗魚入麻時間快,恢復時間短,無不良反應。半滑舌鰨苗種的麻醉劑量參照劉長琳等[12]的結果,全長5~8 cm的苗種設定為50 mg/L,全長12 cm以上苗種設定為80 mg/L。
在掛牌標志時,以專用標志槍進行背部掛牌標記操作。標志槍槍頭以70%酒精消毒后使用。掛牌標記的部位選擇被標記魚背鰭基部下方背部肌肉最厚的部位(一般距頭部約2 cm處),標記槍與魚體呈45°~60°角。標記槍頭自鱗下間隙處插入,入肌肉5 mm左右,標志槍槍頭不穿透魚體。標記完成后以手指輕壓標志部位輕輕快速抽出標記槍,使得標志牌錨定端留在實驗魚體內。標志后對標志魚用土霉素(5 mg/L)進行浸泡消毒處理,以防止傷口感染。

圖2 T型標志牌對半滑舌鰨的標記效果Fig.2 Real effect of T bar tagged tongue sole
掛牌標記完成后,各個組別的試驗魚分別置于500 L的小型玻璃鋼水槽內暫養15 d,暫養條件:水溫22~24 ℃、鹽度28~30、pH 7.8~8.2、溶解氧5 mg/L以上,充氣、流水培育,流水量為7~8個流程。暫養期間投喂日本產的日清配合飼料,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3%,每日清池1次。暫養期間,記錄每個實驗組的死亡率和脫牌率,觀察實驗魚的游泳行為和攝食情況。
在室內玻璃鋼水槽暫養15 d,將存活下來的實驗魚選擇T-A標志的全長12 cm的半滑舌鰨苗種180尾轉移到室外池塘(1畝)進行養殖,同時以180尾同等規格的非標記苗種作為對照在室外池塘內共同培育。入池前測量實驗魚的體長和體重,經池塘養殖60 d后出池,記錄成活率和脫牌率,隨機測量50尾試驗魚的體長、體重等生長情況,以評估體外掛牌標志的效果。池塘養殖期間,養殖水溫23~26 ℃,溶解氧7 mg/L以上,養殖池塘每天換水約30%。養殖期間,先投喂活鹵蟲進行馴化誘導攝食,1周后轉為日清牌配合飼料。標志后半滑舌鰨苗種在池塘養殖期間的特異生長率(SGR)
SGR=(eG-1) ×100%
(2)
(3)
式中,W1為起始個體重量,W2為實驗結束后個體體重,Δt為實驗持續時間。
2011年秋季,在萊州開展半滑舌鰨生產性放流,利用本研究開發的T-A標志牌對平均全長12 cm的半滑舌鰨苗種進行批量標記試驗。
試驗數據均表示為每個試驗組兩個重復的平均數。在池塘培育的標記魚和未標記魚的生長數據表示為Mean ± S.D.,利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統計分析體長、體重和存活率等的差異顯著性,當P<0.05視為差異顯著,反之不顯著。統計分析使用SPSS(16.0版本)軟件進行。
標記后試驗魚在室內500 L的玻璃剛水槽內流水暫養。在掛牌標記操作后,試驗魚一般靜臥于池底不游動,不攝食。全長8 cm的苗種在第4 d開始逐漸攝食,游泳行為正常;全長12 cm的苗種在標記操作2 d后游泳行為正常;在第3 d開始攝食,攝食量隨時間推移逐漸與對照組基本一致;全長16 cm的苗種在暫養后第2 d恢復正常游泳行為,并有部分苗種開始攝食,在第3 d攝食正常。
不同規格的T型標志牌對不同規格的半滑舌鰨苗種進行標志后暫養15 d的脫牌率和存活率見表3。平均全長5 cm的苗種:由于魚體規格過小,本研究僅以T-A標志牌標記,但脫牌率仍高達47%以上,且實驗魚在標記后3 d內全部死亡(結果未在表3列示)。平均全長16 cm的苗種:以T-A和T-B標志牌標記后成活率為100%,未出現脫牌的情況;以T-C和T-D標志牌標記后,脫牌率高于30%,成活率低于18%,T-D標記組全部死亡。對于平均全長12 cm的苗種:以T-A標志牌標記后成活率為100%,未發現脫牌;以T-B標志牌標記后脫牌率為7%,但成活率僅為80%;以T-C和T-D標志牌標記后,脫牌率高于30%,成活率低于18%,T-D標記組全部死亡。平均全長8 cm的苗種:以T-A標志牌標記后成活率為92%,脫牌率為7%;以T-B標志牌標記后脫牌率為20%,但成活率僅為57%;以T-C和T-D標志牌標記后,脫牌率高于45%,成活率低于5%,T-D標記組實驗魚在標記后3 d內全部死亡。
由此可見,在本實驗條件下,全長5 cm以下的苗種不適宜以標志牌標記放流,對于全長8 cm以上的苗種標記應使用T-A標志牌,對于16 cm以上苗種的標志,可使用T-A和T-B標志牌。

表3 不同規格的半滑舌鰨苗種以T型牌標記后15 d的脫牌率和成活率Table 3 The tag-shedding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ongue sole juveniles after tagged with T bar tags in 15 days
掛牌標記后全長12 cm的半滑舌鰨苗種經15 d的室內暫養,放入室外池塘培育觀察其標記效果。共放入標記試驗苗種180尾,同等規格未標記的試驗魚180尾。經2個月池塘養殖,試驗魚出池。計數出帶標記牌試驗魚178尾,不帶標記牌試驗魚182尾,試驗池塘養殖成活率達100%。標記試驗魚平均全長17.37±1.97 cm,平均體重達23.83±3.02 g,未標記魚平均全長達18.07±2.02 cm,平均體重達24.59±3.64 g。結果表明掛牌標記魚生長與未標記苗種生長無顯著差異(P>0.05)(表4),標記效果良好。

表4半滑舌鰨標志苗種在土池飼養60 d后的生長指標Table 4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T bar tagged tongue sole domesticated in the outdoor pond
2011-11在萊州三山島近海進行了半滑舌鰨規?;帕髟囼灒帕靼牖圉嵜绶N52萬尾,其中利用T-A標志牌標記放流平均全長12 cm的半滑舌鰨苗種1萬尾。
標志放流流程:根據上述實驗結果,使用T-A標志牌對平均全長12 cm的半滑舌鰨苗種進行了標記,標記后利用3個室內圓形水泥池(規格為6 m×6 m×1 m)流水暫養48 h,出池打包后裝船放入大海。出池時計數池中苗種死亡個體數量及脫落的標志牌數量,統計出該標志牌標記暫養成活率達99.9%,脫牌率為0.15%,表明標記效果較好。
本研究首次研制并探討了不同規格的T型標志牌對半滑舌鰨苗種的標記效果,篩選出了適宜于半滑舌鰨苗種標記的T型標志牌,提出了規范的標記方法,為半滑舌鰨增殖放流及效果評估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T型標志牌的錨定端、連接線和標志牌等部分的尺寸,特別是錨定端的長度和直徑直接影響標記效果。半滑舌鰨苗種體細長且肌肉厚度較薄,在掛牌標記時,較大規格的T-D和T-C標志牌很容易在魚體的錨定部位造成較大的創口而脫牌或造成死亡。本研究研制的小規格T-A標志牌,大大縮短了錨定端的長度和直徑,以適合于小規格苗種的標記。對于半滑舌鰨苗種的標志實驗表明,標志牌錨定部位的創口較小,且標志牌所用材料與魚體連接處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標志后15 d傷口已愈合,標志魚的脫牌率和死亡率低。在對條紋鱸(Moronesaxatilis)的標志放流研究中,研究者認為T型標志牌錨定端長度應盡量等于或者小于被標志魚的脊椎骨間距[13]。在本研究中,對于小規格的苗種,利用T-A標志牌取得了較好的標記效果,但使用錨定端長度和直徑都較大的T-C和T-D類型的標志牌則造成了較高的脫牌率。因此,對于鲆鰈魚類小規格苗種的標志研究,首先應考慮標志牌錨定端直徑的大小,同時應考慮標志牌重量和操作方法等因素。
已有研究表明,T型標志牌的連接線長度可能影響標記成功率,連接線過短可能導致較高的脫牌率[14]。但另一方面,較長的連接線會增加標志牌的整體重量,在水里產生較大的阻力,進而對魚體的游泳行為造成影響,最為主要的是標志魚被捕食者發現的幾率增加。因此,在制作T型標志牌時應通過實驗而確定適宜的連接線長度。Jolivet等[7]在研究歐洲無須鱈(Merlucciusmerluccius)標志放流時提出,標志牌重量與魚體重的比值(R)>2時被標志魚死亡快且死亡率高,脫牌率升高。在本研究中,對于平均全長8 cm的苗種,T-A標志牌較為適宜,結合表2中的R值,認為當R<0.63時標志牌適宜于標志放流。而對于全長為12 cm以上的大規格苗種,考慮到標記后的成活率和脫牌率,以R=0.3來評價標志牌對半滑舌鰨的標志效果較為適宜,當R<0.3時標志牌較適宜于標記操作。在本研究條件下,從脫牌率、存活率和實驗魚的標志后行為以及生長等數據綜合分析,T-A標志牌適宜于全長8 cm以上半滑舌鰨苗種的標志,而T-B標志牌適宜于16 cm以上大規格苗種的標志。同時,該T-A型標志牌也可用于其它鲆鰈類苗種掛牌標志。
T型標志牌的掛牌標志多采用標志槍操作,Davis等[15]發現標志槍的槍頭過短也可引起較高的脫牌率。本研究中,根據4種不同的T型標志牌錨定端的直徑制作了不同的標志槍,要求槍尖和撞針的直徑與標志牌錨定端吻合,槍尖入魚體后不會產生倒掛而造成額外損傷或者將標志牌拖出。另外,在標記操作時,要求槍尖斜向入肌肉深度控制在5 mm左右,以不穿透魚體為好,避免對魚體造成過大損傷。
在利用T型標志牌標記放流魚時,由于錨定端需鎮入魚體內,因此會在魚體標志部位造成創傷。對鮭魚(Salmosalar)的標志技術研究表明,如若標記操作或操作后處理不當,或者標記后不經暫養直接放入野生環境中,標志魚的標志部位容易惡化,形成壞死,直接導致實驗魚的死亡或生長抑制[14,16]。因此,在標志放流過程中,應對標記后的魚體進行創口的消毒處理并對標記后的實驗魚進行暫養馴化,以提高標志魚的成活率。本研究的標記操作中,標記前對標志槍頭進行了消毒處理并在標記后對放流魚進行消毒處理,標志魚體上的標記創口可在較短時間內愈合,對實驗魚的生長和存活影響較??;另外,標記操作時,T型標志牌標記部位選在試驗魚頭部后方側線上方肌肉最厚處,此處遠離中樞神經系統和血液循環系統,不會對標志魚產生過多的生理和代謝脅迫;同時,標記操作時標志槍傾斜并與魚體呈45°~60°角,可使標記后標志牌向魚體側后方傾斜并與魚體游泳方向保持一致,減少游泳阻力的影響。
目前,開展的不同類型的標志牌的標記效果試驗多是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在標記后暫養周期的長短可能對評價一種標志牌的效果產生影響。前人研究表明,短期內(2~5 d)的暫養觀察可能無法精確評估一種標志牌對實驗魚的效果,因此一般標志后的暫養實驗時間需5 d以上,暫養時間越長,對于標志牌的標志效果就越容易評價和確定[17]。本研究中,半滑舌鰨標記魚的暫養時間為15 d,同時在池塘中進行暫養時生長無差異,同時在后續大批量標志放流時中發現較高的成活率和較低的脫牌率,表明本研究使用的暫養和標志效果評價方法是適宜的。
Nielson等[1]提出掛牌標記一般用于個體較大的魚,如體長在15 cm以上的魚[13-14]。本研究使用的標志用苗種都在16 cm以下,全長5 cm的苗種由于體型過于單薄和弱小,不適用于掛牌標記操作,其可能原因是小規格苗種難以忍受固著時的操作壓力所造成的創傷,從而造成死亡。對于全長8 cm以上苗種,雖然其全長達到一定規格,但苗種體重較小,在進行苗種標志時,需特別注意標志牌的重量不可過大,重量過大的標志牌可對苗種游泳和攝食行為造成障礙,且很容易在自然水體被其天敵生物捕食。因此,開發適宜半滑舌鰨苗種標記的標志牌時,應盡量制作小規格標志牌。從本研究結果看,全長8 cm的苗種在以T-A標志牌標記后雖成活率達90%以上,但仍有少量死亡和脫牌,本研究雖未選擇10 cm左右的苗種進行標記試驗,考慮到苗種的規格、身體厚度以及標記操作技術,建議今后標志放流時,使用T-A標志牌,選擇全長10 cm以上的半滑舌鰨苗種進行標記放流為宜。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NIELSEN L A. Methods of marking fish and shellfish [M]. NewYork: American Fisheries Society, 1992.
[2] TAO J T, DAI X J. Current status of fish tagging technology [J]. Journal of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2005, 14(4): 452-456. 陳錦淘, 戴小杰. 魚類標志放流技術的研究現狀 [J].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 2005, 14(4): 452-456.
[3] ZHOU Y D, XU H X, DAI X J, et al. An application effect of several tagged methods in fisheries resource enhancement [J]. Journal of Fujian Fisheries, 2008, 116:7-12. 周永東, 徐漢祥, 戴小杰, 等. 幾種標志方法在漁業資源增殖放流中的應用效果[J]. 福建水產, 2008, 116:7-12.
[4] S?NCHEZ-LAMADRID A. Effectiveness of four methods for tagging juveniles of farm-reared gilthead sea bream,SparusaurataL. [J]. Fisheries Management and Ecology, 2001, 8(3):271-278.
[5] CROZIER W W, KENNEDY G J A. Impact of tagging with coded wire tags on marine survival of wild Atlantic salmon (Salmosalar, L.) migrating from the R. Bush, Northern Ireland [J]. Fish. Res., 2002,59(1-2): 209-215.
[6] TANAKA M, SEIKAI T, YAMAMOTO E, et al. Significance of larval and juvenile ecophysiology for stock enhancement of the Japanese flounder,Paralichthysolivaceus[J]. Bull. Mar. Sci.,1998, 62: 551-571.
[7] JOLIVET A, PONTUAL H, GARREN F, et al. Effects of T-bar and DST tagging 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european hake [J]. Reviews: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2009, 9:181-193.
[8] LIU J F, WENG Z C, TANG X G, et al. Preliminary Study on Tagging Release and Early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easedPseudosciaenacroceain Guanjing Yang [J]. Marine Science, 1994, (5): 54-59. 劉家富, 翁忠釵, 唐曉剛, 等. 官井洋大黃魚標志放流技術與放流標志魚早期生態習性的初步研究 [J]. 海洋科學, 1994, (5): 54-59.
[9] DING A X, HE Y E. Test on release and proliferation ofPseudosciaenacroceain Daiquyang sea area [J]. China Fisheries, 2010,(8): 67-68. 丁愛俠, 賀依爾. 舟山岱衢族大黃魚放流增殖試驗 [J]. 中國水產, 2010,(8): 67-68.
[10] LIU Q. Japanese flounder marking techniques and juveniles released for stock enhancement [D]. Qingdao: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2009. 劉奇.褐牙鲆標志技術與增殖放流試驗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2009.
[11] SUN Z, YU F P, WANG Y B.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tagging techniques for the release and enhancement ofMiichthysmiiuy[J]. Marine Fisheries, 2007, 29(4): 344-348. 孫忠,余方平,王躍斌. 鮸魚增殖放流標志技術的初步研究[J]. 海洋漁業, 2007, 29(4): 344-348.
[12] LIU C L, CHEN S Q, HE L, et al. Effects of MS-222 as an anesthetic on adultCynoglossussemilaevisGünther [J]. Journal of Fishery Science of China, 2008, 28(1):92-100. 劉長琳, 陳四清, 何力, 等. MS-222 對半滑舌鰨成魚的麻醉效果研究 [J]. 中國水產科學, 2008, 28(1):92-100.
[13] WALDMAN J R, DUNNING D J, MATTSON M T. A morphological explanation for size-dependent anchor tag loss from striped bass [J]. Trans. Am. Fish. Soc., 1990, 119: 920-923.
[14] OTTER? H, KRISTIANSEN T S, SV?SAND T. Evaluation of anchor tags used in sea-ranching experiments with atlantic cod (GadusmorhuaL.) [J]. Fisheries Research, 1998, 35:237-246.
[15] DAVIS T L O, REID D D. Estimates of tag-shedding rates for Floy FT-2 dart and FD-67 anchor tags in barramundiLatescalcariferBloch [J]. Aust. J. Freshw. Res., 1982, 33: 1113-1117.
[16] MARTY G D, ROBERTS R J. The histopathology of salmon tagging: IV. The effect of severe exercise on the induced tagging lesion in salmon parr at two temperatures [J]. J. Fish Biol., 1976, 8: 289-292.
[17] BRATTEY J, CADIGAN N. Estimation of short-term tagging mortality of adult Atlantic cod (Gadusmorhua) [J]. Fish. Res., 2004, 66(2-3): 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