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華,高 潔 (天津市海河醫院麻醉科,天津 300350)
頸淋巴結結核病灶清除術在我院常采用不插管全憑靜脈麻醉完成,以往氯胺酮復合丙泊酚靜脈全身麻醉,術中患者有體動,術后易出現精神癥狀[1]。瑞芬太尼同為短效麻醉性鎮痛藥,本研究對比觀察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靜脈麻醉在該術中的應用,探討瑞芬太尼在頸淋巴結結核病灶清除術中應用價值?,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1月~2012年11月行頸淋巴結結核病灶清除術患者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ASAⅠ~Ⅱ級,年齡17~68歲,體質量44~86 kg?;颊咝g前均正規服用抗結核藥物治療。隨機分為瑞芬太尼組(R組30例)和氯胺酮(K組30例)。兩組患者年齡、體質量、性別、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R組術中使用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維持麻醉;K組術中使用氯胺酮復合丙泊酚維持麻醉。所有患者均術前禁食禁飲6 h,麻醉前30 min肌內注射阿托品0.5 mg、地西泮10 mg,入室后監測 SBP、DBP、HR、ECG、SpO2,常規麻醉機面罩吸氧,同時建立靜脈通路。
靜脈推注咪達唑侖0.05 mg/kg進行麻醉誘導。R組將瑞芬太尼用 NaCl溶液稀釋為50 μg/ml濃度的溶液以,0.5~1 μg/(kg·min)劑量持續靜脈靶控輸入,術畢前5 min停止泵入。K組用氯胺酮1~2 mg/kg靜脈推注誘導,術中根據麻醉需求(患者肢體活動及顏面表情等)逐次靜脈推注氯胺酮1/2誘導量,手術結束前5 min不再追加。兩組均靜脈持續靶控輸入異丙酚0.3~0.4 mg/(kg·h)鎮靜。兩組術中患者SpO2<95%時給予干預。術畢待患者完全清醒后,送返病房。
1.3 觀察指標:術中持續監測SBP、DBP、HR、SpO2,分別記錄兩組患者入室時(T1)、誘導后(T2)、切皮時(T3)、搔刮病灶期間(T4)、手術結束時(T5)5個時間點的生命體征指標及兩組術畢Aldert評分情況、蘇醒時間、不良反應。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分析。計數數據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以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非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入室時生命體征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R 組 SBP、DBP、HR、SpO2在 T2、T3、T4、T5時與 T1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 >0.05);K 組SBP、DBP、HR、SpO2在T2、T3、T4時與T1比較,差異有統學意義(P<0.01)。詳見表1。R組術畢5 min Aldert評分明顯優于K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術畢15 min Aldert評分無統計學意義(P>0.05)。R組蘇醒時間明顯短于K組(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其中R組1例術中發生心動過緩,給予阿托品0.5 mg后緩解。K組2例術中有體動,3例術后有精神癥狀。R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小于K組。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生命體征指標()
注:與T1比較,①P<0.01;1 mm Hg=0.1333 kPa
組別 例數 指標 T1 T2 T3 T4 T5 R組 30 SBP(mm Hg) 119.4±20.1 117.5±18.9 120.6±18.6 113.9±17.0 121.3±18.7 DBP(mm Hg) 74.6±10.9 75.6±16.3 74.7±8.7 77.9±9.7 76.3±9.7 HR(次/min) 82.3±11.0 80.4±10.1 80.8± 9.4 77.9±11.2 81.0±10.6 SpO2(%) 98.6±1.5 99.8±0.5 99.8±0.6 99.5±1.0 99.7±0.7 K組 30 SBP(mm Hg) 117.7±11.7 113.1±10.5 133.0±8.4① 126.6±8.5① 120.6±12.1 DBP(mm Hg) 74.6±7.5 82.4±8.1① 84.9±6.9① 82.6±10.2① 74.1±13.8 HR(次/min) 79.7±10.1 95.1±9.4① 98.2±9.4① 88.4±8.6① 82.2±9.3 SpO2(%) 98.5±1.1 99.0±1.5 99.7±0.6① 99.9±0.5① 99.5±0.9①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蘇醒情況()

表2 兩組患者圍術期蘇醒情況()
注:與R組比較,①P<0.01;兩組均以患者能正確回答自己姓名判定蘇醒
組別 術畢5 min Aldert評分術畢15 min Aldert評分蘇醒時間(min)不良反應(例)R組5.93±0.254 6.0±0 2.7±1.725 1 K組 4.20±0.484① 5.93±0.254 7.67±1.971①5
本研究對比觀察瑞芬太尼復合丙泊酚與氯胺酮復合丙泊酚全憑靜脈麻醉在頸淋巴結結核病灶清除術中的應用。結果表明:瑞芬太尼或氯胺酮復合丙泊酚均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頸淋巴結結核病灶術麻醉;瑞芬太尼組對于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小于氯胺酮組,術中生命體征平穩,術后蘇醒更快更完全,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頸淋巴結結核病灶清除術是淺表手術,在我院常采用不插管全身麻醉技術,避免了患者插管損傷。丙泊酚是一種理想的麻醉鎮靜藥,但缺乏鎮痛作用。采用氯胺酮靜脈復合麻醉起效迅速、價格低,但有以下缺點:①可引起唾液分泌物增多;②對交感神經和循環有興奮作用;③可出現幻覺、躁動不安等[2]。瑞芬太尼是一種新型短效μ阿片受體激動劑,主要通過血液和組織中的非特異性酯酶水解代謝,不受患者體內擬膽堿酯酶影響,無蓄積作用,作用時間短、消除快且受肝腎功能影響[3]。瑞芬太尼組心血管反應輕,與阿片類藥物心血管反應輕有關,術中麻醉鎮痛強反應小,術后蘇醒迅速完全,有較佳的臨床實用性。
[1]郭艷輝.丙泊酚靶控輸注復合氯胺酮分次靜推在頸淋巴結結核手術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32):4182.
[2]莊心良,曾因明,陳伯鑾.現代麻醉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77-480.
[3]吳新民,葉鐵虎,岳 云,等.國產注射用鹽酸瑞芬太尼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評價[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