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世界研究中心/文
(執筆:鄭東超)
12月12日,朝鮮成功發射“光明星3號”衛星,這是繼2012年4月朝鮮所發射第一顆“光明星3號”衛星失敗后的又一次嘗試。發射成功后,朝鮮舉國歡慶,將其視為朝鮮科技發展和經濟強國建設的里程碑。朝鮮此次發射衛星布局縝密,事前接二連三地向外界釋放發射衛星的各種消息。在外界普遍認為可能延緩發射衛星時,朝鮮將衛星送上了太空。射星成功對朝鮮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它向國際社會表明,在強大的國際壓力面前,金正恩具備領導朝鮮不斷向前的治國能力和毅力。此舉不僅強化了金正恩在國內的威信,還讓外界看到了朝鮮具備了發射火箭的技術實力,軍事實力達到了一定水平,顯示了朝國防成就。
國際社會反應強烈。美國表示,朝鮮此舉是高度挑釁行為,威脅地區安全,國際社會必須要對朝發展“彈道導彈技術”的行為發出清晰信號,即違背安理會決議需要付出代價。韓國對此“強烈譴責”,稱朝此舉違背安理會相關決議,是對朝鮮半島和平、世界和平的挑戰和威脅,日本向朝提出強烈抗議。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朝鮮發射衛星明確違反安理會1874號決議,擔憂引發地區動蕩。中國表示遺憾,希望各方為維護半島和東北亞和平穩定而努力,繼續推進六方會談和半島無核化進程。朝鮮的射星舉動使得半島局勢趨緊,可能引發新一輪東北亞地區安全危機,相關國家與朝鮮之間的互信系數進一步降低,半島局勢管控難度加大。朝鮮可能要面對美西方國家的嚴厲制裁,韓國、日本等國將增強對朝防范意識,朝外部國際環境更為嚴峻。
12月16日,日本舉行第46屆眾議院選舉,以安倍晉三為黨首的自民黨取得大選勝利,時隔三年多后重新奪回執政地位。此次日本眾議院大選的突出特點是“亂”,多達12個政黨參選,是現行選舉制度自1996年實行以來,參選政黨最多的眾議院選舉。選民對各參選黨祭出的參選綱領感到眼花繚亂,無法識別其根本性異同。小黨為了與民主黨和自民黨相抗衡,合縱連橫,形成“第三極”政治勢力。自民黨之所以脫穎而出,一是民主黨沒有兌現參選承諾,三年多里沒有取得理想政績,民眾對其執政失去耐心;二是自民黨作為日本政壇的老黨,參選經驗豐富,選擇了迎合選民心理的執政理念和方向;三是所謂“第三極”政治勢力尚未壯大、內耗嚴重,對外沒有形成統一的合力。自民黨執政后的日本走向值得高度關注,安倍晉三在競選時主張政治上修改日本和平憲法,籌建國防軍,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外交上強化日美同盟,在釣魚島問題上態度強硬。因此,需要警惕日本的民粹主義和極右傾向。另外,自民黨卷土重來能否避免“短命政治”,能否會給持續動蕩、亂象叢生的日本政壇帶來新變化,外界對此存在諸多疑慮。
12月20日,韓國大選結果揭曉,新國家黨總統候選人樸槿惠以微弱優勢擊敗民主統合黨總統候選人文在寅,成為韓國歷史上首位女總統。此次大選被媒體稱為韓國歷史上最激烈、最膠著的大選,樸槿惠憑借重視民生的競選政策,提出了改革核心財閥等推動經濟民主化的實踐方案,贏得選民支持。在外交上,樸槿惠主張在重視韓美全面同盟關系基礎上,將中韓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提升到新層次。競選成功后,樸槿惠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如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減緩,貧富差距較大。如何恰當地處理韓朝關系,需要韓國新政府拿出新智慧、新思路,為破解東北亞安全困局提供正能量。
敘利亞局勢已經持續了近兩年的時間。面對著危機持續僵化、停滯不前的局面,西方國家開始推出新的策略,加大對敘利亞危機的干預力度。12月4日,北約決定在土耳其部署“愛國者”導彈防御系統,以防范來自鄰國敘利亞的襲擊。盡管北約外長會議聲明強調,部署“愛國者”導彈只用于防御,絕不會用于支持建立禁飛區或任何進攻性行動,但北約的這一舉動向外界釋放出試圖加大對敘利亞危機介入力度的信號,為北約對敘利亞的后續行動埋下了伏筆。12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表示,美國承認敘利亞反對派全國聯盟是敘利亞人民的合法代表。俄羅斯對敘利亞立場有所松動,俄外長拉夫羅夫12月22日表示,俄反對外部軍事干預敘利亞,不會為敘利亞總統巴沙爾提供庇護。俄還與敘利亞反對派進行了聯系,外界猜測俄正在放棄巴沙爾,為“后巴沙爾時代”的俄對敘政策尋找鋪墊。種種微妙變化顯示,敘利亞危機或將走向新的階段。
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以138票贊成、9票反對、41票棄權,批準巴勒斯坦從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地位升格為正式的觀察員國,為巴勒斯坦建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巴“入聯”進程由于美國等國家的從中作梗而顯得異常艱難,1974年巴便為聯合國觀察員實體,多次在聯合國申請正式成員國身份未果。此次改變策略,尋求成為聯合國觀察員國。“入聯”成功對巴意義重大。在巴看來,這一步意味著國際社會對巴國家地位的間接承認,聯合國觀察員國身份可以拓展巴在國際上的活動空間;有力地回擊了以色列在國際上打壓和孤立巴的行為,同時在與以色列爭奪有爭議的領土斗爭中,獲得有利的話語權;“入聯”有利于增強巴勒斯坦人的自信心和團結巴各派力量。
12月15日和22日,埃及按地域分別進行兩個階段的新憲法草案公投,這部新憲法是2011年初埃及發生政治動蕩后的第一部憲法草案。在第一階段中,新憲法草案的支持率為56.5%,得票率超過了一半。第二階段公投得票率同樣過半,新憲法在全國范圍內獲得通過。然而,從整個過程來看公投進展得并不順利。新憲法草案并沒有得到埃及國內各政治派別的廣泛認同,因為它規定伊斯蘭教法原則是立法的主要來源,總統有權任命最高憲法法院院長。以“全國拯救陣線”為主的埃及反對派認為新憲法草案賦予總統的權力過大,且具有伊斯蘭性質、限制女性自由,呼吁民眾抵制公投。之后埃及的一些反對派軟化了立場,但還是號召選民向新憲法草案投否決票。埃及的法官組織也加入抵制公投的行列,拒絕對公投進行監督。這些加劇了埃及社會的分裂,在埃及的解放廣場又出現了以群眾示威游行為表現形式的“街頭政治”。
埃及在“阿拉伯之春”后又陷入制憲危機,表面上看分歧點集中在憲法內容上。實際上,這是埃及國內世俗派和伊斯蘭派對國家權力的爭奪、對埃及未來選擇何種發展道路的較量。以穆爾西及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宗教勢力,掌控著埃及國家行政系統,主張沿襲伊斯蘭傳統的保守主義路線。世俗主義者則把守著司法系統,主張維持埃及的世俗化進程。此次新憲法草案公投將會給埃及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政府和反對派之間的政治斗爭可能滲透進埃及社會的各個方面,政治“極化”引發社會撕裂,不僅延緩埃及國內穩定的恢復進程,還可能使其陷入暴力沖突的惡性循環。如果埃及圍繞新憲法公投再次陷入動蕩,將對整個中東局勢造成二次沖擊。埃及的政治走向和中東地區格局發展將難以預料。
12月12日,美聯儲正式出臺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美國將在年底“扭轉操作”到期后,擴大現有資產購買計劃,并用量化數據指標來明確超低利率期限。除了此前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每月購買400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外,還以每月450億美元的規模在公開市場上購買美國國債,以代替到期的“扭轉操作”計劃。這意味著美聯儲2013年將以每月850億美元的規模對金融系統注資,借此繼續壓低長期利率,鼓勵銀行貸款,促進經濟發展。美聯儲此次量化寬松政策設定了具體的經濟和通脹目標,即在失業率高于6.5%、通脹水平不超過2.5%的情況下,量化寬松政策將會保持不變。美聯儲此次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有助于削弱美國乃至世界經濟面臨的財政懸崖沖擊,避免經濟復蘇遭遇重挫。然而,在美國未完全消化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的情況下,又追加第四輪量化寬松政策,將使全球貨幣呈泛濫之勢。此舉折射出奧巴馬政府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黨爭掣肘的形勢下,缺乏解決經濟問題的有效辦法。
世界經濟仍深陷金融危機之中,復蘇步伐依然沉重,經濟增長速度仍顯低迷。在發達經濟體中,美國和日本低速增長,歐元區仍受困于歐債危機,經濟陷入衰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金磚國家為例,除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長速度外,其他國家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回落。世界各國出臺各種政策,以擺脫金融危機影響,恢復經濟發展。各國需要同舟共濟、互利合作,采取積極務實的合作措施,共度時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