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亢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對口支援西部高校”互動雙贏的SWOT分析
高 亢
(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為使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健康持久發展,從戰略管理中的SWOT模型入手,分析對口支援西部高校互動雙贏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從優勢——機會戰略、劣勢——機會戰略、優勢——威脅戰略、劣勢——威脅戰略方面分析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 T戰略。
對口支援;SW OT分析;互動雙贏
“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自啟動到目前已經推行了十年之久,支援高校在政府的主導下一直無私地給予西部受援高校物質、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援助。無論是支援高校還是受援高校,都是獨立的經濟實體,在強調無私奉獻的同時,也要保障自身院校的健康發展。建立高等學校間互動雙贏機制,有助于激發支援高校的內在動力,有利于對口支援工作持久健康發展。
SWOT分析思想是由安索夫于1956年提出來的,后來經過許多人的發展而成為一種戰略分析的實用方法。SWOT分析是把企業內外環境形成機會(opportunities)、威脅(threats)、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es)四個方面的情況結合起來進行分析,以尋找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經營戰略和策略方法。
(一)高校雙方實現互動雙贏所擁有的優勢
1.政策保障
2001年,教育部啟動了“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隨后,在西部地區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精心組織和支援高校、受援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對口支援新疆高等師范學校工作”、“援疆學科建設計劃”、“對口支援民族院校計劃”、“高等學校青年骨干教師國內訪問學者”、“教育部高校團隊支援”、“內地高校對口支援西藏高校”等對口支援專項工作,進一步豐富了對口支援工作的內容。目前,受援高校已覆蓋了西部地區各省區,其中西藏地區的所有本專科高等學校和新疆地區的所有本科高等學校都實現了對口支援。
2.地緣優勢
3.自然資源豐富
西部地區擁有東部地區不可比擬的發展空間。西部大量的光熱、土地、礦產、旅游、生物、水資源等自然資源貯藏豐富,由于沒有先進的技術設備和人才力量,西部地區的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借助東部地區高校的人才優勢和技術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西部地方高校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二)雙方高校實現互動雙贏存在的劣勢
1.資金匱乏
對口支援工作開展以來,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每年都在年初的事業經費預算中,切出一塊獨立的對口支援專項資金,保障此項工作的運行。但是,雙方高校的教育資源均是有限的,從長遠來看,對口支援僅靠國家部署,僅靠支受雙方高校的專項資金來維持對口支援工作的運行,只是杯水車薪。
大學生也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專業相關學術交流和課外活動,拓寬興趣愛好,尋求更多的手機以外的娛樂方式。只有從主觀上增強自我約束和控制能力,自覺抵制手機的不良誘惑,大學生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手機使用的現存問題。
2.人才流失
近年來,地處中西部地區的高等院校的人才資源不斷向發達地區流動,“孔雀東南飛”的現象依舊非常普遍。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大多數與待遇和工作環境較差有直接的關系。南方城市和一些發達地區的企業、高校、科研單位,利用高工資和優厚的工作條件爭奪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優秀人才,使高學歷、高職稱的優秀人才持續流失。
3.生態環境脆弱
西部地區是我國自然生態的極端脆弱區,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破壞及退化問題: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等土地退化現象嚴重;植被稀少,森林草原大面積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少;西北地區水資源嚴重匱乏;生態景觀單一,缺少生態屏障,沙塵暴發生的次數逐年增加,影響范圍逐年擴大等。
(三)雙方高校實現互動雙贏應把握的機會
1.政府大力支持
我國大部分有實力的、高水平的大學都集中在東部地區,他們的發展有賴于國家的長期投資、所在地方的大力支持和高校自身的不懈努力。這也使得我國教育、經濟呈現非均衡發展的態勢。支援西部高校的發展,是東部高水平大學應盡的職責和任務,也是一個學校風格、作風以及水平的體現。
2.西部大開發的機遇
早在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對全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進行過深刻考慮,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戰略構想。他指出:“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一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根據鄧小平的這一思想,我國地區發展制定了“鼓勵先富、帶動后富、東西聯合、共同富裕”和“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長、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方針。開發西部地區已成為目前要“突出地提出和解決”的問題。在“西部大開發”的潮流下,西部地區的諸多社會與經濟問題需要得到解決,東部地區有人才,有技術,有設備,西部地區發展有資源,有地緣,也有政策保障。倘若支受雙方高校能利用各自的優勢,密切合作,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指日可待。
3.支援方式、內容多元化
對口支援政策經過多年的發展和演變,其方式呈現多元化和靈活性的特點。支援方式由最初的13所高校“一對一”的方式逐步發展為“多對一”和“團隊支援”的方式。支援內容也由單純物質、財力的方式演變為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強化師資力量、聯合申報課題、對外交流、干部掛職、教授講學、共享信息資源平臺等多種方式。
(四)雙方高校實現互動雙贏面臨的問題
1.政治導向因素明顯
“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是一項政府主導下的政治色彩濃厚的戰略計劃。不同的高校都有其不同時期發展的目標,但基于政策的壓力,一些支援高校不得不放緩自己前進的腳步,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支援西部高校的任務中去,未能真正激發支援高校的內部動力,把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作為支援高校本身發展的一部分。單純依靠政府的推動來促進對口支援政策的施行不是長久之計。
2.監管力度不到位
對口支援的工作缺乏單獨的監督機構,未能客觀合理地監管對口支援工作的具體實施。而在對口支援的過程中,倘若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或管理不善,或挪為他用,對口支援的工作都會難以如期開展。在確定支援項目的過程中,項目論證不合理、評估不準確等問題也都會造成資金的流失和浪費。
3.尚未形成有效的長效運行機制
一些支援高校還沒有把對口支援工作納入自己學校的長期發展規劃設立長遠目標和階段性目標。一些受援高校也未能把對口支援工作作為本校長期發展規劃中的重要內容,未能與學校主管部門和支援高校一起,充分調研論證,全面科學地制定長期發展規劃。目前的工作仍存在諸多的缺陷和不足,如各級教育部門力量分散、缺乏緊密聯系、工作協調不到位等。
SWOT分析可以提供四種戰略,即SO戰略、WO戰略、ST戰略和WT戰略。
(一)優勢——機會(SO)戰略
優勢——機會(SO)戰略是一種發展企業內部優勢與利用外部機會的戰略,是一種理想的戰略模式。對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中,為達成雙方高校雙贏的局面,可以利用西部獨特的地緣優勢、豐富的自然資源,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與東部高校一起構建西部地區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體系,充分利用西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從而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共同解決西部大開發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二)弱點——機會(WO)戰略
弱點——機會(WO)戰略是利用外部機會來彌補內部弱點,使企業改劣勢而獲取優勢的戰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應加大對口支援的財政支援,解決對口支援政策實施過程中資金匱乏的后顧之憂,同時改善人才待遇狀況,加大人才儲備力度,爭取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發展留人”,從而減少人才流失。在發展地方經濟的時候,要以長遠的眼光看待發展經濟對西部環境的影響,為了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造福子孫后代,應倡導“綠色經濟”,即發展經濟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三)優勢——威脅(ST)戰略
優勢——威脅(ST)戰略是指企業利用自身優勢,回避或減輕外部威脅所造成的影響。對口支援西部高校是一項政府主導的政策,政府導向因素較為明顯,為使政策的實施真正發揮作用,支受雙方高校、各地教育部門需要密切配合,及時溝通,將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在長期的工作中總結經驗教訓,形成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為今后進一步做好對口支援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獨立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監督系統,指派專職人員對專項資金流動、項目審批進行監督,保障對口支援的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四)弱點——威脅(W T)戰略
弱點——威脅(WT)戰略是一種旨在減少內部弱點、回避外部環境威脅的防御性技術。對口支援工作僅靠政府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激發支受雙方高校的內在動力,調動支援高校的積極性,主動將受援高校的發展與支援高校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將會是政府主導之外另一個強大的動力因素。
[1]教育部.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EB/OL].baike.baidu.com/view/5662923.htm,2011-06-22.
[2]賀金設.戰略管理[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6.
[3]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6.
[4]高芳,蔡文伯.“對口支援”:支援高校與受援高校的SW OT分析[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10,(3):52-56.
G 40-052.2文獻標識碼:
A2095-0829(2013)01-0055-03
本文系201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地方高校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路徑研究與實踐——以柳州師專中文系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為例”(2012JGZ 163)的階段性成果。
2012-07-25
雷文彪,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講師、《柳州師專學報》編輯部副主任,研究方向:審美人類學、馬克思主義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