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莎
(天津市城市園林市場管理中心(天津市數字化城市考核監督管理中心),天津300381)
海河流域是全國5大水系之一,海河地處華北平原九河下梢,全長72km,是天津的母親河和發祥地,是具有標志性的寶貴資源。2003年初,天津市啟動了海河還發綜合改造工程,計劃用10~15年時間,將海河建設成為獨具特色、國際一流的服務經濟帶、文化帶、景觀帶,把其打造成東方的“塞納河”。
隨著天津城市進程的快速發展,城市園林綠化力度也在不斷加大,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使得海河的綠化改造工程項目勢在必行,從多年之前的河水的異味讓人們“敬而遠之”到現在的河水清澈,并且多處噴泉景觀互相點綴映襯;從之前的沿岸光禿禿的慘淡景象,到現在的能夠被大面的綠化帶、草坪所覆蓋,成為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娛樂活動的休閑場所。天津海河的園林綠化的改造,加快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同時也促進了當今天津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附加價值。
目前,天津海河兩岸沿岸園林綠化已呈現突破性發展,帶狀公園總面積約20hm2,柳林公園面積約6.6hm2,引進植被,廣植草坪,綠帶綠地初具規模,但當前城市園林綠化仍存在一些問題,須引起人們的思考。
天津海河改造工程,為了迅速達到綠化效果,往往在沿岸園林內種植以草坪空間為主的綠化帶,零星配置些灌木叢的景觀形式進行點綴,沿岸綠地多布于海河500m范圍的園林之內,如外灘公園、西沽公園、金鋼公園、解放南園、解放北園、人民公園、天津站中心廣場等,而在海河沿岸并沒有太多大型綠地。以外灘公園為例,公園內種植喬灌木類植被較少,草坪的形式雖然簡潔,能使人賞心悅目,但比起灌木類植被更易退化,更換頻率較高,在日常維護中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同時需水量高,易造成資源浪費。從景觀學角度講,這種景觀形式結構較為單一,沒能夠形成立體式景觀設計,綠化形式的單一也嚴重阻礙著海河多重生態功能的發揮,如圖1,圖2所示。

圖1 外灘公園平面

圖2 外灘公園綠化情況
如今,城市日趨工業化和現代化,隨之而來的是工礦企業不時向空中排放大量工業廢氣、毒氣,嚴重威脅著居民的身心健康。將“森林”的理念引入海河沿岸園林中,可以改善城市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在針對海河沿岸園林改造中,按以人為本的觀念,可在有限的空間里有規則地設計“森林”,樹種無需名貴、珍稀,如楊樹、槐樹、千頭椿等,讓樹木起到改良空氣質量就可以了,并使人們在空間中盡情郊游、娛樂、休息。
天津海河沿岸文物古跡繁多,人文氣息濃厚,而園林綠化沒能夠與人文建筑很好地融合。天津的租界文化對于天津的發展有著深遠影響,曾先后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因此天津成為了西洋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多元性的重要體現。坐落于海河兩岸的租界公園共有5座,維多利亞花園、意大利花園、德國公園等。臨河而建的古建筑群有天后宮、大悲院、古文化街、望海樓等,均分布在海河沿岸500m范圍內。另外在海河兩岸的名人故居及私家花園有幾十處之多。
在名勝古跡周圍沒有能夠融入有效的綠化帶,只是配合種植塊狀或帶狀草坪加以點綴,比如望海樓教堂,其地理位置坐落在三岔口附近,周圍種植一些樹木、草坪作為鋪墊,這樣沒能夠有效的“生物—非生物”的綠化模式。在古建筑周圍多種植園林綠化帶,能夠有效地吸引更多的人群,自然地形成一個活動娛樂平臺,將人文氣息融入到環境中去,對于旅游文化的發展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如圖3所示。

圖3 望海樓教堂
目前,我國城市化進程在不斷推進,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將景觀設計學的方法融入海河沿岸的園林綠化之中,走出一條可持續的城市發展之路。園林景觀建設,展現園林的生機和活力成為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理念之一。
當今的城市十分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科學地布局園林景觀,使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等得到了均衡發展。針對海河沿岸園林綠化的規劃與改造,提出“生物—非生物”的生態模式。在保護沿岸綠地與文化遺產的前提下,采用“非生物一生物”結合模式對河流進行恢復改造,同時建設城市獨特的集綠色與遺產為一體的“雙重廊道”,形成“非生物—生物—文化”的城市河流效應。
從實際出發,為海河沿岸規劃的整體需求,通過有效的景觀設計突出其海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歷史內涵,創造出指標先進、質量良好、環境改善、有利于生態系統平衡運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園林綠化作品、標志性園林景觀雕塑和游樂設施,在園林系統綠地的布局上形成了包括塊狀綠地、帶狀綠地、楔狀綠地和混合式綠地4種空間布局和模式,達到了全面展現城市鄉土風情,提升品味的長遠目標。
從生態平衡的角度來看,作為天津的發祥地和母親河,海河沿岸的園林綠化能夠很好地調節空氣質量和豐富視覺感受,為城市的生態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帶來良性循環。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天津海河沿岸多樣化的園林綠化帶能夠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可以活動的娛樂場所,天津海河沿岸已經形成了一條旅游景觀帶,而園林綠化可以為旅游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從而為天津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最后,從人文角度來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海河沿岸的綠化帶與人文建筑相結合能夠體現天津特有的文化特征,也體現了地域性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們所熱衷的民族特色或傳統風格,都可通過利用彼時的土地和生態建設過程來滿足和改善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建設。
隨著城市化的迅速發展,城市建設已經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園林綠化在城市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海河作為天津最重要的地段之一,其沿岸的園林綠化在近幾年得到很大的改善,不僅使城市的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也能夠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生活,同時也促進了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對于天津城市的發展和人們的文化和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鄧 華,杜 威.關于城市景觀園林設計的現狀與改進對策[J].民營科技,2011(3).
[2]速俏云.以“人”為本規劃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論中國城市園林綠地建設[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4).
[3]吳家驊.環境設計史綱[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5.
[4]薛 健.世界園林,建筑與景觀叢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5]王慶生.從巴黎塞納河景觀帶開發看天津海河旅游形象定位[J].城市經濟,2012(4).
[6]康 華.天津:為空間規劃立法[J].地方·天津,2012(11)
[7]Antonio Mancinelli,Marsilio.Antonio Marras[M].Marsilio:Italy,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