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進,楊 英
(貴州省水城縣農業局,貴州 水城553600)
近年來,萬年縣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位置,以環保為先導推進生態工業、循環農業建設,使萬年農業經濟走上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2012以來,以“綠色”為衡量標尺,萬年縣共取締了3家污染企業,限期整改企業10多家。凡進入生態園的項目全部都要通過環保準入測評。2011年以來,萬年縣先后拒接了15家污染性企業進入生態園區。萬年縣堅持工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從源頭上遏制污染物的排放,還引導農業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引導、支持農業企業自主創新、技術革新,積極參與技改和節能減排工作。全縣投入企業技改資金共3億元,建立了50家規模以上的“無煙工業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生態效益。
本研究選擇了循環農業發展較有代表性的縣—萬年縣為研究對象,萬年縣位于萬年地處江西省東北部,與省會南昌市也只有120km,位于鄱陽湖東南岸,屬濱湖地區,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38個核心縣之一。土地面積114076hm2,萬年縣有耕地面積20728.73hm2,水域面積7333.33hm2,糧食播種面積42000hm2,糧食總產量每年2.5×108kg。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問卷調查法和實地考察法,同時還采用了統計資料查閱法以及文獻資料查閱法。在此次調查中,調查的鄉鎮主要有上坊鄉、蘇僑鄉、湖云鄉、汪家鄉。在此過程中,采取調研員與當地農戶和村干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縣農業局相關領導及專家的調查主要采取參觀和座談形式進行。
(1)稻田種養結合模式(圖1)。

圖1 稻田種養模式
稻田種養結合模式就是將水稻種植和家禽及水產養殖相結合的一種循環農業模式。我國稻田種養模式主要有稻田養鴨、稻田養魚、稻田養蟹、稻田養泥鰍、稻田養蛙、稻田養鱉等。在萬年縣的主要稻田種養結合模式是稻田養鴨和稻田養魚及稻田養泥鰍這幾種。其循環過程主要是以稻田為中心,田面養鴨,田底養魚和泥鰍。鴨子可以給水稻捕食害蟲和取食雜草,鴨糞可補充水稻生長所需養分,還可以作為魚食供魚吸收。稻草除了還田以外,還可以通過粉碎加工充當鴨和魚的飼料。魚和泥鰍的排泄物可以肥田,這種模式盡量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稻田的功能不僅只是單一的種植農作物,還達到種植和養殖相結合的良好效應,并在萬年縣不同的鄉鎮得到了廣泛推廣,使稻田的空間生態位、營養生態位和時間生態位得到充分的應用和體現,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大型種養結合模式(圖2)。
在萬年縣,大型種養結合模式主要是以大型養豬場+大型菜園+大型魚塘為依托的循環農業模式,這種模式主要分布在萬年縣城郊的上坊鄉。大型豬場一般建在城郊離菜園不遠的地方,大型菜園旁邊就是大型魚塘,魚塘邊上建鴨棚和鵝棚。豬場排放的豬糞可以為菜園提供有機肥、進行沼氣生產和直接給魚塘的魚提供養分,沼渣、沼液分別為菜園和魚塘提供有機肥和養分。沼氣可以給周邊居民供電和取暖。大型菜園產生的劣質有機蔬菜和蔬菜加工產生的下腳料可供魚塘魚食和塘面鴨食鵝食,同時,鴨鵝以塘中的水草和浮游動物為食,鴨棚和鵝棚里產生的鴨糞和鵝糞可以給蔬菜作為有機肥補充生長養分,鴨鵝在塘面上產生的糞便可以直接作為飼料給塘中的魚吸收,此外鴨鵝的游動還可以增加水體中氧的溶解,改善水體生態環境,加快魚類的生長。但是,在此種養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禽類和魚類飼養比例的調整、糞便的處理以及排放量的控制,如果超過池塘的環境容量,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反過來會影響魚類和禽類的產量和品質。隨著大規模種養殖業的發展,農戶散養畜禽業不斷減少,此種循環農業模式,不僅可以獲得可觀的規模經濟效益,而且有利于改變原始的畜禽糞便堆積成山的現狀,進而改善城鎮周邊的環境質量。

圖2 大型種養結合模式
(3)立體種養結合模式(圖3)。

圖3 立體種養結合模式
在萬年縣,立體種養結合模式主要以萬年縣蘇僑鄉為代表,這種模式的基本結構是“林果業+藥材業+畜牧業+漁業”相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是在丘陵山區或坡地發展起來的,在山坡,種植果樹、牧草,山間種植藥材,林間修建養豬場和養雞場,在山塘中養殖魚蝦等,塘面養鴨鵝。山間的果林為禽類生長提供了天然的寬敞的活動空間,山間牧草和蔬菜為山間畜禽和塘中魚類提供食物和養分,畜禽產生的糞便為山間魚塘提供飼料和為山坡上的果樹、牧草、蔬菜、藥材提供有機肥,鴨鵝在塘面活動產生的糞便又給魚蝦類動物提供了營養物質,塘泥可以用來補充果樹、牧草、藥材生長所需養分。這樣就形成了“林果草生產單元—畜禽養殖單元—水產養殖單元”緊密聯系的循環農業鏈。
(4)庭院經濟模式(圖4)。

圖4 庭院經濟模式
江西的庭院經濟模式近年來在不同的縣市和鄉鎮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實踐,萬年縣作為江西省的循環農業發展大縣,庭院經濟模式也得到了廣泛的推廣,這種模式的調查也主要以萬年縣蘇僑鄉為代表。庭院經濟模式在南方主要表現為“三位一體”循環農業模式,這種模式以農戶庭園為基本單元,利用農戶房前屋后的山地、庭園和水面等為主要場地,修建畜禽舍、沼氣池、果菜園,把沼氣池、畜禽舍、廁所三者結合起來,從而形成“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庭院經濟模式,其基本要素是“戶建一口池,人均出欄兩頭豬,人均種好一畝地”。農作物產生的秸稈和豬糞可以用來生產沼氣,沼氣主要用于農戶炊事和照明,產生的沼渣沼液和畜禽糞便可以為房前屋后的果樹、蔬菜、花卉提供養分,此外還可以還田,為農作物提供生長養分,種植的蔬菜水果除了供農戶自己食用和供畜禽食用以外,還可以出售,花卉種植不僅可以美化農戶的生活環境,也可以用于出售。這種循環農業模式與不同的作物相結合,形成了“豬—沼—果”、“豬—沼—稻”、“豬—沼—菜”、“豬—沼—魚”、“豬—沼—花”、“豬—沼—棉”等衍生模式。
(5)以種植業為主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以種植業為主的內部循環農業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作物間作模式(圖5)。據調查,在萬年縣,主要以玉米和大豆、玉米和馬鈴薯、青椒和馬鈴薯、高粱和青椒、洋蔥和蘿卜、果菜和玉米等作物間作模式,其主要應用于旱地作物生產中。應用作物間作模式,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可以增加作物群體對陽光的吸收和截取,更好地利用光能資源。

圖5 間作模式
作物套種模式(圖6)。在萬年縣,這種種植模式主要表現為玉米和蔬菜的套種、水稻和綠肥的套種、玉米和花生的套種、棉花和蔬菜的套種等,這種種植模式可以充分地利用農時和季節,提高復種指數,緩解農業生產的季節性。

圖6 套種模式
作物混作模式(圖7)。這種模式一般不分行,或者在同行和株間混播和點播,通過不同作物的組合,也可以提高光能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利用,同時,還可以減輕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混作方式在我國應用歷史悠久,在萬年縣主要表現為高粱、豇豆、馬鈴薯、紅薯等作物的混作。由于此種模式,作物生長對光能、水分、肥料的吸收競爭激烈,不方便對其進行田間管理,而且作物產量不高,所以此種模式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

圖7 混作模式
作物鄰作模式(圖8)。與單一地大規模種植比較而言,鄰作模式可以增加其區域內作物種植景觀的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從而起到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和減少作物病蟲害的作用。在萬年縣,作物鄰作模式主要表現為蘿卜和白菜鄰作、紅薯和馬鈴薯鄰作、玉米和黃豆鄰作、棉花和花生鄰作等種植模式。此種種植模式特別要考慮作物的生育期和病蟲害抗性,選擇合理的農作物進行鄰作。

圖8 鄰作模式
作物輪作模式(圖9)。萬年縣屬于亞熱帶地區,溫度比較適合農作物生長,屬于一年多熟制,所以在旱地作物間和水旱作物間都可以進行作物輪作,主要表現為水稻和油菜的輪作、大蒜和蔬菜的輪作、玉米和蘿卜的輪作、甘蔗和油菜的輪作、青椒和蔬菜的輪作等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均衡利用土地的營養元素,把用地和養地相結合;可以改變農田生態條件,改善土壤理化特性,增加田地的生物多樣性;可以減少作物病蟲害發生,抑制雜草的生長,同時可以抑制病原物的滋生。

圖9 輪作模式
秸稈還田模式(圖10)。這種模式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保存土壤氮素,歸還氮磷鉀和各種微量元素,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加速土壤養分循環,農作物秸稈還田,還可以起到對農作物生長保溫和保濕的作用,秸稈還田是實現農作物廢棄物就地歸還與物質再生利用的有效途徑,也是萬年縣發展循環農業的重要途徑。萬年縣主要表現為稻草、玉米桿、油菜桿、棉花桿等秸稈還田模式。

圖10 秸稈還田模式
隨著萬年縣循環農業發展步伐的加快,循環農業模式正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萬年縣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發展循環農業將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1]李友輝,孔瓊菊.農業水資源價值的能值研究[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3):121~125.
[2]聞大中.農業生態系統能流和能量分析研究的某些新進展[J].農村生態環境,1995,11(2):43~48.
[3]Greyson,J.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 waste,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J].2007,15(13~14):1382~1390.
[4]蔣祖鏢.江蘇省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研究[D].江蘇:南京林業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