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力,徐 亮,張代貴,陳功錫
(1.湖南省永順縣林業局,湖南 永順416700;2.湖南省吉首市林業局,湖南 吉首416000;3.吉首大學 植物資源保護與利用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湖南 吉首416000)
植物區系是某一地區或者是某一時期、某一分類群、某類植被等所有植物種類的總稱。植物區系是自然形成物,是植物界在一定自然地理環境,特別是自然歷史條件綜合作用下,長期發展和演化的結果[1]。對植物區系特征進行研究,不僅可以在理論上揭示和解決植物系統學和植物地理學的一些疑難問題,如被子植物起源的時間和地點、環境條件對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的影響等,而且還可以為林業和農業生產及植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等方面提供十分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尤其在目前全球環境日益惡化、森林資源破壞、生物多樣性嚴重受損的情況下,植物區系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
猛洞河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地跨永順、古丈兩縣,全長約100km,總面積250km2,是湖南著名的漂流景區,有“天下第一漂”之美稱。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帶,氣候溫暖濕潤。猛洞河不僅風光秀麗迷人,而且是一個天然植物園,有傘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湘西青岡(Cyclobalanopsis xiangxiensis)、湘西石櫟(Lithocarpus hunanensis)等稀有、特有樹種,植被類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暖性針葉林和竹林為主。
本研究以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區的森林植被為研究對象,以大量的調查資料、鑒定結果等為基礎,系統地對此特殊生境下的種子植物的種類組成、區系特征進行探討,對深入研究河谷這類特殊生境植物的分類、區系和物種多樣性的保護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義,并可為相關的環保、旅游、科研等部門提供可考證的科學數據和資料。
對各個季節河谷植被進行一次充分的花期和果期的標本采集,并初步整理出植物名錄,摸清河谷內的物種組成。將采集的標本裝訂成臘葉標本,參照《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湖南植物志》、《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等工具書對標本進行鑒定,確定猛洞河河谷境植物名錄。
建立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植物Access數據庫,參照所制作的標本信息對每個物種進行全面的統計,包括科名、屬名、種名及其各拉丁學名、科型、屬型、種型。
按照吳征鎰[3]的中國種子植物的分布區類型劃分,對猛洞河河谷植物區系科、屬的分布區類型進行統計分析,種的分布類型主要參考吳征鎰[3]對屬的分布區類型的劃分方案,以及陳功錫[4,5]對武陵山植物區系研究所劃分的方案。
統計分析表明,猛洞河河谷共有維管植物129科,389屬,670種(含變種),其中蕨類植物12科16屬25種,裸子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116科372屬644種。在被子植物中,單子葉15科61屬81種,雙子葉101科311屬,564種(表1)??梢?,雙子葉植物構成了本區維管植物區系的主體。
由表1可見,猛洞河河谷區系植物中,裸子植物十分貧乏,科、屬和種僅分別占0.8%、0.3%和0.1%,而蕨類植物則較為豐富,科、屬、種數分別占9.3%、4.1%、3.7%,被子植物最為豐富,科、屬、種數分別占89.9%、95.6%、96.3%。因此,本文著重討論被子植物的區系特征。

表1 猛洞河河谷維管植物科、屬、種的組成
3.2.1 科的數量結構
含≥30種的科有2個,即蕁麻科(Urticaceae,1屬/39種)、菊科(Compositae,21/30)。
含20~29種的科有蝶形花科(Fabaceae,15/23)、禾本科(Gramineae,23/29)、薔薇科 (Rosaceae,10/24)等3科。
含10~19種的科有百合科(Liliaceae,10/16)、唇形科 (Labiatae,11/18)、大戟科 (Euphorbiaceae,11/19)、爵床科(Acanthaceae,9/12)、殼斗科(Fagaceae,5/17)、苦苣苔科(Gesneriaceae,7/10)、蓼科(Polygonaceae,5/11)等15科。
含5~9種的科有報春花科(Primulaceae,2/8)、冬青科(Aquifoliaceae,1/8)、杜英科(Elaeocarpaceae,2/6)、葫蘆科(Cucurbitaceae,5/7)、蘭科(Orchidaceae,7/8)、蘿藦科(Asclepiadaceae,6/7)、馬鞭草科(Verbenaceae,4/8)等21科。
含2~4種的科有安息香科(Styracaceae,1/2)、菝葜科(Smilacaceae,2/4)、防己科(Menispermaceae,2/3)、茶茱萸科(Icacinaceae,1/2)、大風子科(Flacourtiaceae,1/2)等43科,占科總數的33.3%。
含單屬種的達34科,占總科數的26.4%。如八角楓科(Alangiaceae)、蠟梅科(Calycanthaceae)、旌節花科(Stachyuraceae)、茶藨子科(Grossulariaceae)、百部科(Stemonaceae)等。
統計顯示,該區≥10種的科有20個,占總科數15.5%,其屬數187屬、種數359種,分別占總屬數、種數的47.8%、53.5%。這些科包含了本區近半數以上的屬種,但并不能完全代表本區植物區系的主要特征。代表某一區域植物區系主要特征的表征成分,可以通過計算中國(世界)植物區系重要值[VFIC(CW)]來衡量[6]。本文通過計算以含3種及以上的科,發現VFICW值相對較高(≥0.02)的科有13個,如五味子科、木通科、清風藤科等一些小科,將其稱為表征科。由表2可得出,在這些表征科中,溫帶分布的有8個,占61.54%,從而體現了本區與溫帶區系關系密切(表2)。
3.2.2 科的分布區類型
按照吳征鎰的世界種子植物科的分布型系統,本區系117科劃分為8個類型和9個變型(表3)。將其歸并為世界廣布39科、熱帶分布(2~7型)55科、溫帶分布(8~14型)23科,分別占本區系總科數的33.33%、47.01%、19.66%。可見,溫帶分布科豐富,熱帶分布科有明顯的優勢。在熱帶分布科中,泛熱帶分布最為豐富,占熱帶分布的61.82%。

表2 猛洞河河谷維管植物的優勢科
3.3.1 屬的數量結構

表3 猛洞河河谷維管植物區系科分布類型
屬的大小能體現其區系上的繁榮和生態上的活性,因此一個地區的大屬往往能直觀地體現當地區系的特征。猛洞河河谷共有種子植物373屬,含≥10種的僅有3屬,即冷水花屬(Pilea,10種)、樓梯草屬(Elatostema,11種)和懸鉤子屬(Rubus,11種),分別占總屬數、總種數的0.80%、4.95%。含6~9種的有9屬,冬青屬(Ilex,8種)、花椒屬(Zanthoxylum,7種)、莢蒾屬(Viburnum,6種)、櫟屬(Quercus,6種)、蓼屬(Polygonum,7種)、槭 屬 (Acer,7 種)、青 岡 屬 (Cyclobalanopsis,6種)、榕屬(Ficus,8種)、珍珠菜屬(Lysimachia,7種),分別占總屬數、總種數的2.41%、9.60%。含2~5種的有122屬,這些屬共計313種,分別占總屬數、總種數的32.71%、48.45%。單種的有239屬,共計239種,分別占總屬數、總種數的64.08%、37.00%。
3.3.2 屬的分布區類型
根據吳征鎰關于中國種子植物屬分布區的劃分方案,對猛洞河373屬進行歸類統計(表4)。根據表4,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的屬共分為14個分布區類型和5個變型,僅中亞分布區類型在猛洞河沒有代表植物,這與武陵山區種子植物區系屬的分布區類型是一致的。其中,世界廣布屬26屬(分析時不計),熱帶分布屬(2~7型)189屬,占總屬數的54.46%。溫帶分布屬(8~14型)139屬,占總屬數的40.06%。中國特有分布屬(15型)19屬,占5.48%。對本區屬的重要分布型如下。
(1)世界廣布屬26屬,占總屬數的6.97%,隸屬24科。以草本屬為主,有22屬,它們是變豆菜屬(Sanicu-la)、車前屬(Plantago)、酢漿草屬(Oxalis)、繁縷屬(Stellaria)、鬼針草屬 (Bidens)、蒿屬(Artemisia)、貍藻屬(Utricularia)、眼子菜屬(Potamogeton)。它們多生長在路邊、林緣及伐木林中。其中貍藻屬、眼子菜屬是水生或沼生植物。木本植物有懸鉤子屬、遠志屬、鼠李屬、衛矛屬。

表4 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
(2)泛熱帶分布屬64屬,占總屬數的17.16%,居14個分布類型之首,隸屬37科。本類型木本植物32屬(含木質藤本)77種,如巴豆屬(Croton)、菝葜屬(Smilax)、糙葉樹屬 ()Aphananthe、大青屬(Clerodendron)、冬青屬(Ilex)、鉤藤屬(Uncaria)、桂櫻屬(Laurocerasus)、核子木屬(Perrottetia)、厚殼樹屬(Ehretia)、厚皮香屬(Ternstroemia)、花椒屬(Zanthoxylum)等。草本植物32屬(含草質藤本)61種,如艾麻屬(Laportea)、安龍花屬(Dyschoriste)、白酒草屬(Conyza)、半邊蓮屬(Lobelia)、薄柱草屬(Nertera)、大戟屬(Euphorbia)、杜若屬(Pollia)、鳳仙花屬(Impatiens)等。
(3)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屬14屬,占總屬數的3.75%,隸屬12科。木本植物12屬,是該區主要上層優勢種或建群種,如猴歡喜屬(Sloanea)、木姜子屬(Litsea)、無患子屬(Sapindus)等。灌木層常見的有柃木屬(Eurya)、泡花樹屬(Meliosma)等。
(4)舊世界熱帶分布屬30屬,占總屬數的8.04%,隸屬23科。木本植物11屬,如八角楓屬(Alangium)、白飯樹屬(Flueggea)、五月茶屬(Antidesma)等。它們是次生林、灌叢的常見種。草本植物19屬(含草質藤本),如艾納香屬(Blumea)、吊燈花屬(Ceropegia)、飛蛾藤屬(Porana)等。其中藤本植物豐富,有6屬9種。種類最多的是樓梯草屬(11種),是溪谷、林下陰濕地的常見優勢種。
(5)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屬22屬,占總屬數的5.90%,隸屬19科。木本植物12屬(含木質藤本),如雀舌木屬(Leptopus)、杜英屬(Elaeocarpus)、瓜馥木屬(Fissistigma)、香椿屬(Toona)等。草本植物10屬(含草質藤本),如百部屬(Stemona)、蜈蚣草屬(Eremochloa)、山姜屬(Alpinia)等。
(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屬17屬,占總屬數的4.67%,隸屬12科。木本植物6屬(含木質藤本),即老虎刺屬(Pterolobium)、玉葉金花屬 (Mussaenda)、飛龍掌血屬(Toddalia)、鐵仔屬(Myrsine)等。草本植物11屬(含草質藤本),如香茶菜屬(Isodon)、芒屬(Miscanthus)、赤瓟屬(Thladiantha)等。
(7)熱帶亞洲分布屬42屬,占總屬數的11.26%,隸屬31科。木本植物22屬(含木質藤本),如黃肉楠屬(Actinodaphne)、構屬(Broussonetia)、草珊瑚屬(Sarcandra)、地黃連屬 (Munronia)等。草本植物20屬(含草質藤本),如雷公連屬(Amydrium)、赤車屬(Pellionia)、唇柱苣苔屬(Chirita)、假糙蘇屬 (Paraphlomis)、絞股藍屬(Gynostemma)等。
(8)北溫帶分布屬46屬,占總屬數的12.60%,隸屬20科。木本植物20屬(含木質藤本),如杜鵑屬(Rhododendron)、鵝耳櫪屬(Carpinus)、枸杞屬(Lycium)、胡頹子屬(Elaeagnus)等。草本植物26屬(含草質藤本),如百合屬(Lilium)、報春花屬(Primula)等。
(9)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屬26屬,6.97%,隸屬19科。木本植物19屬(含木質藤本),如赤壁木屬(Decumaria)、楓 香 屬 (Liquidambar)、勾 兒 茶 屬(Berchemia)等。草本植物8屬(含草質藤本),如兩型豆屬(Amphicarpaea)、山螞蝗屬(Desmodium)、扯根菜屬(Penthorum)、絡石屬(Trachelospermum)等。
(10)舊世界溫帶分布屬17屬,占總屬數的4.57%,隸屬13科。木本植物僅5屬,即鵝絨藤屬(Cynanchum)、女貞屬(Ligustrum)、火棘屬(Pyracantha)、馬甲子屬(Paliurus)、櫸屬 (Zelkova)。草本植物12屬,具有北溫帶區系的一般特征,如萱草屬(Hemerocallis)、川續斷屬 (Dipsacus)、筋骨草屬(Ajuga)等。
(11)溫帶亞洲分布屬5屬,占總屬數的1.34%,隸屬5科。如大油芒屬Spodiopogon、楓楊屬(Pterocarya)、杭 子 梢 屬 (Campylotropis)、虎 杖 屬 (Reynoutria)、馬蘭屬(Kalimeris)。
(12)地中海區、西亞至中亞分布屬1屬,占總屬數的0.27%,隸屬1科。即黃連木屬(Pistacia)。
(13)東亞分布屬43屬,占總屬數的11.53%,隸屬28科。其中中國-喜馬拉雅分布4屬,即合耳菊屬(Synotis)、粗筒苣苔屬(Briggsia)、鐵線蓮屬(Clematis)、八角蓮屬(Dysosma)。中國-日本分布9屬,即假奓苞葉屬(Discocleidion)、化香樹屬(Platycarya)、黃瓜菜屬(Paraixeris)、木通屬(Akebia)等。木本植物22屬(含木質藤本),如八月瓜屬(Holboellia)、地海椒屬(Archiphysalis)、剛竹屬(Phyllostachys)、檵木屬等。草本植物21屬(含草質藤本),即白芨屬(Bletilla)、半蒴苣苔屬(Hemiboea)、半夏屬(Pinellia)等。
(14)中國特有分布屬19屬,占總屬數的5.09%,隸屬13科。木本植物10屬,如鉤子木屬(Rostrinucula)、刺楸屬 (Acanthophoenix)、箬竹屬(Indocalamus)、蠟梅屬(Chimonanthus)、雙盾木屬 (Dipelta)等。草本植物9屬,如動蕊花屬(Kinostemon)、地構葉屬(Speranskia)、假花佩菊屬(Faberiopsis)、蝦須草屬(Sheareria)、裸蒴屬(Gymnotheca)等。
參考吳征鎰劃分標準,將本區644種仍按13個分布區類型,初步統計表明:世界分布5種,泛熱帶分布17種,熱帶亞洲至熱帶美洲分布9種,舊熱帶分布4種,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6種,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5種,熱帶亞洲分布107種,北溫帶分布15種,東亞-北美間斷分布3種,舊世界溫帶分布20種,溫帶亞洲分布3種,東亞分布141種,中國特有分布311種(表5)。

表5 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種的分布區類型及亞型
(1)世界廣布含5種,有禾本科的薏苡(Coix lacryma-jobi)、棕葉狗尾草(Setaria palmifolia),眼子菜科的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菊科的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等種類。它們都是世界廣布的陸生、水生草本。
(2)泛熱帶分布含17種,有益母草(Leonurus Artemisia)、雙穗雀稗(Paspalum paspaloides)、馬蹄金(Dichondra repens)、野豇豆(Vigna vexillata)、藤金合歡(Acacia sinuate)、竹葉榕(Ficus stenophylla)等種類。缺乏典型的熱帶科種類,多為世界廣布科中局限溫暖地區分布的草本和灌木種類。
(3)熱帶亞洲至熱帶美洲分布含9種,有刺莧(Amaranthus spinosus)、毛馬唐(Digitaria chrysoblephara)、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賊小豆(V.minima)等種類。本區的泛熱帶種比例較小,不足以標志區系的熱帶性質。
(4)舊熱帶分布含4種,有金發草(Pogonatherum crinitum)、石榕樹(F.abelii)、鐵仔(Myrsine africana)、五節芒(Miscanthus floridulus)。主要分布于道路旁,荒地林緣次生灌叢等
(5)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含6種,有水蛇麻(Fatoua villosa)、黃花貍藻(Utricularia aurea)、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下田菊(Adenostemma lavenia)、菟絲子(Cuscuta chinensis)、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6)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含5種,有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青 葙 (Celosia argentea)、牛 膝(Achyranthes bidentata)、野茼蒿(Emilia sonchifolia)、西南莩草(Setaria forbesiana)。
(7)熱帶亞洲分布含107種,喬木有沉水樟(Cinnamomum micranthum)、楓香(Liquidamba formosana)、欏木石楠(Photinia davidsoniae)、短尾鵝耳櫪(Carpinus londoniana)、紅椿(Toona ciliata)、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等,灌木有香葉樹(Lindera communis)、黃常山(Dichroa febrifuga)、竹葉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等,藤本有青江藤(Celastrus hindsii)、石南藤(Piper wallichii)、銹毛鐵線蓮(Clematis leschenaultiana)、毛枝蛇葡萄(Ampelopsis rubifolia)、木鱉子(Momordica cochinchinensis)等,草本有霧水葛 (Pouzolzia zeylanica)、紅馬蹄草(Hydrocotyle nepalensis)、球花馬藍(Strobilanthes pentstemonoides)、爵床(Rostellularia procumbens)、假儉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等。反映其與熱帶亞洲區系有著較為為密切的聯系。
(8)北溫帶分布含15種,全為草本,有彎曲碎米薺(Cardamine flexuosa)、蛇莓(Duchesnea indica)、黃花蒿(Artemisia annua)、矮冷水花(Pilea peploides)、柄狀薹草(Carex pediformis)、露珠草(Circaea cordata)等。
(9)東亞-北美間斷分布 僅含3種,它們是鴨跖草(Commelina communis)、酢漿草(Oxalis corniculata)、鉆形紫菀(Aster subulatus),多為路邊雜草。
(10)舊世界溫帶分布含20種,有求米草(Oplismenus undulatifolius)、彈裂碎米薺(Cardamine impatiens)、牛鞭草(Hemarthria altissima)、鬼針草(Bidens pilosa)等。
(11)溫帶亞洲分布含3種,它們是車前(Plantago asiatica)、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盾葉唐松草(Thalictrum ichangense)。缺乏華北區系出現的中亞濱藜(Atiplex oentrasiatiea),小葉錦雞兒(Caragana microphylla),高山點地莓(Androsace gemelinii)等溫帶亞洲成分[11]。
(12)東亞分布含141種,其中泛東亞分布主要有蕺菜(Houttuynia cordata)、異葉茴芹(Pimpinella diversifolia)、三脈紫菀(A.ageratoides)、舌葉薹草(Carex ligulata)等20種;中國-喜馬拉雅分布主要有飛蛾槭(Acer oblongum)、絨毛山胡椒(Lindera nacusua)、吳茱萸(Evodia rutaecarpa)、馬桑(Coriaria nepalensis)等24種;中國-日本分布式只要有小構樹(Broussonetia kazinoki)、枇杷(Eriobotryajaponica)、高粱泡(Rubus lambertianus)、等97種。此分布區是該地區第二優勢地理成分,是本區植被的重要成分。
(13)中國特有分布含311種,是該區第一優勢地理成分。其中武陵山特有種37種,占武陵山特有種總數的29.37% ,如長葉鉤子木(Rostrinucula sinensis)、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血 水 草 (Eomecon chionantha)、傘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i)、陰山薺(Yinshania albiflora)、蝦 須 草 (Sheareria nana)、動 蕊 花(Kinostemon ornatum)等。猛洞河特有種5種,它們是具鈣樓梯草(E.calerferum)、永順樓梯草 (E.yungshunense)、湘西青岡(Cyclobalanopsis xiangxiensis)、湘西石櫟(Lithocarpus hunanensis)、假花佩菊一種(新種,暫未命名)。以上統計顯示,猛洞河河谷雖然地域面積不大,但卻分布眾多特有、瀕危種。毋庸置疑,猛洞河河谷特殊生境能為物種的分化和形成提供必要條件,是眾多特有、瀕危物種保存的重要產所。
任何植物區系的形成和發展都不是孤立的,它們都與相鄰地區的植物區系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孤立地研究某一地域的植物區系沒有意義,必須與其相鄰的植物區系進行比較才能深人地揭示其特征,并從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植物區系的空間分布及演化規律[7]。為此,選擇了5個相鄰地區的植物區系進行比較,以便得出猛洞河河谷植物區系與相鄰地區植物區系的重要性。同時,還對不同類型的河谷,如干熱河谷、干旱河谷的植物區系特征等進行比較研究,從而得出猛洞河河谷植物區系特征的特殊性。
3.5.1 與武陵山區其它鄰近地區植物區系的比較
由表6可知,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的總屬數雖然最少,僅373屬,但其泛熱帶分布型屬數與該區總屬數的比值卻達17.16%,僅次于德夯20.43%,北溫帶和東亞分布與其它5個地區一樣,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分別占 24.13%、29.26%、30.93%、33.26%、33.00%、32.08%,表明該區與德夯一樣均具有較強的熱帶性質,是本地域內泛熱帶、北溫帶和東亞分布成分的重要分布區。此外,猛洞河河谷的中國特有屬分布達19屬,占總屬數的5.09%,僅次于八大公山的31屬,說明該區也是本區域內中國特有屬的重要分布區之一。

表6 猛洞河河谷與其它5個相鄰地區種子植物屬的分布類型統計
3.5.2 與不同類型的河谷植物區系的比較
由表7比較可知,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屬較為豐富,僅次于金沙江干熱河谷。與干熱河谷類型相比,猛洞河河谷熱帶成分偏低,共189屬,低于潞江壩、金沙江201屬、255屬,略高于四川寧南的171屬,但明顯高于滇川干暖、白龍江干旱河谷的152屬、41屬;熱帶成分中,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和熱帶亞洲分布的屬數均比其他類型的河谷豐富。溫帶成分中,猛洞河河谷共計139屬,均高于潞江壩、金沙江、寧南干熱、滇川干暖和白龍江干旱河谷的31屬、114屬、78屬、132屬和86屬,其中北溫帶和東亞分布優勢尤為明顯。此外,猛洞河河谷的中國特有分布屬較其它類型的河谷占有絕對優勢。綜上所述,猛洞河河谷與干熱、干暖和干旱三大類河谷均具有一定共性,但其獨特的區系組成則反映出該河谷的特殊性。

表7 猛洞河河谷與其它6個不同類型河谷種子植物屬的分布類型統計
猛洞河河谷共有維管植物129科,389屬,670種(含變種),其中蕨類植物12科16屬25種,裸子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116科372屬644種。在被子植物中,單子葉15科61屬81種,雙子葉101科311屬,564種。裸子植物十分貧乏,而蕨類植物則較為豐富。含20種以上的科有5個,依次是蕁麻科、菊科蝶形花科、禾本科、薔薇科,單屬種的科有34個。含10種以上的僅有3屬,即冷水花屬(10種)、樓梯草屬(11種)和懸鉤子屬(11種),單種的有239屬,共計239種。
本文從科、屬、種三個層次對該區的植被地理成分進行統計分析。屬區系地理分析表明,熱帶分布屬189屬,占總屬數的54.46%。溫帶分布屬139屬,占總屬數的40.06%。熱帶成分中又以泛熱帶成分最多,占整個熱帶分布的34.6%。溫帶成分中又以北溫帶和東亞分布為主,占整個溫帶分布的34.1%。體現了猛洞河河谷既具有熱帶的成分,又具有溫帶的特性,是一個從熱帶向溫帶過渡的區系。非中國特有分布種東亞分布居首位,有141種,占21.86%,熱帶亞洲次之,占16.59%。即反映了從植物種的水平,猛洞河河谷屬于東亞和熱帶亞洲植物區系。
有中國特有屬19個,中國特有種有311種,武陵山特有種37種,僅猛洞河就有特有種5個,它們是具鈣樓梯草(E.calerferum)、永順樓梯草 (E.yungshunense)、湘西青岡(Cyclobalanopsis xiangxiensis)、湘西石櫟(Lithocarpus hunanensis)、花佩菊一種(新種,暫未命名)。
與同地域的區系相比,猛洞河河谷種子植物屬中的泛熱帶分布型屬數與該區總屬數的比值卻達17.16%,僅次于德夯20.43%,北溫帶和東亞分布與其它5個地區一樣,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分別占24.13%、29.26%、30.93%、33.26%、33.00%、32.08%,表 明 猛洞河河谷是本區域內泛熱帶、北溫帶、東亞分布和中國特有成分的重要分布區。與同類型的河谷區系相比,猛洞河河谷的泛熱帶成分低于干旱河谷,但高于干暖、干熱河谷,溫帶成分均高于干熱、干暖和干旱河谷。此外,中國特有分布屬較其它類型的河谷占絕對優勢。
[1] 左家哺,傅德志,彭代文.植物區系的數值分析[M].合肥:中國科學出版社,1996.
[2] 塔赫他間.世界植物區系區劃[M].黃觀程,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3] 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類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39.
[4] 陳功錫,廖文波,敖成齊,等.武陵山地區種子植物區系特征與性質研究[J].植物研究,2001,21(4):527~535.
[5] 陳功錫,劉世彪,敖成齊,等.武陵山地區種子植物區系中的中國特有屬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5):865~871.
[6] 陳 濤,張宏達.南嶺植物區系地理學研究Ⅰ.植物區系的組成和特點[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1994,2(1):10~23.
[7] 張曉麗,武宇紅,趙 靜,等.邢臺西部太行山區種子植物區系及與其它山區區系的關系[J].廣西植物,2006,26(5):535~540.
[8] 李曉騰,賀海生,鄧 濤,等.湖南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種子植物區系研究[J].2010(6):27~29.
[9] 陳功錫.德夯風景區植物區系的研究1.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及其起源分析[J].湖南林專學報,1995(1):37~43.
[10] 李良千,張春芳,宋書銀,等.湘西北壺瓶山自然保護區植物區系[J].植物分類學報,1991,29(2):113~130.
[11] 祁承經,喻勛林,曹鐵如,等.湖南八大公山的植物區系及其在植物地理學上的意義[J].云南植物研究,1994,16(4):321~332.
[12] 余天虹.梵凈山、荔波茂蘭植物區系分析比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0(2):50~54.
[13] 曹永恒.云南潞江壩怒江干熱河谷植物區系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1993,15(4):339~345.
[14] 曹 敏,金振洲.云南巧家金沙江干熱河谷的植被分類[J].云南植物研究,1989,11(3):324~336.
[15] 吳寧喬,永 康.四川省寧南縣干熱河谷植物區系[J].山地研究,1994,12(1):21~26.
[16] 金振洲.滇川干暖河谷種子植物區系成分研究[J].廣西植物,1998,18(4):313~321.
[17] 邱祖青,楊永宏,曹秀文,等.白龍江干旱河谷木本植物多樣性及其區系地理特征[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7,42(5):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