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超,何 勇,謝賢健
(1.重慶交通大學,重慶400074;2.內江師范學院,四川 內江641112)
產業結構偏離度是指某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與增加值比重之差。產業結構偏離度可以用來測度產業結構效益,就業結構同產業結構越不對稱,偏離度就越高,產業結構的效益就越低。產業結構偏離度還可以用來測度某一產業勞動力的轉移情況。如果一個產業的結構偏離度是正值,這就說明其相對于其他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較低[1]。
1.2.1 國外產業結構偏離度的研究現狀
庫茲涅茨、錢納里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和較發達國家也存在產業結構的偏離度,但這種偏差會隨著人均GDP的升高而逐漸縮小。克拉克在《經濟進步的條件》一書中說明了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之間存在正相關性[2]。
1.2.2 國內產業結構偏離度的研究現狀
國內學者對產業結構偏離度演變趨勢的研究表明第一產業的結構偏離度隨著人均GDP的上升由較高的正偏離度靠向1偏離,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則從較高的負偏離度靠向0偏離[3]。
2000~2010年間,成都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速度快,產業結構變動巨大。成都市的三次產業結構的發展趨勢是第一產業所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及第三產業所占GDP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
產業結構偏離度的計算方法一般采用某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減去相應該產業產值比重,其公式如下:
Pi=Li-Ci.
式中Pi為產業結構偏離度,Li為i產業的從業人數比重,Ci為i產業的產值比重[4]。
利用某產業部門的貢獻率等于該產業部門增加值增量比上國內生產總值增量的方法計算得出了成都市2000~2010年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具體數據如表1所示。

表1 成都市三次產業的產值構成及其對GDP的增長貢獻率
從表1中可以看到,總體上,成都市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于所占GDP比重;第三產業波動較大;而第二產業貢獻率高于所占GDP比重的情況較多、較穩定,說明成都市經濟增長主要靠第二產業的拉動,產業結構不合理。
本文根據四川統計年鑒所提供的相關數據,從中選取了2000~2010年的數據,具體數據情況見表2和表3。

表2 2000~2010年成都市三次產業的生產總值及其比重

表3 2000~2010年成都市三次產業的就業人數及其比重
根據表2和表3的數據,利用某一產業的偏離度等于該產業從業人數比重減去相應該產業產值比重的方法,計算得到了成都市2000~2010年的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具體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2000~2010年成都市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
根據2000~2010年的統計數據可知,成都市的第一產業結構偏離度長時間是屬于正偏離的,偏離度的變動比較平穩,在勞動生產率的比較中,第一產業是三大產業中最低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2000~2010年的結構偏離度都呈負值,這說明二、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較高。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偏離度是三大產業中最大的,第三產業其次,第二產業最末。

圖1 成都市三次產業的結構偏離度
由圖1可知,成都市地區第一產業偏離度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由第一產業的總體走勢可以從側面反映成都市的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越來越少,且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員逐漸減少,并不斷地向二、三產業轉入,這表明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成都市地區第三產業偏離度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其中2000~2005年都不斷地上升,2005~2006年的這段時間,第三產業偏離度呈下降趨勢,但到了2006~2010期間,曲線又在上升,這表明第三產業在2000~2005和2006~2010年期間,都能接受較多的就業人員,而2005~2006年接受第一產業轉出的就業人員的能力減弱;第二產業偏離度卻一直呈上升的趨勢,這表明第二產業一直都能接受較多的其它產業轉出的勞動力,2000~2004年時其產業結構偏離度變動的幅度較小,上升的較慢,但到了2005~2010年時其產業結構偏離度變動的幅度較大,上升速度加快,這又表明2005~2010年第二產業接納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轉出的勞動力的能力快速增加,表明第二產業不斷地發展,給成都市的勞動力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緩解了就業壓力。
由2000~2010年成都市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及其對經濟貢獻率的數據可知,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均高于5%,而其對經濟貢獻率不但低于所占GDP的比重,還出現了負值(2010年成都市第一產業的貢獻率為-0.4%),表明雖然第一產業所占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其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滯后于成都市經濟的發展。
成都市第二產業從2000年起,其所占GDP比重上升,但到2006年卻下降,雖然后期也有上升,到2010年其GDP比重為45.46%,但還是低于2005年的46.76%,這表明成都市的第二產業工業發展速度減慢,總體效益不理想。
2000~2004年期間,第三產業所占的GDP比重在不斷上升,而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高于所占的GDP比重,但2005~2009年,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總體上低于其所占的GDP比重,這表明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不穩定、質量不高,層次較低。
基于成都市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不穩定、質量不高、層次較低的問題,理應消除阻礙第三產業發展的體制障礙,增強第三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6]。
成都市第一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還較大,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第二產業的比重增幅較小,這些說明要促進成都市的經濟發展,就要提高第一、二產業生產的社會化和專業化程度,刺激生產服務需求的提高,促使生產服務業吸納更多的就業[7]。
由于成都市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較大,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時較大,所以對于成都市的第三產業發展過程中應鼓勵中小型服務企業的發展。鼓勵發展一些勞動密集型服務企業,或者對勞動密集型服務企業進行扶持性發展。
[1] 李麗萍,黃 薇.武漢市產業結構的偏離度趨勢[J].統計與決策,2006(8):79~80.
[2] 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李冠霖.第三產業投入產出分析[M].北京:中國物價出版社,2002.
[4] 周 兵,楊 曦,何 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演變與經濟增長研究[J].重慶工商學學報(西部論壇),2009(6):24~28.
[5] 潘海蘭.產業結構變動與勞動力就業關系研究[J].石家莊經濟學院院報,2006(6):304~308.
[6] 龐智強,李云發.中國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J].重慶工商學學報(西部論壇),2007,17(3):92~95.
[7] 呂 峰.成都市產業結構分析及調整策略研究(一)成都市產業結構的主要問題及調整重點[J].學術動態,2004(4):4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