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慧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蘇州215123)
古人云:“五福,壽為先,有壽即有福?!敝挥猩倔w存在,人才有可能去追求和實現其他人生目標,如婚姻美滿、子孫滿堂、生活富裕、仕途輝煌、吉祥如意等,從而達到人生幸福的極致。因此,長壽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追求,健康長壽、長命百歲成為了人們普遍而又強烈的愿望。有資料表明:“在我國,原始社會人均壽命只有22歲。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到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前,歷經了4 000多年,約有67個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42歲[1]。”而大自然賜予人類的最高壽命,也就是“天年”,在百歲以上,可達100~120歲。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多種原因,大多數人未能達到這一壽限。所以,長壽觀念在中國古代社會表現得更為突出,無論是從秦始皇求仙、漢武帝煉丹等三皇五帝祈求千秋萬歲的故事,還是從嫦娥偷靈藥、彭祖不老等各種關于長壽的美妙傳說,都能看出古人對長壽的企盼。從中國古代絲綢紋樣中,也不難看出先民對健康長壽的理想與向往。
象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具體的事物或形象,二是這一具體事物所暗示的意義,南宋羅愿將這兩部分稱為“形”與“義”,兩者之所以能暗示且被人們接受,是因為它們之間具有某種內在的聯系,這種聯系不是隨意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長期約定俗成的具有普遍性的聯系。中國古代人們正是運用這一技巧,創造出了紛繁多姿的具有象征性的絲綢紋樣,往往是借用某一具體的紋樣題材,表達出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深刻寓意。這些題材為什么會具有象征性呢?一是因為紋樣題材的表象與所要表達的意旨在特征上十分相似而象征;二是因為這些題材在中國古代具有相關歷史典故而被賦予了一定的象征意義。
桃,果木名,為薔薇科落葉小喬木。在《詩經》里早有“桃子夭夭,灼灼其華”的記載,這說明桃在中國的栽培至少在3 000年前就開始了,桃子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古人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但是,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顯著,顯然不只是因為它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而是因為“桃”與“壽”很早就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渡癞惤洝|荒經》載:“東方有樹,高五十丈,葉長八尺,名曰桃。其子徑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壽。食核中仁,可以治嗽[2]?!焙髞?,漢末建安前后的《漢武故事》、晉張華的《博物志》、晉時的《漢武帝內傳》等書中都記載了西王母為漢武帝獻桃的故事,且內容都大同小異?!稘h武故事》曰:“東郡獻短人,呼東方朔,朔至,短人因指朔謂上曰:西王母種桃,三千歲一為子,此兒不良也,已三過偷之矣,后西王母下,出桃七枚,母因啖二,以五枚與帝,帝留核著前,母問曰:用此何,上曰:此桃美,欲種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著子,非下土所植也[3]。”傳說中西王母蟠桃之所以神秘,是因為它普通環境難生長、結實時間長,而且食之者可長壽。相傳漢代東方朔曾三次偷食王母桃,所以他的壽命很長。桃除了給人帶來長壽,還有更神奇的本領,“玉桃服之長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臨死服之,其尸畢天地不朽”[4],這是古人將桃推崇到了極致。
桃子既然被深深打上了中國長壽文化的烙印,那么,在中國傳統的壽誕禮儀中,它自然成為了必不可缺的長壽吉祥物,就像如今人們過生日少不了生日蛋糕和長壽面一樣,為了慶賀壽星,古代人們會送上鮮美的桃子或是以面食蒸制桃子來表達長壽的愿望。在精美的古代絲綢紋樣中,桃也成為了十分常見的裝飾題材。桃與蝙蝠組合的絲綢紋樣較為多見,因為“蝠”諧“?!币?,桃由于相關神話傳說而具有長壽的象征意義,所以蝙蝠與桃組合有“福壽”之意,如圖1為清代織繡紋樣,五只蝙蝠與壽桃等題材組合寓意“五福慶壽”;圖2為清代石青緞地打子彩繡團花紋,整幅圖案中共有九顆桃子,稱“百幅九壽”紋;圖3是元代的一幅緙絲紋樣,將傳說中東方朔偷桃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桃還可以與其他相關題材組合成多種形式的紋樣:桃、如意、牡丹組合,寓意“富貴如意福壽萬年”;桃、暗八仙組合,寓意“八仙慶壽”;桃、荷花、石榴、瓜、柿子組合,寓意“福壽連綿”;桃子、石榴、佛手組合稱為“三多”,寓意“多壽多子多福”等。

圖1 (清)五福慶壽、花卉紋Fig.1 Five bats celebrate longevity and flower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圖2 (清)百幅九壽紋Fig.2 Pattern with nine longevity peaches in the Qing dynasty

圖3 (元)東方朔偷桃紋緙絲Fig.3 Kesi work with the pattern that Dongfang Shuosteals peaches in the Yuan dynasty
中國大約有8 000多種樹木,松是其中之一,屬松科植物,常綠或落葉喬木,少數為灌木,常雌雄同株。長期以來,松樹深受人們喜愛,畫家愛畫松,詩人愛詠松,游人愛賞松,有人統計,僅唐詩三百首之中,松就出現了25次之多,松成了大家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什么在眾多的樹木中,人們對松樹卻情有獨鐘,大概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它具有凌霜不凋、堅韌挺拔的頑強精神,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之一;二是因為它四季常青、樹齡長久,被人們叫做“長青之木”和“百木之長”。
在廣西省貴縣南山殿后洞口的峭壁上,至今仍挺立著一顆3 000多歲的“不老松”,雖歷經風雨寒暑,但一直蒼勁挺拔、繁茂蔥郁,游客到此必與古松合影,以沾長壽之福。松是有名的長壽樹,所以民間有“壽比南山松不老”的吉祥祝語?!对娊洝分小短毂!菲B用九個“如”字祝君主長壽,“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5],最后一個就是用松柏來祝壽。松樹除了其本身長青不老之外,據說多食松子、松脂也能使人長壽。《嵩高山記》曰:“嵩岳有大樹松,或百歲千歲,其精變為青牛,或為伏龜,采食其實,得長生[6]?!薄侗静萁洝吩?“松脂一名松肪,久服輕身,不老延年[7]?!备鸷椤侗阕印分械囊欢喂适伦阋哉f明松脂是治病延年、長生不死的仙丹妙藥:“上黨趙瞿病癲歷年,垂死,其家棄之,送至山穴。瞿置山穴中。瞿怨泣經日,有仙人見而哀之,以一囊藥與之。瞿服百余日,其瘡都愈,顏色豐悅,肌膚玉澤。仙人再過之。瞿謝活命之恩乞求其方。仙人曰:‘此是松脂,山中便多此物。汝煉服之,可以長生不死?!哪藲w家常服,身體轉輕,氣力百倍,登危涉險,終日不困。年百余歲,齒不墜,發不白[8]。”所以,松樹更是被人們賦予了延年益壽、長青不老的吉祥寓意。
由此可見,作為“百木之長”的松,無論在傳說中還是現實中,都具有長壽的特征,它也成為了中國古代絲綢紋樣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祝壽題材,并且常同“羽族之長”的鶴組合在一起,表達“鶴壽松齡”、“千歲之鶴依千年之松”等意,象征健康長壽、長生不老。圖4是清代粵繡褡褳的一個面,在白色素緞地上繡有松樹、仙鶴和梅花,整個畫面生動活潑,象征“松鶴延年”;圖5是清代的一件湘繡掛簾局部,以青緞為地,所繡紋樣四周作纏枝花卉,中作松、鶴、牡丹等,具有“富貴長壽”之意。

圖4 (清)粵繡雞鳴富貴、松鶴延年紋褡褳局部Fig.4 Part of Yue embroidery decorated with cock,peony flower,pine tree and crane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圖5 (清)湘繡松鶴牡丹紋掛簾局部Fig.5 Part of Hunan embroidery decorated with pine tree,crane and peony flower patterns in the Qing dynasty
菊花,又名節花、九花、傅公、延年、日精、更生、陰威、朱嬴、帝女花等,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喜涼爽,耐寒性強,秋季開花,花形美麗,千姿百態,氣味芬芳,是著名的觀賞植物之一。從文獻考證,菊花在中國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栽培歷史,見戰國時期屈原《離騷》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9]?!睉饑抖Y記·月令》云:“季秋之月……鞠有黃華[10]。”菊花因為花季很晚,耐寒性強,常在每年百花凋零之后、風霜凜冽之時競相開放,它的這種冷傲高潔、耐寒凌霜的精神為人們所高度贊賞,將它與梅花、蘭花、竹子合稱為“四君子”。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墨客表達了對菊花的贊美之情,他們賞菊、畫菊、詠菊中出現了許多有關于菊的絕妙佳作。
人們對菊花的喜愛,不僅是由于它的凌霜高潔,還因為它是“長壽花”。為何稱菊花為“長壽花”?有的人說是因為它的花期較長,也有人說是因為菊花在每年農歷九月開花,因為“九”與“久”同音,所以把菊花叫做“長壽花”,這些緣由似乎都不太具有說服力。在一些有關菊的記載與傳說中,透露著古代人對菊花長壽的理解?!侗阕印吩?“劉生丹法,用白菊花汁,地楮汁,樗汁和丹蒸之,三十日,研合服之,一年,得五百歲[11]?!眰髡f古代酈縣之北,芳菊叢生池邊,池水香淳,飲之可療疾健體長壽,《初學記》將這一傳奇詳細記載為:“南陽酈縣,有甘谷,谷水甘美,云其山上有大菊,水從山上流下,得其滋液,谷中有三十余家,不復穿井,悉飲此水,上壽百二三十,中壽百余,下七八十者,名之大夭,菊花輕身益氣故也,司空王暢太尉劉寬太尉袁隗為南陽太守,聞有此事,令酈縣月送水二十斛,用之飲食,諸公多患風眩,皆得瘳[12]?!彼未短綇V記》中也記錄了類似的傳說。這說明中國古代人們深信菊花令人長壽,魏文帝曹丕在重九曾給鐘繇送菊花一束,并附信寫道:“(秋季)群草庶木無地而生,菊花紛然獨秀,輔體延年,莫斯之貴,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备猩跽呤菍⒕栈ㄉ窕?,認為飲菊花和桐子水可羽化成仙,《名山記》中就記載了道士朱孺子,吳末入王笥山,服菊乘云升天的故事。
在古人眼里,飲用菊花水可以使人長生不老,菊花酒當然也具有同樣的功效。古代有“無菊無酒不重陽,不插茱萸不過節”的說法,重陽節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由來已久,至遲在西漢已經產生?!段骶╇s記》中記載了民間重陽飲菊花酒的來歷,據說飲用菊花酒以求長壽之風在漢初宮廷里就已盛行,由于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慘遭呂后迫害,其侍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外,嫁與平民為妻,把漢宮中每年九月初九,皇宮中人均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祈求延年益壽的習俗帶到了民間。
菊花對人體確有好處,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功效,只是古人求壽心切,將其功效過于夸張,使得各階層、各職業、各年齡段的人都對菊花產生喜愛之情,從絲綢藝術中廣泛運用的菊花紋可以讀懂人們的心聲。圖6是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的菊花頂壽兩色錦,此絲織圖案采用菊花與壽字組織而成,直接表達了菊花的長壽象征意義;圖7為清代婦女服裝的裝飾品,鑲滾在上衣的袖邊,此袖邊以藍緞為地,采用盤金等方法刺繡出菊花、蝴蝶圖案,因“蝶”諧“耋”音,寓意“壽居耄耋”,表達人們對健康長壽的愿望;圖8為清代刺繡八團補子,以青色八枚三飛經緞為地,采用多種色彩與針法,繡有菊花、蝴蝶、竹子、梅花等花紋,形象生動、艷麗古拙,有“捷報連祝長壽”的文化意義。此外,明清時期菊花還與其他物品相配,組成各種寓意吉祥長壽的絲綢紋樣,如菊花、石榴、佛手、桃,寓意“三多延年”;菊花、卍字不斷頭地(或曲水地),寓意“萬代壽”;菊花、松樹,稱“松菊猶存”,寓意“益壽延年”;菊花、牡丹,寓意“長壽富貴”等。

圖6 (明)菊花頂壽紋錦Fig.6 Brocade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 and Shou pattern in the Ming dynasty

圖7 (清)蘇繡菊花蝴蝶紋袖邊Fig.7 Suzhou embroidery cuff edge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 and butterfly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圖8 (清)刺繡菊花、雙蝶等八團補子Fig.8 Embroidery pattern decorated with chrysanthemums and double butterflies in the Qing dynasty
靈芝,又名芝英、瑞芝、靈草、瑞草、仙草、三秀(傳說靈芝開花三次,故有此名)等,它是一種腐木真菌,擔子菌綱,多孔菌科,喜高溫高濕、強散射光、通氣良好的環境,多生長在闊葉樹的木樁旁、枯樹根和倒木上,夏秋雨季后生長尤其旺盛。靈芝形似蘑菇,平層狀,菌蓋有云狀環紋、有光澤、赤褐色,蓋下呈淡黃色(圖9)。中國是世界上較早認識靈芝、敬仰靈芝和應用靈芝的國家,并且在古代就賦予了靈芝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圖9 靈 芝Fig.9 Ganoderma lucidum
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的《禮記·內則》和公元前239年的《呂氏春秋》中就有關于靈芝真菌的記載。另外,在中國第一部藥學巨著《神農本草經》中,靈芝被列為上上之藥,即帝王之藥,認為“其益心氣,增智慧,堅筋骨,好顏色,久服,輕身不老延年”[7]。靈芝極其珍貴,也許是因為其稀有的原因吧,靈芝一般生長于高山之巔、古樹根之上,為人跡所罕至之處,且數量有限,輕易不可得,加上其本身特有的藥效,被人們視為仙草了?!端问贰?符瑞志》說“芝草,王者慈仁則生。食之令人度世”[13]。可以看出靈芝文化內涵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兆瑞。靈芝文化內涵的另一個方面——長壽,這在秦始皇的故事中已經顯現出來,當年秦始皇一統天下后,想萬壽無疆、永坐江山,便向鬼谷先生探求長生妙計,鬼谷先生告知秦王,蓬萊仙島有靈芝,可使死者復生,活者長生不老,秦始皇深信不疑,遂派遣精通天文、地理、航海、醫學,崇尚道家思想的徐福,率3 000船員、百工,于公元前210年東渡日本尋找靈芝。靈芝能使人“長生不老”“起死回生”,也離不開道教的推崇與渲染。葛洪《抱樸子·仙藥》中將靈芝分為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等品種,其中“石芝”條云:“石芝,生于海隅名山,及島嶼之涯。有積石者,其狀如肉,象……晦夜去之,三百步便望見其光矣。大者十余斤,小者三四斤。見諸芝,且先以開山卻害符置其下,則不得復隱蔽化去矣。徐徐擇王相之日設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從日下禹步閉氣而往也……服方寸七日三,盡一斤則得千歲,十斤則得萬歲[8]。”這里靈芝被人們視為了可以延年益壽的神物?!栋咨邆鳌分兄v述了白娘子為救活丈夫許仙,同小青一起急赴南極仙翁處盜靈芝仙草的經過,這部千古傳奇、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將靈芝具有起死回生的功能演繹到了極點。
靈芝在中國古代是能夠使人長壽的仙草和“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這是對靈芝藥效的夸張,但并不是沒有一點依據?,F代科學研究證實:靈芝中含有多種氨基酸、有機酸、生物堿、香豆素、蛋白質等,確實對人體有較好的滋補作用和醫療價值;靈芝中的有機鍺不僅能有效地防止皮膚衰老,還能抵御癌細胞的入侵;靈芝能平衡陰陽,調節人體的臟腑功能,增強免疫力,是最佳的人體整體平衡調節劑。
古代人們對靈芝的藥效可能也有些了解,所以才會賦予它長壽的寓意,甚至將它神化為還魂藥,靈芝自然就成了人們所喜愛的東西,靈芝題材也常出現在絲綢的裝飾紋樣上,北京定陵曾出土了一件明代織金錦,錦上以升降龍、靈芝、壽字等題材作為裝飾,稱為“升降龍靈芝獻壽紋”(圖10);圖11為一幅清代云錦圖案,由靈芝、水仙、竹子、梅花、牡丹、蝙蝠等題材組合而成,寓意為“靈仙祝壽富貴長春”;圖12是清代的一件八團補子,以青色八枚三飛緞為地,繡上具有寓意“連祝長壽”的靈芝、蘭花、石竹子、月季等紋飾,色彩豐富,針法多樣。靈芝還可以與其他許多題材組織成紋,表達人們祈求平安長壽、吉祥如意的情感。

圖10 (明)升降龍靈芝獻壽紋織金錦Fig.10 Glit brocade decorated with dragon and ganoderma lucidum pattern in the Ming dynasty

圖11 (清)靈芝祝壽富貴長春云錦圖案Fig.11 Brocade decorat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narcissus,bamboo,plum blossom,peony and bat pattern in the Qing dynasty

圖12 (清)刺繡蘭花、靈芝等八團補子Fig.12 Embroidery pattern decorated with ganoderma lucidum and orchid in the Qing dynasty
中國古代絲綢紋樣中表達長壽主題的紋飾俯拾皆是,但最為典型的植物題材莫過于桃、松、菊、芝,它們同許多其他相關題材搭配可以組合成無數異彩紛呈的裝飾紋樣,這些紋樣不僅精致華美的表象給人以藝術享受,而且寓意深邃的文化意義耐人尋味。通過解讀長壽題材的象征根源,可以了解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長壽文化,從而結合現代藝術設計理念,將傳統元素應用于設計作品之中,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內涵。
[1]劉麗芳.中國世界長壽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7:6.LIU Lifang.TheWorld Longevity Culture in China[M].Beijing:Current Affairs Press,2007:6.
[2]王國良.神異經研究[M].臺灣:文史哲出版社,1985:51.WANG Guoliang.Mystic by Research[M].Taiwan:History and Philosophy Press,1985:51.
[3]班固.漢武故事[M].北京:中華書局,1991:4.BAN Gu.Hanwu Story[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91:4.
[4]孫星衍,孫馮翼.神農本草經[M].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118.SUN Xingyan,SUN Fengyi.The Mysterious Scripture on Herbals[M].Shanghai: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Documents Publishing House,1996:118.
[5]陳戍國.詩經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04:204.CHEN Shuguo.The Book of Songs School Note[M].Changsha:Yuelu Bookstore,2004:204.
[6]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102.XU Jian.Beginners Mind[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62:102.
[7]顧觀光.神農本草經[M].楊鵬舉,校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58-59,86.GU Guanguang.The Mysterious Scripture on Herbals[M].Annotations by YANG Pengju.Beijing:Academy Press,2002:58-59,86.
[8]葛洪.抱樸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6:45-50.GE Hong.Baopuzi[M].Shanghai: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1986:45-50.
[9]屈原.楚辭[M].劉向暉,譯注.合肥:黃山書社,2002:8.QU Yuan.The Songs of Chu[M].Annotations by LIU Xianghui.Hefei:Huangshan Bookstore,2002:8.
[10]陳澔.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4.CHEN Hao.The Book of Rites[M].Shanghai: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1987:94.
[11]葛洪.抱樸子內篇全譯[M].顧久,譯注.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116.GE Hong.Baopuzi Inner Chapters Full Translation[M].Annotations by GU Jiu.Guiyang:Guizhou People Press,1995:116.
[12]徐堅.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1962:665.XU Jian.Beginners Mind[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62:665.
[13]沈約.宋書: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4:860.SHEN Yue.Song Book Volume III[M].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197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