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倫一生經歷坎坷,丈夫特德患中風癱瘓之后,情緒極壞,繼而說話能力喪失殆盡。
愛倫多么痛苦,但她并沒有沉溺于悲痛之中。為了幫助丈夫適應輪椅生活,她冥思苦想,終于找到了一個方法讓丈夫具有了新的寄托:寫作。將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以鼓勵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們。首先,她使丈夫建立起生活的信心,帶他去參加音樂會,看戲,甚至去加勒比海巡游。她還教他走路,說話,他們還一起編織著去澳大利亞旅游的美夢。
西德尼只進過一年半學堂,16歲那年,口袋里只裝著3塊錢,只身前往紐約,最初夜里只能尋個能遮露水的地方安身,干的是餐館里洗洗涮涮的差事。
他對表演是一竅不通的,看到美國黑人歌劇院的招聘廣告,他也想去碰運氣可他連劇本都讀不通,導演氣呼呼地說道:“別浪費時間了。”
這年輕人離開了,然而他的決心比以前更大了。他買了一架收音機,一連數小時聽里面各種人說話,力圖象他們那樣清晰地發音。他請餐館里的一位同事教他閱讀。后來,他又到黑人歌劇院請求參加表演課。他決心不但要成為世界最佳黑人歌星,而且要當世界最佳歌星。為了實現勃勃雄心,他走過漫長而艱巨的路。
他們都是處逆境而不喪志,勇敢地面對現實的人,他們都是不幸者。或遭到疾病的折磨,或有過悲傷,或遇到失敗……然而,他們不但沒有倒下,而且還勇敢地接受挑戰。經過堅韌不拔的努力,他們的生活更加充實。
研究家們發現:生活的磨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面對現實的勇氣。我們每人都可能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不幸,但只要我們具備了獲得成功的不幸者的生活觀,我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
尋找閃光點
成功的不幸者們即使在險惡的環境下也是熱愛生活的。他們每一天都不白白浪費,既有悲傷,又有歡樂,既有失望,又有奇跡。他們雖不能一時間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們認為能取得小小的成績也是可喜的。他們懂得在何處尋找閃光點,在何處可獲茅塞頓開之機。
一位婦女經醫生診斷患了癌癥,她不但沒有向病魔屈服,她去世界各地旅游,年近八旬又重新結婚,她的壽命遠遠超過了醫生的預計。她說她現在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總感到時間不夠用,沒時間想到死。
幸存者們都很會生活,他們特別珍惜時間,他們每天都尋找生活樂趣,哪怕是很小的樂趣也會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歡樂。
美國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說得好:“在人類活動中,痛苦幾乎是最易之事,而幸福則幾乎是最難獲得的。”沒有哪個人生來就是幸福的,但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創造幸福。
適應變化
我們很多人遇事總愛譴責別人,無論你是否愿意,事物總是在不斷變化的,各種麻煩都可能找上門來。當災難臨頭時,似乎可怕極了,然而當鼓足勇氣迎上去,似乎又并不那么可怕了。所以要適應情況的變化,不是消極地順從,而是要以積極的姿態去對待。禍兮福所倚,壞事可以變成好事。
推遲災難的降臨
成功的不幸者總是默默地做著自己必須做的事,無論形勢對他們可能是多么不利。比爾·加甘干的是表演的行當,他的噪子是他謀生的工具。不幸的是他患了癌癥,噪子嘶啞了。最初他絕望了,但很快又從絕望中掙扎起來。他說:“我不能抱著遺憾了此殘身。”于是,他開始了刻苦的訓練。數年之后,他終于能正常說話了。后來,他致力于幫助那些和他有類似遭遇的人。
和命運抗爭,并不能避免災難,但可以推遲災難的降臨,還可以給你帶來無窮的樂趣,不要問“我能成功嗎?”而應問:“下一步我該怎么辦?”
忘記昨天
無論遇到什么不幸都不可以把自己禁錮起來,要忘掉運去的苦和難,著眼于未來。假如我們把精力用在那些曾經使我們夫望的人和事上,那么我們就無法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事。
昨天已經過去,絕不會再來,明天會怎樣?我們誰也難以預料。只有今天是屬于我們的,屬于我們的時間不會很長,我們要珍惜每一寸光陰。
大膽夢想
特雷·金在一次實戰演習中不幸失去了雙眼。他家住在水湖地帶,他想,要是能有一條有住宿設備的氣艇該多好!因為當時還沒有那種產品,他決定自己造。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能造船呢?這不是做夢嗎?然而他成功了。他從盲人服務協會找來一位自愿者將如何造船的書讀給他聽,而且錄成磁帶。就靠這種方法,他終于造成了一條33尺長的汽艇。雖然出游時總得有人為他導航,然而,他已很滿意了,因為造船是他一生中所接受的最大的挑戰。
人只要有了目標和信念,他就會不知疲倦地去奔波,去努力,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也絕不會畏縮不前。不幸者的救生衣是用不朽的材料做成的:書籍、音樂理想、精神信仰、目的和夢想。有一句話迄今縈繞在我心頭:“我欲不懷夢想往前走,可我失敗了。”
不幸者要獲得成功并非易事,假如果我們自強不息,充分施展出各種才能,我們就能獲得很有價值的東西,還會給社會創造財富。
(文/聶雙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