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嬌 李勝玲 梅迎雪 (寧夏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4)
快速康復外科(FTS)是在圍術期采用有循證醫學證據的一系列優化措施,減少或降低手術患者的生理或心理創傷應激,使患者獲得快速康復〔1〕。自理模式在術后功能康復中采用適時適度提供護理補償的方法,調動患者盡早進行功能鍛煉,提高了患者功能康復的速度。隨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在我國逐漸普及,圍術期的護理和功能的康復已成為影響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而受到越來越多醫護工作者的重視。因此,我們將快速康復外科與自理模式相結合,應用于老年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和功能的康復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1 對象 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寧夏某三甲醫院骨二科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年齡≥60歲)為研究對象,其中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40例患者為對照組,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46例患者為觀察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術前診斷、術前Harris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1.1.1 納入標準 髖關節活動受限、疼痛、腫脹、跛行、甚至不能行走者,入院后均需進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血壓、血糖(或經治療后)在正常范圍,術前檢查肝腎及心肺功能符合手術要求,假體選擇生物固定假體。
1.1.2 排除標準 長期臥床、多發骨折、腫瘤、強直性脊柱炎、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或合并嚴重心、腦、腎、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

表1 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
1.1.3 手術及麻醉方式 所有患者均為首次進行全髖關節置換且為單側置換,手術均在全身復合麻醉下進行,采用前外側入路手術,由同一組醫生負責。
1.1.4 出院標準 ①生命體征平穩,無術后并發癥跡象;②能使用習步架行走,獨立坐起,無需他人幫助;③患者、家屬已經掌握或了解出院后的康復計劃,并能較好的執行。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傳統的護理方法基礎上,將快速康復外科和自理模式相結合應用在患者術后的護理中。兩組患者術后具體的護理方法見表2。觀察組患者依據自理模式進行早期活動及康復鍛煉的具體內容見表3。
1.3 評價指標
1.3.1 觀察記錄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基本情況及入院診斷,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發生并發癥的種類及人數,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關節假體費用除外)。
1.3.2 自理能力測評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MBI)〔2〕,對兩組患者術后1、3、10 d的自理能力進行測評。內容包括:修飾、進食、如廁、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樓梯、床椅轉移、平地行走。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自理能力越強,≥60分表示基本自理,說明在完成某些項目需要一定幫助;59~41分表示部分依賴,說明需要他人的幫助才能完成;≤40分表示較大依賴,說明需要他人較多的幫助才能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實驗數據用s表示,定量數據采用t檢驗,定性資料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并發癥比較 兩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4。
2.2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的比較 觀察組術后3、10 d自理能力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見表5。
2.3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平均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住院天數和平均住院費用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2 兩組患者術后不同的護理方法

表3 觀察組患者早期活動及康復鍛煉的內容

表4 兩組患者首次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并發癥比較
表5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的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自理能力的比較(s)
10 d對照組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40 33.28±3.38 43.47±5.44 69.56±4.34觀察組 46 35.03±7.88 47.34±3.76 72.23±5.52 t值 1.23 3.87 2.47 P值 >0.05 <0.05 <0.05
表6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和平均住院費用比較(s)

表6 兩組患者平均住院天數和平均住院費用比較(s)
組別 n 住院天數(d)住院費用(元)40 18.7±7.5 25 340±4 364觀察組 46 14.5±2.6 22 804±3 450 t值 3.44 2.91 P值對照組<0.05 <0.05
老年人生理儲備能力弱,再加上關節置換手術創傷大,術后若長時間臥床,易導致深靜脈血栓、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而影響手術的治療效果。早期下床活動,可以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3〕。因此,怎樣能使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是老年人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護理的一個重要部分。觀察組術后采取積極保溫、早期進食維持了老年患者生理功能的穩定、促進正常的生理代謝,為患者術后早期進行活動奠定了基礎。同時盡早地拔除尿管和傷口引流管在不增加并發癥的基礎上,還可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也不妨礙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無疑為患者早期下床活動提供了條件。且術后充分止痛是早期下床活動的重要前提保證〔4〕。通過以上一系列FTS措施的協同作用,促進了患者盡早下床活動,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
本研究說明讓患者主動參與自己的治療和護理過程,可以使他們掌握自我護理的方法,提高自理能力,滿足自尊自信的需要,更有利于他們盡早重返家庭和社會。
老年患者術后身體虛弱、依賴心理強,再加上疼痛、留置各種管道的影響,導致臥床時間長,進行功能鍛煉的主動性差,使康復速度減慢,住院時間延長,從而增加了住院費用。觀察組采取FTS中的術后早期進食、充分止痛、盡早拔除各種管道、盡早下床活動的措施,減少了手術給患者帶來的應激反應,對患者的康復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次,根據自理模式還為患者制定了詳細系統的早期活動及康復鍛煉計劃,克服了患者的依賴心理,使患者在整個鍛煉過程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達到快速康復的目的。本文說明FTS聯合自理模式可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1 Wilmore DW,Kehlet H.Management of patients in fast track surgery〔J〕.BMJ,2001;322(7284):473-6.
2 南登崑,黃曉琳.實用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28.
3 華瑩奇,張治宇,蔡鄭東.快速康復外科理念在骨科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19):1505-8.
4 朱桂玲,孫麗波,王江濱,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與圍手術期護理〔J〕. 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