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明安
論電影《孔子》配樂的藝術魅力
■查明安
電影《孔子》是一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史詩電影。它所呈現的國家形象立足于時代需求,富有時代氣息和人文內涵,基本展現了中國文化真實面貌和中國形象。影片描寫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春秋戰國時代。屹立數百年的周室王朝已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稱霸而相互征戰,影片力圖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塑造出孔子這一人物形象。很多人在觀看《孔子》時都會被其獨特而完美的配樂所吸引。從早期的純交響配樂到隨著時代發展而創新的電聲音樂,有機地結合了各種傳統音樂要素以及流行音樂元素。音樂家趙季平在為影片配樂時并沒有根據特定的歷史背景直接采用傳統的古代樂器,而是重新進行創造。一方面利用了各種古代樂器,另一方面又采用了西洋交響樂的手法,完美地將古代與現代文明、東方與西方文化水乳交融,相得蓋彰,刻畫了孔子這一偉大的歷史人物。
電影《孔子》上映至今,得到了眾多人的贊賞,通過了解孔子晚年的一些經歷,了解圣賢孔子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從而能夠提升個人的修養。再加上其獨特而完美的配樂,更是讓人賞心悅目,因此這是一部非常值得觀看的電影。
趙季平,中國著名音樂家,是著名電影作曲家,著名畫家趙望云之子,原籍河北束鹿。趙季平從小就酷愛音樂,在音樂學院時他苦苦鉆研,加上他頗具靈氣,已小有名氣。趙季平在學院專業洗禮下,曾專攻陜西戲曲,至今音樂生涯逾卅年,才氣縱橫,作品屢獲各項音樂大獎。但他真正享譽全球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電影配樂,隨著中國第五代導演旋風襲卷國際各大影展,趙季平獨樹一格的中國音樂也跟著揚眉吐氣,勾動了異國人士對中國文化的遐思。因此,趙季平很榮幸地被稱為中國內地“教父”級電影音樂人。代表作品包括陳凱歌執導的《黃土地》、《大閱兵》、《霸王別姬》等擲地有聲的鏗鏘鉅作。
趙季平為《孔子》的配樂與以往的配樂大不一樣。首先,音樂的歷史背景不一樣,音樂要體現孔圣人的精神和儒家思想的精髓。其次在音樂創造上采用了中西合璧、亦古亦今的創作手法,既沿襲了他自己植根于民族土壤的創作習慣,又不同以往風格。整個影片沒有直接采用任何傳統的古琴作品,而是以西洋弦樂為主奏樂器,輔以中國樂器的點綴襯托,整體樂風顯得古樸平和、優雅深沉,隨著電影藝術的成熟而不斷成熟,并形成了獨特的電影配樂風格,它們在影視作品意境營造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家關注的往往是電影的主題曲,對電影配樂印象并不是太深刻。實際上,配樂也和電影中的主題曲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同樣能概括整體劇情,貫穿全劇發展,為劇中戲劇性沖突的發展及高潮的出現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主題音樂是指能夠起到畫龍點睛作用的音樂,是電影里經常用到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一部電影可以只用一首主題音樂,也可以多主題交叉貫穿影片敘事?!犊鬃印肪褪且徊恳远嘀黝}交叉貫穿的影片,在這部影片的主題音樂中有體現偉人孔子政治家的音樂,有教育家的主題音樂,也有禮樂仁政的主題音樂。以完美的配樂來刻畫了孔子這一偉大政治家、教育家和倡導禮樂仁政思想的偉大歷史人物形象在這一主題音樂中,主題音調多為上行或下行跳進,并出現多次轉調。節奏富于變化,節拍在3/4和4/4之間轉換,營造出了一種動蕩不安的情緒。
在影片中,孔丘治理魯國初見成效,齊國擔心被魯國威脅意欲吞并魯國,齊國大夫建議召開夾谷會盟??鬃由钪艘?,在與齊國見面前就做好了周密的準備。兩國相見時齊國站在高處俯視著魯王不愿上前迎接,孔子也暗示魯王不主動上臺。后依周禮使齊王下臺迎接魯王,當魯定公與齊景公攜手走上臺時,交響樂隊適時響起,烘托了當時由尷尬轉為和諧的局面。魯王要求收回汶上三城時,齊王大怒并發動暗藏已久的兵車馬隊,此時的交響樂隊伴隨著緊張的氣氛再次響起,音色在厚重和明亮之間轉換,營造出一種動蕩不安與跌宕起伏的情緒。并伴隨著兵器聲、馬叫聲、還有嘈雜的人叫聲,節奏十分的緊張。此時的主題音樂與各種聲效交互混雜,很好地烘托了當時緊張的戰斗場景。由于孔子的深謀遠慮用100輛牛車嚇退了齊國的500乘戰車,化解了風險。此時宏偉的交響樂隊與混聲合唱進入,預示著夾谷會盟的圓滿結束。
該主題是一個明亮的大調試主題旋律,由E大調轉至D大調,從第二小結開始旋律基本上以級進的方式進行,旋律線條結構簡單,樂句之間沒有大的跌宕起伏和明亮的音響,但卻把劇情所需要的沉重和壓抑展示得一覽無余。巧妙地勾畫了孔子這一偉大教育家的形象。
影片中,公伯宜帶回季孫斯假借魯定公名義送來的“玉玦”,此時運用了最具悠久歷史的兩件樂器——古琴與簫,配以改編的民族音樂素材,在傳統的交響樂隊基礎上,將深沉的古琴的音色與簫的音色加以組合,緩緩吹奏出凄涼的旋律,給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之感。接著畫面轉為了陰冷的色調,配合著窗外的大雨,刻畫了孔子政治理想破滅,禮樂仁政的不被采納的無可奈何的失落心情??鬃颖成闲心易呱狭肆魍龅牡缆罚鬃犹稍谀嗨锫撓胱约旱膽巡挪挥霾唤鎏齑笮Γ藭r音域寬廣、技巧性較強的女生獨唱,娓娓唱出了孔子失望的心聲,集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營造出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場景音樂是指在某一場景中適應的、只對具體場景發揮作用的音樂。場景音樂與主題音樂所承擔的藝術表現作用不同,它主要是對某個具體場景中演繹的故事情節及人物在具體場景中的感情發展變化進行必要的鋪墊、烘托和渲染。場景音樂在營造戲劇高潮和推動情節發展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背景音樂一般是指影視作品中標識環境、場合、地域等的一種音樂,通常以畫內音樂為主,也有畫外音樂的方式。畫內音樂是指觀眾可在屏幕上看到正在進行的音樂。而畫外音樂則是觀眾在屏幕上看不到而正在進行的音樂,把情節推向高潮,達到震撼人心的強烈藝術效果。
主題曲《幽蘭操》,相傳是精擅琴藝的孔圣人自感生未逢時的絕世作品。唐代著名詩人韓愈曾作同名作品唱和孔子。而影片主題曲的歌詞正是改編自韓愈這首名垂青史的詩作。雖然只有短短的64個字,卻韻味十足,不僅是對圣人懷才不遇的感懷,也飽含著對他偉大人格的贊嘆。
《幽蘭操》的歌詞改自韓愈的《猗蘭操》,全篇都是“蘭之猗猗,揚揚其香”這樣類似《詩經》里的詞句。曲作者在編曲時,他保持了古詩《幽蘭操》原有的古曲原色,在古琴、大鼓的基礎上,加入電吉他、盡量保留原有的古韻,情緒始終貫穿全場,在技術上也簡單、精煉、不拖泥帶水。琴曲似訴似泣,把孔子寄情蘭芳之真切抒發得淋漓盡致,把人對蘭花芳香的贊賞以及做人豁達如君子般正直的意境表達得甚為完美,這也是大家交口稱贊的一個重要原因。
歌曲采用了簡單的中國五聲音階,歌詞均為4字,旋律平緩、柔和,曲風、氣質非常典雅,王菲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做到平穩而有變化,和緩而見悠揚。聲音在清晰與模糊間轉換,鼻腔音與氣聲交替運用,層層遞進,于平緩中仍予人錯落有致的感覺,氣息在幾可不聞處拖長,聲盡意連,頗得音韻回環之美。主歌部分基本是吟唱的方式,就像在你耳邊輕聲的訴說著蘭花的幽香。偶爾撥弄的古琴又將人帶入清雅的遠古。再說說歌曲的吉他部分,這是作曲家謳歌的強項。在自然、干凈、充滿古韻的旋律中輕輕飄出的吉他聲,既沒有破壞音樂的古韻,相反多了些清雅,娓娓道來。真正的藝術應該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而《孔子》的出現就是將流行和高雅藝術完美結合,所以受到人們的喜歡,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電影配樂之所以不同于一般音樂,是因為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把整個電影藝術推向了高潮,把人物形象塑造成他的筋骨,從而使我們產生情感的共鳴。電影配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
配樂能夠最大限度地表現人類最內在的心理體驗與微妙豐富的感情狀態,用音樂加強影片的感情色彩來促成影片與觀眾的默契,正是電影中音樂的主要目的。在影片《孔子》中,作曲家趙季平就是運用這一點把一個充滿報復的政治家、教育家用音樂很好的詮釋了主人禮樂仁政思想不被接納的坎坷歷程。然而電影配樂最擅長的就是解釋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銀幕上無法直觀的人物和復雜情趣。
在影片接近尾聲處,孔子歷經滄桑后被請回離別14年的魯國。音樂隨著孔子走下馬車的第一步同步響起,龐大的管弦樂隊加上氣勢磅礴的男女混聲合唱營造出了晚年孔子重回故鄉的復雜和激動的心情。伴隨著孔子沉重的腳步聲,音樂的節奏也更加的急促。當孔子向自己的父母之邦下跪行禮時,整個木管組的所有樂器,單簧管、雙簧管、大管和打擊樂器等在不同的音區上奏出了龐大的氣勢。這種渲染氣氛的配樂藝術極大地促進了影片的感染力。
每部電影都有其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其中所有的藝術元素都是為這個主題思想服務的。在影片《孔子》中導演用大量的篇幅描繪了孔子游說列國近14年的場景,一幕幕凄慘的鏡頭慘不忍睹,給觀眾的心理帶來了長時間的悲憤。但影片的主題并不是僅僅停留在這種表層的凄慘和憤怒之中,而是通過對孔子流亡的悲憤形象的刻畫來反襯主人公的堅忍不拔、一心講學的決心。在描述孔子長達14年顛沛流離的生活中,主題音樂采用了交響樂隊編配,用管弦樂隊演奏主旋律,配合著人聲合唱來烘托古代的氣氛。當孔子克服了在外流亡的各種困難,禮樂仁政思想被世人所認同時,孔夫子被請回魯國,莊嚴而神圣的主題表現了孔子對家鄉的熱愛和無限的渴望。此時管樂和弦樂兩個主題交替出現,并且越來越明亮,最終達到完全終止。這樣一個光明的主題也預示了電影將會是一個大圓滿的結局。
人們驚嘆電影配樂的藝術魅力,無疑電影配樂是電影藝術語言不可缺少的載體。就像鐘惦斐先生說過的:電影音樂是電影的有機構成之一,是電影中一個極為活躍的因素,是空間藝術的時間走向,是故事情節中屬于情緒渲染與凝結的產物,是電影美學中的獨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