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
聽說院里要排新戲《花蕊》,十分興奮。一者多年來由于崗位調動,未能參與京劇院的幾部新劇目創作工作,二來該劇的編劇及主創人員多為各路名家大腕,再者,將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的絕色女詩人的傳奇人生用京劇演繹,這些都不得不使我對該劇的創排充滿了好奇與憧憬。因此當該劇繁華落盡后,我仍常常回味其中。
《花蕊》一劇中對花蕊夫人的許多展現多基于眾所周知的《十國春秋慧妃徐氏傳》中對蜀中青城人徐氏(亦稱費氏),即被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封為費貴妃、后又被宋太祖趙匡胤強占,并被其弟趙光義即后來的宋太宗覬覦的別號花蕊夫人的歷史故事敘述,而對其“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的描寫,加之花蕊夫人最后的歸宿之謎,都使得這段亙古奇情、曠世之謎為舞臺呈現的戲劇性增加了豐富的色彩與想象空間。
該劇由作為被戲劇界稱為中國當代戲劇創作“三駕馬車”之一的郭啟宏先生編寫,加之多位全國著名舞臺創作名家及我院幾位青年優秀演員的加盟,更是使該劇具備了極佳的舞臺創作基礎。
第一場大幕拉開,簡單卻厚重的布景色調將人們帶入到內宮深庭,凝重的氛圍中。大殿上,當趙匡胤責令軍士打碎堪稱國寶的溺器時,被挾持至此卻處變不驚的花蕊被其“一擊萬鈞震華夷”的氣魄震撼而心生 “頓教人心折生敬意”的敬重之情。但在趙匡胤向其真情袒露“平西蜀半為蒼生半為你”并欲親近她時,卻傲氣凜然、嚴辭相向,表現出花蕊剛毅決絕的骨氣。但當趙匡胤慨嘆自己一條軍棍打天下,戎馬半生卻蹉跎了愛情,青春不再,夕陽西下幾時回卻難得知音時,花蕊又對其心生憐憫并顯露出女性的柔情一面且流露出“孤鸞別鶴欲何依”的身不由己的無奈、惆悵之情和“又不忍西蜀客寂寞孤凄”的矛盾心理。也為之后的接納趙匡胤的感情做了陳設。
風流倜儻的趙光義似曾在花蕊的心頭掠過一道轉瞬即逝波瀾。但在面對趙光義“俺只道花柳姿秉風雷性,孰料你轉投兄皇懷抱中!”的詰問時,花蕊一句“除了年歲,你還有什么本錢可以傲視他?”充滿哲理的鞭撻將其智慧與自尊展示給觀眾。而在趙光義陷于險境時卻以過人的膽略與智慧,極為沉著地幫其和自己化險為夷。這同樣也表現在她的那幅杜撰名為“送子張仙”實為孟昶的肖像畫上。
在對孟昶這個男人的情感描述上,花蕊則充滿了憐愛、懷念,她愛其文采,嘆其迂腐,也充滿了幽怨。這表現在她獨居深宮時的那段內心獨白,即那蘊含了蜀漢小調纏綿悱惻的大段優美唱段中。而其對亡國的切膚之痛,更表現在那段流傳于世的詞句中:君王城上樹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也是對整個蜀國的男人的鞭撻!
第三場中,恰是遭人詬病的耍髯口一戲,我卻以為恰是導演匠心所在。是趙匡胤嗟嘆“趙光義鷹揚廊廟因年少,青絲盈把氣自豪”而自己則“晨鐘才過暮鼓敲”,“紅燈照影傷懷抱”的內心獨白的外化表演。而第五場趙匡胤與花蕊的圍獵一場中,一段高亢的【高撥子】盡顯了二人琴瑟相諧,鸞鳳和鳴的融融情致并將戲引向高潮,也為隨后的悲劇發生做了必要的鋪墊。最終該劇在趙光義對花蕊的狹隘情感發展到“一腔愛變一腔恨”并最終“滿引強弓向娉婷”射殺了花蕊時,劇情達到了高潮。隨之在花蕊如訴如泣的大段【反二黃】唱段“青城山小女子名叫花蕊,不亢不卑、亦拙亦慧,人間走一回。留幾首小詩,流幾滴淚,還累及三幾個七尺須眉。……如斯結局大欣慰,遑論功罪與是非……”中悲涼收官。
該劇通過花蕊與三個男性的情感糾葛,在不同的幾個虛實情境中描繪出復雜的人性風貌,從而審視人性的美與丑并展示出一個在精神上駕馭了三個君主的弱女子的奇異風采。而非將其浮于俗風之中,以一場吃醋爭風、俗不可耐的多角戀愛來吸引眼球。僅通過演員對劇中的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復雜情感的演繹來揭示人性的多樣性,以程式化的京劇形式體現頗有難度。但在該劇中,導演和演員做到了。花蕊其人聰穎過人,內心堅韌,卓爾不群的性格和不乏女性陰柔之美的一面,在導演徐春蘭的恰當勾畫與主演李潔獨具個性的表演中得到了酣暢淋漓的展現。而該劇中采用的京白與韻白共舉的手法,也讓觀眾更加貼近人物,讓人物走向生活。
該劇中,全國著名舞美設計大師劉杏林老師將對傳統京劇一桌二椅的借鑒引申到深宮內廷的舞美布局上,將五張木椅時而演化為龍椅、臥榻,時而成為胯下坐騎,不僅大大拓展了表演的空間,也使畫面更加洗練、簡潔和不俗。另外,著名作曲家吳小平先生在全劇音樂情緒上的把握與獨到的處理,使觀眾耳目一新,時而沉浸在曼妙的畫意中,時而又落入悲憫的心緒里,給該劇增色頗多。
我認為,該劇是成功的。她成功在讓人耳目一新的舞臺嘗試,成功在不茍同與世俗的獨到見解。但畢竟囿于舞臺劇的空間條件,一些細節的表述尚難達理想境地,卻也是在所難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