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士東
舞蹈詮釋地方文化的特殊魅力
■談士東
高爾基說過,“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從這個角度看,舞蹈也是一種文學,靈動的舞姿如同雋永的文字,優美的造型表達了詩意的境界,了解這一點,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說舞蹈是最富表現力的文學。
既然是文學,就離不開地方文化的基因,古語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理類推,“一方水土養一方舞蹈”,因為舞蹈的地方風情如此濃烈,很多情況下,不要介紹,也不要出聲,只要看看跳的什么舞蹈,就能判斷表演者來自哪里。事實上,草原舞蹈透射出廣闊和粗獷;藏族舞蹈透射出圣潔和質樸;云南舞蹈透射出奔放和多情;而人們從揚州舞蹈中,仿佛看到運河的浪花,園林的秀美,城市的精致,小巷的逶迤,溫潤潮濕的江南風情撲面而來。
值得一提的是,越是地方的,越是中國的,但凡詮釋地方文化的舞蹈節目都容易獲得觀眾的喜愛和專家的青睞,揚州市歌舞劇院正是依據這一原理,創造了一系列經得起歲月磨礪的精品節目。解讀揚州市歌舞劇院的獲獎舞蹈節目,毫不夸張地說,每個作品都算得上揚州文化的獨特“窗口”,或者說,是一扇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的文化之窗。
群舞《九九艷陽天》以里下河水鄉為背景,講述了新四軍班長李進和二妹子在戰爭中結成伴侶的故事,其中的女子群舞給人一種水靈靈的感覺,而男子群舞則表現出水鄉兒女的忠誠和勤勉。該舞蹈以鮮明的地方風情榮獲“文華獎”。
女子獨舞《水上童謠》表現了一位船家姑娘喜水、戲水的純真情感,一根竹篙忽而變成長笛,忽而變成船槳,忽而變成竹馬,忽而變成水牛,一副活脫脫的水鄉風情。該舞蹈榮獲全國舞蹈大賽三等獎。
群舞《拔根蘆柴花》用舞蹈語匯展示了一群村姑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追求,觀眾從中悟出,民歌中的“蘆柴花”代表的是生命的活力和野性的張揚,一看就是揚州黑土地孕育出的生活贊歌。該舞蹈在江蘇省第四屆音舞節上獲劇目獎。
群舞《瓊花韻》用一群姑娘來喻意揚州人見人愛的瓊花,瓊花潔白如玉,姑娘清純似水,好一幅“人面瓊花相映美”的畫圖。該舞蹈在江蘇省第三屆音舞節上獲表演獎。
群舞《楊柳依依》用肢體語言刻畫了楊柳的婀娜多姿,萬種風情。揚州自古就有遍植楊柳的傳統,唐代大詩人李白心馳神往的“煙花三月”,就是春天揚州“柳絮飄飛輕如煙,桃花映紅半邊天”的美景,看過舞蹈的觀眾,都會對揚州的“煙花三月”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象。該舞蹈獲得江蘇省第三屆音舞節舞蹈表演獎。
雙人舞《竹韻》與《楊柳依依》頗有異曲同工之處,揚州人愛柳也愛竹,鄭板橋在揚州就留下了“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名句,《竹韻》通過男女不同風格的舞蹈語匯,寫出了青竹風中對歌的神韻。該舞蹈獲得江蘇省第二屆“獨、雙、三”舞蹈比賽優秀節目獎。
實踐證明,舞蹈如詩又如畫,它詮釋地方文化的特殊魅力,別的藝術品種無法代替。多年來,揚州歌舞劇院把舞蹈跳到哪里,就把揚州文化傳播到哪里,無數的觀眾正是從揚州的舞蹈節目中,感受到這座城市“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風采,由此產生了“百聞不如一見”的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