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留根
立足本體創新形式挖掘傳統放眼世界
——揚州杖頭木偶絕活雜記
■祝留根
揚州杖頭木偶是揚州地方藝術的一朵奇葩,早在2008年,揚州杖頭木偶就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近年來,揚州杖頭木偶的絕活頻頻亮相國內外的很多重要演出場合,驚艷的表現每每令觀眾叫絕、叫好,《變臉噴火》、《李白賦詩》(木偶書法)、《板橋作畫》(木偶繪畫)、《扇韻》、《嫦娥舒袖》、《耍佛珠》、《草裙舞》等節目久演不衰,愈演愈新,成為揚州乃至中國對外文化交流、接待中外貴賓的常演節目。僅2012年,揚州杖頭木偶節目就先后赴美國、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與地區演出,每到一國一地都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
木偶戲又稱傀儡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品種之一,而揚州地區早在唐朝就有木偶演出的記載,到了清代達到繁盛。當時在揚州地區演出的木偶既有杖頭形式,也有布袋、提線等。三種木偶形式各有特點,各有所長,杖頭木偶體型較大,所需表演的舞臺相對較大,適合演出大型節目,同時兼具靈活、自然的特色,因此在當時有大都市之稱的揚州杖頭木偶逐漸成為木偶主流,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至今,揚州杖頭木偶與泉州的提線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齊名,揚州也因此有“木偶之鄉”之譽。
揚州杖頭木偶技藝全面且具有綜合性,具有“剛柔相濟,細膩傳神”的藝術風格。而這一風格在揚州杖頭木偶的絕活中得到了很大體現。比如《扇韻》,木偶表演扇子,木偶美女翩翩起舞,手中扇子靈活自如,時而優雅舒緩地展示,時而熱情奔放地旋轉,小小的扇子,轉、甩、開、合,組成了不同的唯美圖案,真切印證了揚州杖頭木偶“不是真人、勝似真人”的美譽。再如《嫦娥舒袖》,有些演員所用長綢多達10多米,就是真人舞動起來都困難,更何況還要舞出美感,而我們的木偶演員凝集了揚州杖頭木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細膩地演繹出了嫦娥飄逸的古典神韻。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科技運用到了木偶絕活表演中去,很多時候,木偶制作老師設計的機關為木偶絕活增色不少,但是這些機關也只有在優秀演員的靈活操縱下,才從科技變成了技藝,成為了藝術。揚州杖頭木偶絕活之所以魅力無窮,首先在于立足了揚州杖頭木偶的本體,一方面揚州杖頭木偶薪火相傳,長久不衰,另一方面演員艱苦磨練、技藝牢固,這才煉就了揚州杖頭木偶絕活的“神話”。
任何藝術樣式,只有創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創新是揚州杖頭木偶絕活常葆青春的秘訣。
如《武松打虎》一劇,我們并沒有簡單地照搬真人演員表演武松的身段,因為這并非是揚州杖頭木偶之所長。我們創造性地將舞蹈動作用到了這個節目里,老虎喝了武松的酒甚至跳起了迪斯科,將本來殘酷緊張的武打解構成輕松愉悅的舞蹈,卻又合情合理,符合了現代觀眾特別是小觀眾的審美情趣。而“木偶書法”、“木偶繪畫”、“木偶變臉”等絕活節目,無一不是近年來的新創,都是導演、演員的奇思妙想在舞臺上的大膽實踐。近年來,我們還先后研究了木偶吸煙、木偶切干絲、木偶散花等木偶特技,運用到劇(節)目中去,都大受歡迎。
目前,揚州木偶還在不斷研究開發新的木偶技藝,以適應市場的需要,如木偶魔術、木偶雜技,這都是新的課題,有待我們去攻克,去不斷將新的藝術美食奉獻給觀眾。挖掘傳統,才能底蘊深厚
由我開發的木偶書法節目《李白賦詩》,將揚州杖頭木偶、中國傳統書法、中國詩歌朗誦藝術,乃至中國古典音樂結合到了一起。本來不食人間煙火的土胎木偶,化身一位吟詠者與書法大師,他隨著典雅優美的音樂旋律,輕聲吟誦,奮筆揮毫,不一會兒,一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呈現在觀眾眼前,讓觀眾同時欣賞到了木偶的奇、書法的美,唐詩的韻,回味無窮。節目演出后,很多觀眾紛紛索要創作的作品回去收藏欣賞,在比利時演出時,當時一家博物館還將我用木偶創作的書法與吳金鳳老師用木偶創作的繪畫作品收藏。木偶書法、木偶繪畫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國外觀眾在欣賞這個節目時,往往被中國文化所陶醉、震撼。
說實在話,觀眾在欣賞這個節目時往往是輕松愉悅的,但演員在舞臺后所下的功夫,卻稱得上千辛萬苦。本來真人練好書法就極不簡單,而舉著幾斤重的木偶,用左手操縱木偶的右手寫字,別說創作書法了,連字寫周全了都困難,哪怕舉著不動都累的夠嗆,更何況要一口氣寫下數十個字了。為了練好這個節目,我幾乎每天都要用四尺宣紙寫上多少張,木偶用的毛筆都損耗了幾十支,冬天因為木偶重我脫去棉襖,夏天怕汗水浸濕木偶服裝而帶上膀套,乃至我落下了一個毛病,就是經常舉著木偶寫字,放下了木偶,寫字、吃飯時都不自在,不自覺地在抖動。至今,這個節目雖然已經是成熟節目了,可是我不敢放松,依舊每天苦練,我知道,藝術無止境,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今天,揚州杖頭木偶的絕活不斷走出國門,代表揚州,乃至代表全省與國家去為外國觀眾演出,我們也愈來愈認識到,揚州木偶的視野不能只局限于揚州,只局限于中國,而是要放眼世界,吸收全人類文化的精華,才能不斷進取,贏得市場與觀眾。
揚州市木偶劇團排演的木偶絕活,既有立足于中國文化的,也有取材于西方舞蹈、傳說的。比如《草裙舞》,就是取自美洲地區最具特色的舞蹈動作,節奏明快熱情,動作火辣奔放,為觀眾拓展出無限的審美思維空間,也為揚州杖頭木偶絕活注入了新鮮的內容。而在劇目《三國志》中,我們在很多木偶動作設計方面,都向日本的歌舞伎、能樂學習、借鑒。
由于木偶沒有語言的障礙、而且老少咸宜,因此在中外文藝交流中往往成為主力軍。今天,我們的木偶藝術也從西方文化中汲取養分。除了一些絕活,還排練了一些大型劇目,比如《白雪公主》。目前,我們正在創作《胡桃夾子》,將克服杖頭木偶沒有腿的特點,把西方的芭蕾舞搬上揚州杖頭木偶舞臺,屆時對揚州杖頭木偶表演,也將是一大突破。
小小揚州杖頭木偶,可以演繹出萬千氣象、大千世界,我相信,揚州杖頭木偶的絕活,只要堅守揚州木偶藝術的本真,不斷探索,就能不斷發展,贏得觀眾的喜歡與追捧,為這一古老技藝續寫不老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