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波
少兒歌舞創作中多樣文化的融合
——以南京小紅花藝術團為個案
■鞠波
藝術的表現形式在當今多變的快節奏中可謂是多姿多彩,今天還是韓派風格的明天就是民族風了,今天還是動漫,明天就改爵士了。快得讓你一不留神就變得落伍了。有人說這些流行的都是不入流的藝術,可我卻認為,藝術本身就是多種多樣的。只要是大家喜歡的,喜愛的,被大眾接受的,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我們應該用包容的眼光去看待藝術的多樣性,尊重它的多樣性。那么,如何在少兒歌舞的創作中融進這些多樣的藝術形式呢?在這里我僅以我團(南京小紅花藝術團)近年來所創作的歌舞為個案,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我們可以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見證到它的悠遠和偉大。文化是一國軟實力的代表,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彰顯國家的悠久歷史與厚重底蘊。文化的有效傳承,既能間接創造生產價值,推動物質文明發展,又能廣泛提高國民素質,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為了讓學生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團也曾經聘請過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演員們教授學生們一些經典的昆曲唱段和基本身段,讓學生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谷建芬老師曾經為中小學生創作了一組古詩詞曲,用歡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現代的氣息,把一首首古詩賦予了更新的韻味,讓孩子在開心愉悅中學習我們優秀的文化。還有許多的音樂人把戲曲很好地譜寫到現代音樂里,讓年輕人在不知不覺中對戲曲藝術有了了解,潛移默化中把戲曲藝術傳播到年青人當中,也許無形中就吸引了一些年青人去了解中國戲曲,學習戲曲。
社會的進程把我們帶到一個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各種形式在網絡上都能快速傳播。互聯網成就現代文化新奇跡。比如,每個傳統節日,網絡上就會出現各種節日的習俗和節日的由來及風土人情的貼吧,幫助人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使一些漸漸消失中的傳統習俗越來越被關注。有社會學者表示,過去幾千年里,人們用甲骨、運河、巖壁推動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如今網絡不僅成為網友情感維系和延伸的重要紐帶,也成為創新傳承傳統文化,推動現代文化發展的全新舞臺。
作為小紅花藝術團,這樣一個面向青少年展示的平臺,我們有義務和責任宣傳多樣性的文化藝術,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變化。網絡發展越來越被孩子們喜歡,成為他們了解歷史、現在、未來的一種學習手段。我們針對這一現象創作出說唱《神奇的天地》節目。表現孩子們對網絡的探索和對未來世界的追求,節目創作出之后孩子們特別的喜歡,因為它有時代性,代表了現在孩子的新思想。
小紅花藝術團有五十多年的建團史,多年來我們的節目創作都是和時代的節奏,社會的需求一致的,曾經的戲舞《虞劍》、《盅碗舞》,到《彩蝶飛舞》、《泥人樂》,到《穿新靴》、《梨園俏妞妞》,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代表作品,我們國家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的藝術都有它獨放異彩的魅力,這是我們藝術創作取之不竭的源泉。民族舞蹈的發展變化也是與時代同步的,我們團創作出的藏族舞蹈《新靴子》、彝族舞蹈《咔嘰咔》、苗族舞蹈《山溝里的太陽擠著曬》等等,都以新的理念和時代感加以民族特色去表現現代各民族孩子的生活。現在也很流行民歌和美聲結合,器樂演奏和舞蹈結合,西洋樂和民族樂器結合,在電影藝術,舞臺劇藝術,戲曲藝術上都有外來藝術融入而帶來的變化和革新,多樣的融合產生出不同的藝術感受。
每一種藝術我們都要很好地去尊重、愛護、傳承,作為小紅花這個向青少年教育的基地,我們更要把好的、優的、時代的多樣性藝術呈現給每一個喜歡我們的觀眾。
各種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和價值觀,藝術多樣性的發展,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民族的或是宗教的,只要能融入社會,被大眾接受,對人類文化起到傳承、發揚的作用,都應“和而不同”地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