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黎
淺談戲曲的傳承與創新
■盧黎
戲曲的創新首先是傳承,其次才是創新和發展。戲曲的的傳承強調重視民族文化傳統。戲曲的創新,不是追求表面的“新”,淺薄的“新”。戲曲創新應內容大于形式、戲曲的創新應順應時代而創新。
戲曲 傳承 創新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影視、網絡文化等的興起,相對主流娛樂文化而言,戲曲的邊緣化趨勢十分明顯,戲曲藝術要贏得廣大觀眾,就要充分挖掘傳統戲曲的內在價值,有所創新和發展。
中國戲曲傳統,是在幾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的、世代相傳的的“口頭非物質文化”,它高度的技藝性決定著它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靠口傳身授這種形式才能傳承下去,正是有了這些特定、固有的程式和模式,才得以傳承和保留至今天。
戲曲的傳承是以中國民族文化為根基的,丟掉傳統文化藝術就失去了發展的根本,但重視繼承傳統不等于只是重復與模仿,因此在變革和創新戲曲藝術的現代進程中,我們要妥善地繼承、保持傳統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征,遵循其藝術規律,對傳統藝術進行再加工,把現代審美注入傳統藝術,讓傳統和現代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吸引更多的觀眾。
戲曲的的創新不能了為創新而創新,靠“豪華包裝”和“大制作”來貶低經典、踐踏傳統,戲曲在哲學基礎、審美意識等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有自己的文脈。戲曲創新,不應以消解劇種個性、喪失戲曲個性,背棄戲曲的舞臺美學原則為代價。應根據劇目的題材、內容、主題、意蘊、風格以及劇種特點等需要來“量體裁衣”,從傳統中汲取創新的養料,進一步挖掘戲曲的假定性、虛擬性與時空自由的潛能,違背“戲以人重,不貴物也”的戲曲美學原則;或片面吸收京劇、越劇等劇種特色,造成劇種同化,實乃不明智之舉。
傳統戲的中心是技藝而非人物,人物做了記憶的附屬,觀眾欣賞的是演員的技藝,唱念做打,而內容往往變得空洞,人物顯得蒼白,缺乏個性。而現在的觀眾重在感受劇中人物性格、情節,兼顧欣賞演員技藝,人們的審美向著人物內在的個性遷移,對此演員應將人物表現置于技藝之上,這并非沖淡演員的技藝,而是使戲曲中人物的個性更加豐滿,富有時代氣息。
1.戲曲創新應從形式到內容尋找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
隨著人們審美的角度的變化,戲曲的創新應調適并提升現代觀眾的審美趣味,站在傳統與時代的交匯點上,運用現代審美觀念對傳統藝術慎重而積極的審視、鑒別和選擇使戲曲在人文審美上回歸傳統,讓歷史更加精煉地浮現和融合于當代社會,尤其是如何保持個性和藝術特質,讓優秀作品擁有更多觀眾,讓更多的年輕一代走進劇場。
昆曲《1699·桃花扇》就是創新成功的典范,它先后設計了6種不同的演出版本,在標準版的基礎上衍生出傳承版、簡版、加長版、音樂廳版以及折子戲等5個版本。傳承版與標準版劇情完全一樣,由老中青三代演員同臺演出,體現昆劇藝術的師承傳統。簡版主要適應國外巡演需要,劇情有所縮減,舞美也有所簡化,保留了標準版的精華,這種戲曲的創新不僅滿足了不同觀眾的需求,而且充分占領市場份額,提高了戲曲在演出市場的競爭能力。
2.戲曲創新應以新的視角度審視傳統故事,充分挖掘可以挖掘的地方。
戲曲創新應從傳統的形式中表達時下的理念和人文關懷,現代京劇《飄逸的紅紗巾》揭示了青春不僅是美、是愛,更是理想和忘我,是生命盛開的花朵這樣的道理,對當代青年也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西施歸越》以現代意識對這一歷史故事進行了新編,注入新的意蘊,鞭撻世俗偏見,為歷史劇的創新作了探索,它不再是簡單的去表現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劇目,因為它的表現方式雖然是傳統的,但其傳達的感情、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卻是現代的。
歸根結底戲曲的創新是觀念的創新,它牽涉到對藝術規律的正確認識,要不斷理清和拓寬思路,建立在回歸戲劇藝術的本體之上,建立在尊重傳統藝術的基礎之上,對程式表演進行揚棄。要結合作品內容深入探索藝術形式,把現代意識與作品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要著眼于內容,著眼于人物,以此找出適合內容與人物的特定藝術形式,更換古典美的美學觀念及其表演觀念,勇于繼承傳統戲,改革傳統戲,創作新編歷史劇、現代戲,使戲曲的創新與傳承有機的結合起來,使戲曲的民族瑰寶綻放出美麗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