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蓓蓓
勿以“角兒”小而不為
——一個青年戲曲演員對淮海戲傳承的思考
■盧蓓蓓
在祖國的戲曲百花園里,有一朵鄉土氣息濃郁的“小花”,它就是生長在廣袤的淮海大地上、被譽為“淮海平原一枝花”的淮海戲,發源于連云港海州一帶的淮海戲,是拉魂腔的三大根基劇種之一。與江蘇蘇南的錫劇、蘇中的揚劇、淮劇一起,并稱江蘇的四大地方劇種。二百多年的發展積淀和藝術積累,造就了淮海戲“明快豪爽、鄉風野趣、清新活潑”的藝術風格,使其成為淮海地區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淮海戲藝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90年代后期,由于文化市場多元化發展帶來的沖擊,淮海戲跟其他不少地方戲曲一樣,面臨著冷遇甚至衰落的發展趨勢。眾所周知,戲曲的發展在于保護與傳承,淮海戲如何更好地進一步發展?在大力保護的同時如何做到通過青年演員更有效地傳承?作為傳承任務的直接“承載者”,淮海戲青年演員們肩膀上的擔子還是份量很重的。作為一名淮海戲青年演員,在唱腔和身段等各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學習。在此我僅從自身的專業學習認知和時間不長的舞臺實踐出發,就有關淮海戲藝術傳承的問題,淺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淮海戲的表演藝術風格,大多起源于蘇北淮海地區一帶農村的百姓生活,歷經幾代藝人的長期藝術實踐,逐步形成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一些帶有濃郁生活氣息和民間色彩的表演程式,諸如扇子功里的“亮扇”、“改扇”、“穿云”、“托月”、“蝴蝶擺風”,丑行里的 “雞刨塘”、“麻雀跳”、“豬掉腰”、“鬼扯轉”等等,這些業已成為淮海戲的“壓箱底的看家絕活”。現代舞臺上的淮海戲已經在角色行當和表演程式上有了更加豐富的發展,但是,老一輩們一代代口傳心授下來的“絕活”,在如今的舞臺演出運用中,依然是最能吸引觀眾眼球的淮海戲“特色產品”。我們作為青年演員,在傳承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緊緊抓住這些特色的東西,指法步法眼神務求精準到位,嚴格按照劇團前輩老師的指點,不斷地訓練不停地糾正,力求把這些帶有本劇種特色的程式熟爛于心,“于細節處見章法”,才能在這方面達到真正的傳承要求和水平。傳統戲《催租》里的雙姐(淮海戲旦行中的耍笑旦)與張福來(淮海戲丑行中的小耍丑)兩個角色的“上驢”“騎驢”等一系列經典動作,一直以來都是該戲最大亮點,也是“賣點”。2012年我團著名淮海戲表演藝術家魏良昭老師成功舉辦了七十歲個人專場演出,我作為青年演員榮幸地參與了當天的演出。當晚魏良昭老師第一個戲就是跟省淮海劇團楊派名丑、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魏佳寧老師合作演出的《催租》,這場戲堪稱是淮海戲的經典再現,特別是魏老師揚鞭騎驢趕驢的一系列動作,每一步都是連貫有序井井有條,七十歲的老人,在舞臺上把雙姐懲惡表現得如此細微而引人入勝,讓人真正為之折服!再次親眼目睹了魏良昭老師的舞臺風采,領略了淮海戲攝人魂魄的優美唱腔的同時,也給我們青年演員上了深刻的一課。
江蘇省淮海劇團作為淮海戲的省級專業院團,也是淮海戲這一地方劇種發展的領航者,多年來一直承載著淮海戲的傳承與發展、演出市場的開拓與創新以及致力于青年傳承人的選拔與培養等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不俗的業績。在這么一個偌大的專業劇團里,每一場戲里的每一個角色,都有其特殊的定位和功能。作為青年演員,不論角色大小,要把每一次演出都看成是難得的舞臺實踐鍛煉的機會,并且要牢牢把握住角色心理,才能準確地將人物特質傳送到舞臺的整個空間中去。千萬不要認為“角兒”小就是個擺設、戲份少便可有可無,因而就不去深刻琢磨僅有的幾句念白或幾句唱腔。要知道每場戲里的每個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并且當演員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個角色的塑造中時,此時正是對他們表演演唱水平極大提升之時。也正是因為有了不分角色大小,齊心協力合作演出的統一思想,才能讓一場戲在劇情向前層層推進的同時,把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整個劇情矛盾、情感主線飽滿豐盈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2010年省淮海劇團排演了大型現代淮海戲 《永遠的紅手印》,講的是安徽小崗村書記沈浩的故事,沈浩是2009年度感動中國十大評選人物之一。這也是首次由省淮海劇團將沈浩的事跡搬上戲曲舞臺。劇中的沈浩由的張居國老師扮演,他每天早早起床背臺詞、練唱腔,琢磨主人公沈浩的心理,練到了動情處,張老師把自己跟劇中的沈浩融為一體并默默流淚,這也深深地感染著我。我在劇種扮演沈浩的女兒,戲份雖不多,但這是省淮海劇團排演陣容非常之大的一場戲,每個同事都非常認真且投入,公演之初的第一場演出就非常感人。當時我在舞臺上就深刻感受到,作為青年戲曲演員而言,不論在一場戲里所扮演的“角色”戲份多少,只要能做到與“角色”人物在情感上融為一體,內心緊跟著劇情主線的發展方向,這不僅對成功塑造人物、對整場戲的演出效果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對于戲中每位演員尤其是像我一樣的青年演員,是一次難得的學習磨練的機會,通過舞臺上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演出瞬間,讓自己的表演演唱水平不斷得以升華和洗禮,所以這場戲
給我的印象特別深,也讓我今后更加地珍惜每一次演出機會,更加地愛惜我所塑造的每一個人物。
2007年,我們省淮海劇團的魏佳寧老師憑借在現代戲《豆腐宴》中對“麻叔”一角成功的塑造,問鼎二十三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淮海戲戲迷觀眾都知道,該戲是省淮海劇團精心打造的一部淮海戲現代戲,歷時十年打磨終成正果,而這“十年磨一劍”期間,聽取了來自各方觀眾的意見與建議,劇中的男一號“麻叔”與女一號“劉嬸”的唱詞與身段都幾經加工,而與此同時,劇中的鄉長柳月、劉嬸的兒子大水也都相應做了很多演出調整,最終給觀眾擺上一席“玉皇大帝也流涎”的精品豆腐宴來,這與主創老師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固然是分不開的,但是十年來的反復排練演出,傾聽并相應采納來自觀眾的點評意見,對于該戲最終取得的非同凡響的舞臺效果,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再比如,由我們省淮海劇團根據傳統戲《皮秀英四告》改編演出的新版《皮秀英》,從演出一開始就悉心聽取來自戲迷觀眾的意見,諸如唱詞的推敲,情節的設計方面,院團領導和相關的演員老師,通過網絡交流平臺、淮海戲戲迷交流群等方式,詢問并聽取了戲迷觀眾提出的各種提議。大到皮秀英一角,小到戲中的皮盾、知縣戈自明,熱心的戲迷朋友都逐一從專業、非專業的角度,對其身段表情提出不少建設性的觀點,正如《皮秀英》一劇中皮秀英一角的主演、二十一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的獲得者吳玲老師講的,新版《皮秀英》能獲獎與廣大戲迷的熱心關注不無關系,一場大戲里的大小角色都離不開觀眾的關注和愛戴,正因為有這樣的一種互動,也讓我們青年戲曲演員看到了本劇種發展的希望。
2008年淮海戲入選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淮海戲——這一淮海大地土生土長的戲曲種類,其保護和發展進入國家視野。如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已列入了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而中國戲劇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的先后獲得,也更使我們淮海劇團、淮海戲新老演員、熱愛淮海戲的廣大戲迷朋友意氣奮發。作為一名淮海戲青年演員,在增添學習信心、爭取更大進步的同時,更感覺到肩膀上的一份責任,我將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向團里的前輩老師們不斷學習、虛心請教,力爭在表演演唱水平上更上一層樓,因為在我的心中有荷香四溢、鄉音濃郁的三個字——淮海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