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寅
錫劇發展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創新時期,即采用幕表制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批用常用套語,表現各種人物和事物的“賦子”,有40多段,以“賦子板”、“快口”、“貫口”的形式加以描述,一氣呵成,既好聽又好懂,在當時頗受觀眾歡迎。
我認為,錫劇賦子是錫劇的“原生態”,是最草根的東西,也是錫劇藝術中的“瑰寶”,不但沒有過時,仍具有寓教于樂的功能,應該好好繼承與發揚。
平時與觀眾、特別是與小觀眾的交流中,我常用些新鮮名詞來吊大家的胃口:例如外國人一個人站在臺上說,叫“脫口秀”;賦子也是一個人的舞臺,指“山”就看到了山,唱《山賦》;指“水”就看到了水,唱《水賦》;轉一個身就進了花園,唱《花園賦》;抬起腳就上了金殿,唱《金殿賦》。看到什么唱什么,多么精彩的“脫口唱”啊——這么一引導,觀眾的興趣就來了。緊接著,我按觀眾的口味給傳統賦子分類,特別是按小觀眾的童趣進行分類,既生動形象又詼諧幽默,寓教于樂,取得了良好的學習與欣賞效果。
寓教于樂,是古羅馬詩人、文藝理論家賀拉斯針對詩歌的作用提出來的一個重要觀點——即文學藝術必須具有教化功能,同時也要有娛樂功能,而且兩者必須是協和統一的。錫劇賦子像個“老頑童”,它出身鄉間,帶著童心、帶著泥土的芬芳,是個“童言無忌”的“大嘴巴”;它又歷盡滄桑,包羅萬象,字字句句蘊含著人生真諦和社會哲學。在保持其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傳承發展,古為今用,寓教于理,小賦子亦能擔起戲曲寓教于樂的作用。
我把賦子分為人物類:《喜娘賦》(又稱《媒婆賦》)、《瞎子賦》、《賊賦》、《狀元賦》;動植物類:《螳螂賦》、《水果賦》;食物類:《糕點賦》、《餛飩賦》; 自然風光篇:《山賦》、《水賦》; 人造景觀篇:《金殿賦》、《公堂賦》、《轅門賦》、《碼頭賦》、《壽堂賦》、《破廟賦》; 敘事類:《朝代賦》、《嘆窮賦》、《討飯賦》、《忠孝節義賦》、《風花雪月賦》、《漁樵耕讀賦》、《抖亂百家姓》,等等。雖不是十分準確,但它的特點一下凸現出來了。
《山賦》中:一字扁擔山,二呀二郎山,三箭定天山,大戰四平山,出家五臺山,六盤山,七子山,八百里太湖洞庭山。安徽青陽九華山,十面埋伏九里山。
一口氣從一數到十,仿佛“輕舟已過萬重山”,“兩岸”人文典故歷歷在目,好不快哉。錫劇賦子中廣泛采用了這種加速、回旋的形式,前后呼應,瑯瑯上口。
《壽堂賦》中:張果老倒騎毛驢背,漢鐘離搖扇露出胸,曹國舅敲起云陽板,何仙姑采蓮花捧手中,呂洞賓肩背龍泉劍,鐵拐李葫蘆煙氣沖,藍彩和手提花藍寶,韓湘子品簫在云中。九天仙女蟠桃采,東方朔偷桃下九重,福祿壽三星赴蟠桃會,白鶴童子飛在半空中,麻姑斟起長生酒,李老君煉丹兜率宮。
這“排排坐,吃果果”的形式中充滿神秘感,仿佛自己要去偷蟠桃吃,必須躲著那些神仙,身臨其境般的“飛翔體驗”引領觀眾漸入佳境。
再如《抖亂百家姓》,以詼諧的口吻,舉重若輕,幽默而親和:讀書先讀《百家姓》,識得字還認得人。偏偏老鼠啃書本,咬斷書上訂書繩,一陣風吹亂紛紛,顛顛倒倒唸勿順。猶太人非常重視兒童教育,長輩們在孩子剛會走路時,會在字母表上涂上蜂蜜讓孩子舔,告訴孩子知識是甜的。我們經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戴著瓜皮小帽的兒童搖頭晃腦、有口無心地背著枯燥的《百家姓》,聽著先生訓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哎,明知讀書苦,還要逼著孩子讀書。而看到聽過這段錫劇賦子后,我會心地笑了。抖亂了百家姓,激發了兒童背書的興趣,與那“知識是甜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錫劇賦子有許多內容,現代人特別是小朋友已經不清楚了,如《二十四節氣賦》,應時應景,情景交融,每一句都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激發著觀眾跟學的興趣:“立春”六九第一天,“雨水”紅杏花鮮艷,“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翩躚,“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冒尖尖,“立夏”桑果賽櫻桃,“小滿”養蠶采桑田,“芒種”忙種一齊種,“夏至”稻花如白鏈,“小暑”風吹早豆熟,“大暑”池旁賞紅蓮,“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澆苗雨漣漣,“白露”燕去又來雁,“秋分”桂香撲鼻前,“寒露”田埂油菜綠,“霜降”蘆花飛滿天,“立冬”報喜迎三瑞,“小雪”冰花落片片,“大雪”鵝毛兆豐年,“冬至”團子嘗新鮮,“小寒”游子思鄉歸,“大寒”歲底迎新年。
再如《燈賦》中的: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申猴酉雞,戌狗亥豬全扎燈。如今小朋友都過陽歷生日,雖然還知道自己屬什么,卻對“十二時辰十二盞燈”不甚了解了。“十二盞燈中嵌古人”里面又包含了多少有趣的民俗故事啊。
觀賞節目的同時,也是對自然的、傳統知識的學習與復習。如《朝代賦》,從盤古唱到今朝,上下五千年,刺激觀眾廣泛涉獵歷史知識,擴大知識面。《寫字賦》從一橫一豎、一撇、一捺書寫方塊字的好奇體驗到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和心靈凈化,既教寫字又教做人,簡明深刻,寓教于理。
錫劇賦子是一顆夜明珠,在歷史長河中灼灼其華,我們不能犯“買櫝還珠”的錯誤,振興錫劇不該丟棄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