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葦
舞臺美術在舞蹈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孫葦
舞臺美術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包括布景、燈光、效果、化妝、服裝、道具等門類。舞臺美術是表演藝術的產物,服從于表演藝術。舞臺美術因其特殊性區別于其他的美術學科。它是一門空間的藝術,布景可以為整個表演藝術營造演出的空間環境;又是一門時間藝術,在表演中,舞臺上的布景、道具等都在發生著時間上的轉變。隨著舞臺美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技術被使用在舞臺美術當中,成了表演藝術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為表演藝術服務。
一部優秀的舞蹈作品除了舞蹈的編排和演員完成的質量之外還離不開舞臺美術知識的運用。舞蹈藝術本身傳情多于達意,也就是說舞蹈的抒情性大于敘事性。舞臺美術的使用可以更好地表達作品的地點及時間,增強了舞蹈的敘事性,烘托氣氛渲染情感。隨著舞臺美術技術的進步,更多的因素(電腦燈、電子屏幕等)被其收納使用,這些多元化的因素為舞蹈藝術所使用,使舞蹈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在舞蹈作品的呈現中舞臺美術知識的運用是一部舞蹈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環節。
1.1 布景
舞臺布景具有極強的寫實作用,在表演藝術中起到了交代時間地點的重要作用。然而布景的作用絕不僅限于營造空間?,F在無論是劇作家、導演、舞臺美術家都不滿足于舞臺布景單純地去描摹劇情發生的地點,而力圖喚起沉睡于舞臺布景中的表情達意的力量。
布景在舞劇和劇目中的使用方式不盡相同,在舞劇中布景主要用于交代時間地點,由于舞劇有場次之分,每場所表現的地點和環境有所變化,布景因此也需要產生變化。一部舞劇每個場次之間又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布景與布景之間也必須是有內在聯系的。在劇目中由于時間較短不會產生大量地理位置的交換,因此布景也不需要大量轉換。同時,在舞劇中偏重于陳述地點的布景在劇目中偏重于體現中心主旨表達人物情感。無論在舞劇還是劇目作品中,布景起到一個營造空間的作用。如果布景過于寫實,空間感就比較局限;如果布景過于虛化,配合上本來就不善于敘事的舞蹈動作就會使觀眾覺得過于抽象不好理解。因此在布景的運用上要注意虛實結合,從而達到合理地營造空間的效果。
舞蹈《小城雨巷》是一部具有濃厚江南特色的舞蹈,而其中布景的運用可以說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小城雨巷》里,布景不只是平面的,且還是立體的能移動的。當女演員轉身向后走去的同時布景慢慢打開,另一個演員相對走來,一正一反的在這些青瓦墻中漫步,仿佛是要走進畫中又像是要從畫中走出一樣,營造出一種亦真亦幻如詩如畫的感覺。如果這些布景只是立體的但不可移動,想必也營造不出這種氣氛?!缎〕怯晗铩氛麄€舞蹈都以一種漫步的姿態行走,女演員從不同的青瓦墻里走出來,穿梭嬉戲,然后在另一面青瓦墻下收傘回家。布景的移動隨著女演員的漫步變化,似乎是她們走過的一條又一條的不同的巷子。假如這些布景不移動,只是那樣立在臺上,那演員也不過是多了一個上下場的工具而已,更不要說表演出這種穿梭和漫步的意境。舞蹈的最后,小女孩打著傘回身凝望,那些合攏的青瓦墻又一次打開,女演員背對著觀眾慢慢的向舞臺深處走去,像是要走進巷子的深處,又像是走回畫里一般,與開始處互相呼應,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
整個舞蹈的動作并不復雜,也沒有什么高難的技術技巧,卻因為這些別出心裁的亮點讓人記憶猶新。可見,布景的運用不只可以增添光彩甚至可以取決于一部作品的成敗。
1.2 燈光
由于舞蹈作品的舞臺必須留有大量的空間給演員表演,因此在燈光的使用上就相對復雜起來。燈光的作用不僅僅是將演區照亮這么簡單,燈光的使用可以控制空間體量、顯示時間變化、創造動態效果,起到襯托人物,烘托情感,推進整個舞蹈發展的作用。
運用燈光的不同亮度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氣氛。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電腦燈、紫外線燈光等高新技術也被使用在舞臺上,在舞蹈中合理地使用可以更好地營造出劇目所需的意境。燈光在舞蹈中已經成為重要的表現手段,但是燈光的運用一定要合理化,隨意使用燈光不僅會破壞舞臺的效果甚至會讓人對作品所表達的意義產生混淆。
楊麗萍在舞蹈《雀之靈》開始的時候,運用了獨特的剪影手法,在暗場的情況下將燈置于演員與背后白色的月亮之間,燈光照射出的月亮變亮了,人卻仍舊是黑色的,從而達到了剪影的效果。人處在黑色的朦朧中看起來像是平面一樣,而用手營造出來的雀的形象卻立體起來,達到了逼真的效果。
群舞《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則是運用了“高科技”。舞蹈中把頭飾和手套等部位刷上熒光粉,關掉其他燈光,只用紫外線燈照射,就可以看見用手的部位來展現的舞蹈。當手掌張開的時候,就好像一片一片舒展的花葉,通過手的彎曲、合并從而達到枝葉卷曲。如果舞蹈中運用其他燈光的照射,演員就會被凸顯出來,只有關掉所有的燈光僅用紫外線光照射才能在不凸顯人物的情況下將涂有熒光粉的地方照射出來,從而達到舞蹈中所體現的效果。
1.3 效果
效果是融合在音樂當中的一個表現手段,是用聽覺向觀眾“繪畫”場景、“講述”劇情。舞美設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音效,去創造靈動、真實、充滿想象的舞臺時空環境。在舞劇中,效果的運用往往表現出特定的場景或情節。如雷聲的運用就可以表現惡劣的天氣,這是固定的布景無法表現的。又如流水聲的使用,即使舞臺或者布景中沒有出現河流的構圖,仍然可以用流水的音效來表現出水流。
在《紅色娘子軍》這部經典舞劇中就有大量的效果使用。如老四鞭打吳清華時的聲音、吳清華被鞭打昏迷后的雷聲、戰士們戰斗時的槍聲等等。尤其是第三場中吳清華向南霸天所開的那一槍,如果沒有開出那違反紀律的一槍,也就不會接受教育幡然醒悟,因此,那一聲槍響是吳清華從一名受苦女性成長為英勇戰士的轉折點,更是整個舞劇的一個轉折點。
隨著技術的發展,效果的制造已經脫離了人工的手法,通過電腦制作可以逼真地模擬出多種聲音,在舞蹈作品中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
1.4 造型設計(化妝、服裝)
造型設計可分為表現人物、民族民間服飾、道具服裝(水袖)等類。就服裝而言,由于舞蹈表演強調流動感和連續的動作造型,所以舞蹈服裝面料更要求飄逸飛揚,色彩艷麗,比話劇服裝更夸張、更抽象。服裝的剪裁和布料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演員在舞臺上舞蹈動作完成的質量和演員呈現的線條美感。舞蹈服裝雖然區別于生活服裝,但是來源于生活服裝,因此生活服裝中的特點仍然要保留在舞蹈服裝當中。民族性的服裝要保留民族特有的風格,時代性的特點要保留時代特有的韻味,但同時又需要適合舞蹈的表現。化妝與服裝的作用相似,主要是用來表現人物。演員本身是觀眾最直觀的形象,因此妝容和服裝是觀眾認識形象體會形象的最直接途徑。人物個性的不同,如潑辣、溫柔或者是病態的還是喜慶的等等都可以通過化妝直接反應給觀眾?;瘖y與服裝之間的色彩搭配也要存在著聯系,使之為一個整體,共同為舞蹈作品服務。
在舞蹈《進城》中,演員的服裝著力表現出了農民的形象。如中山裝,這是過時的與當下的時代不符的,說明是以前做的舍不得扔掉的舊衣服。還有手里拿的不同顏色的編織袋、化肥袋等,這些都是農民慣用的旅行時充當旅行箱的工具。通過這些造型的設計十分生動地刻畫了農民的形象,從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農民的全貌。
1.5 道具
道具是舞蹈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一類道具可稱為“實際道具”,如表現人物的道具,如鐮刀可表現農民,權杖可表現君王,蒙族的頂碗、膠州的扇子等。另一類道具可稱為“情感道具”。道具有極強的傳情達意的作用,對動作的形態起到一定的影響,有時也是整個表演的伏筆和情感點。在舞蹈中道具可以點名形象、可以寄托情感甚至可以達到擬人的效果。無論是哪一種道具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演員與道具之間的關系。道具的使用是為了服務于整個舞蹈作品,是為了更好的詮釋作品的主旨。道具是演員的延伸,是作品的延伸,是為了體現作品而存在的。道具的種類多種多樣,可以分為生活或勞動用具(草帽、鐮刀等)、抽象道具(水袖、紗巾等)、民間舞蹈道具(扇子、手絹等)、演員身上的道具及演員身外的道具。道具使用恰當可以起到畫龍點睛深化主題的作用反之則會對舞蹈起到制約作用使舞蹈被道具所控制。
軍旅題材舞蹈《哈達獻給解放軍》中將哈達運用得極其巧妙。哈達是藏民獻給貴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禮物,有著久遠的歷史文化。在這部舞蹈作品中編導突破了哈達原有的形象賦予了其更豐富的形象和意義,給人以豐富的聯想。
舞臺美術的使用是需要通過一些構思和創作的,它是刻畫人物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舞蹈的編排中是不容忽視的。根據舞蹈所要傳達的情感來使用舞臺美術技術,根據舞臺美術的使用來編排舞蹈動作,這之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舞蹈《剪紙姑娘》,服裝不僅成功地運用中國民間藝術剪紙元素,還將服裝的一正一反設計成兩種迥異的風格,僅靠服裝的一前一后就巧妙地塑造出剪紙的姑娘和剪裁出的人偶兩種形象。同時,編導根據這風格迥異的服裝編排出姑娘以“剪”為主和人偶活潑、可愛的兩種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當演員分成兩批一正一反舞蹈的時候,仿佛是剪紙姑娘在與自己手中修剪的人偶對話一般,演員的時正時反,動作的豐富變化,人物在姑娘與人偶之間不斷地切換,使兩種形象達到合二為一的效果。
可見,舞臺美術絕不是舞蹈藝術的附屬品,不僅僅是美化舞臺渲染氣氛的工具。舞臺美術不僅運用在舞蹈呈現的時候而是運用在整個舞蹈作品誕生的過程中。舞臺美術應該被視為舞蹈作品中的一部分,是除卻舞蹈演員以外的另一個表達舞蹈內容、情感的媒介。舞臺美術與舞蹈動作的結合,是大有潛力可挖的藝術表現手段,值得更深入地研究、開發和利用。
(江蘇省文聯舞蹈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