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華
音樂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文化現象,音樂教育自然體現出各國不同的特色和歷史背景。通過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其在音樂教育上有著明顯的差異。音樂教育可以培養完美的人,尤其對兒童能力的培養,激發多種感知和思維模式有著特殊的作用;對于青年人獲取成功必須具有的探索、接受、自我激勵,合作、自律、自尊等的優秀品質,有著積極而獨特的促進作用。
西方人把藝術作為表現自我、創造力和個人激變的源動力,不會當作政治的、道德的目的,比較實用主義,在音樂教育和音樂的表現形式上均如此。中國人的傳統音樂教育受傳統哲學思想影響,十分注重道德,古代的音樂教育就有“禮樂教育”之稱。春秋時期的晏嬰就提出了“心平德和”的教育思想,他強調了音樂要使人心歸于平和,成就政事。把音樂形式美感的和諧性對人心的作用與音樂審美中平和情感心理,對于國家政治穩定的重要作用溶為一體。中國音樂教育不僅提高人的情操,完善人格,激發積極向上和向善的動機,更有政治、精神、道德的目的。對現今的中西方音樂教育,在組織形式、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育目標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
在組織形式上,西方的教育體制比較分散,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學校的教育方針都會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有的學校不同的老師都可能各不相同,有著很大的自主權和獨立性。教育經費既有國家的,也有地方政府的,既有基金會和宗教團體的,也有個人捐贈的,形式多種多樣,使得教育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中國教育全國一盤棋,由教育部統一組織,經費由國家撥款,教學大綱在北京制定,除個別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都要求一致。
在教育的方式上,西方的音樂教育是多元化的,以美國為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占主流,它是通過學習、表演、分析、創作幾項活動并重的手段,使學生獲得扎實的音樂能力;由于該教學法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美國人又稱它為“發掘創造力教學法”。另外還有奧爾夫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達爾克羅茲教學法也被廣泛采用,這些各具特色又相互兼容的音樂教育模式已有機地混合在美國音樂教育體系中,成為美國本土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重要的是無論哪種方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把對人的培養和發展放在首位,因勢利導,注重個性,鼓勵創造性,即興性;發揮其對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特殊功能。注重對音樂組成的要素及材料的學習,注重曲式的學習和掌握。中國的音樂教育雖不斷地修訂新的教學大綱,教學的形式和手段也多有變化,但仍習慣于沿用機械傳遞——接受教學的模式。教師指導過多,學生主動不夠,依賴性過大。自學能力、創造能力、獨立見解和個性發展等方面都比較欠缺。
在教學的內容上,西方現今的音樂教育內容雖比中國豐富多樣,但也是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西方的音樂教育,比較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注重培養個人的鑒賞力和運用能力,鼓勵學生自己選擇創作體裁。中國的音樂教育多深陷固有的窠臼,徘徊在“育人”與“學藝”兩者之間,強調的是作品和表演,而鑒賞和個性的展示不夠。
在教學的目標上,西方的音樂教育目的是由他們的價值觀所決定,以美國為代表,他們制定的《音樂教育目標與方法》中明確提出三個目標。一是技能:培養欣賞音樂的能力,歌唱的能力,演奏的能力和讀譜能力。二是理解:理解音樂的結構,音樂與其他領域的聯系,音樂對提高人的素質的意義,音樂對社會的價值。三是態度:提高音樂的表現意識,培養參與音樂實踐的愿望和正確的音樂審美情趣。中國的九年制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的培養目標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也從三方面作出了具體的要求:一是提出社會主義音樂教育的特點,注重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道德觀。二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意識,掌握音樂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三是了解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了解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鑒賞能力。
總之,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較為重視技能和技巧的學習和訓練,重視概念,追求表演上的形式美,特點就是整齊劃一;非常重視音樂在德育上的功能,要求在學習方式上聽從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美感和美的欣賞能力。而西方,尤其在美國持有一種開放的價值觀,對于美的評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藝術作品不限定美的,甚至可以是不和協的,只要能表現現實和真。因此我國在音樂教育上借鑒要有選擇,不能照搬照抄,要依據我國音樂教育的實際情況,引進適合我國教育體制的音樂教學體系,努力探索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使我國的音樂教育適合社會加速發展的需要,真正實現音樂教育的科學化、多元化和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