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國萍
如何在舞蹈創作中把握好動作形象塑造
■姜國萍
舞蹈是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身體語言,而舞蹈創作是舞蹈編導對社會生活和日常感悟的一種感情的升華。在舞蹈創作過程中,對動作結構進行了解和研究是更好地激發創作思想,合理進行舞蹈創作的前提。因此,在當前舞蹈編導領域,人們更關注舞蹈創作過程中對于動作結構的研究。
(一)由形到意
舞蹈動作的創作中,對動作的感知及對意境的把握是一個逐漸的由表及里、由量變到質變、由被動到主動的過程,動作創作的優劣,直接反映出對舞蹈意境的挖掘程度。初級的動作想象,開始只能引發舞蹈的最初意境,如基礎訓練、手臂的結合、手的動態練習,只是身體內在起伏和節奏感的體驗。單一的動作,從動作的動態、動律中,從直觀的細小的看似外在的方面,抓住動作的特點,進一步加以分析、體會,便是動作意境的最初感知。也就是說,當“形”已具備了其藝術性質之后,要使舞蹈表現出“神韻”,這就要求舞蹈者將自己豐富深刻的內心情感和對動作的獨到的理解與感悟,灌注于形體動作中。這樣創造出的舞蹈意境必然情深意遠。如當作起伏流暢的“華爾茲”舞步時,就如同一葉小舟在大海中隨波蕩漾;簡單的一個硬腕動作,宛若迎風的海燕在展翅飛翔。如此對動作的形逐漸地感知、理解、想象,才使外在的形與內在的神韻相融合。
(二)身心合一
舞蹈是一種形象藝術。舞蹈的形象直接決定了舞蹈的特殊性,在舞蹈中常有模仿大自然的作品,如《雀之靈》、《荷花賦》、《小溪江河大海》。它們不僅僅停留在模仿階段上,而更重要的是從直觀的模仿中抓住規律,引發更高級的動作想象,并結合自己的內心體驗,以情帶形進行再創造,從而達到身心合一,情境相融。
(三)感性到理性的升華
舞蹈創作的任務在于用形體動作、韻律創造一個“意會”的世界。它所提供的視覺形象與意境最具直觀可感性,有著生發、啟迪、引導觀眾思考的作用。有時一個動作、一個姿勢都可能勝過千言萬語。羅丹說:“人體由于它的力或者它的美可以喚起種種不同的意象。”舞蹈正是通過動態意象表現那些語言所不能表達或不能完美表達的東西。人們從舞蹈中體悟到的情、意、境,是不能用語言恰切傳釋的。所以如此,就因舞蹈是一種典型的“意會”形式,是不能翻譯的特殊語言。在這一點上,舞蹈語言與人的情感模式具有同構性質。用舞蹈來展現人類的情感生活可以獲得最為理想的效果。這也正是《毛詩序》所說的“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的原因。
(一)提升個人修養
藝術是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表現形式。創作和設計者必須從實際出發又歸于實際。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舞蹈編導必須遵循這一原則。較高的個人修養包括敏銳的洞察力、開闊的藝術視野和深入生活的精神。生活是所有藝術形式的基礎,舞蹈作品必須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和創意。舞蹈編導只有積極地深入生活,了解生活,感悟生活才能累積素材,從生活中提煉出更符合大眾審美的舞蹈素材,而較高的個人修養又是對這些素材進行整理、歸納和改變的前提。
藝術不單單是如實反映生活,還應當適當地高于生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富有表現力。舞蹈編導還需要在生活的基礎上對各種素材進行高度的濃縮與升華,使其成為鮮活、動人的舞蹈內容,給人以美的享受與熏陶。
南通藝術劇院創作的,并有我參加演出的獲得大獎的舞蹈《踩文蛤》,通過海邊漁家女子在海水退潮時到海邊踩文蛤的場景,表現了她們快樂生活的一面,舞蹈在一群頭戴紗帽,系著圍裙的姑娘歡快的嬉戲、雙腳飛快的踩踏中開始,隨著隊形的變化,音樂節奏的變化,姑娘們不斷地變換步伐,扭動腰肢,用力地踩出埋在沙泥中的文蛤。這個舞蹈的音樂具有鮮明的江蘇民間音樂風格,編導通過觀察漁民趕海時的動作,通過提煉,創作出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優美的舞姿搬上舞臺。一個好的舞蹈作品除了專業的技巧外,重要的就是生活中的元素在節目中的體現,這樣大家都看得懂,都會拍手叫好。舞蹈本身就來自人民群眾在勞動和生活中根據自娛、祈福、達情所需而創作并直接表演的一種藝術形式。
(二)夯實專業基礎
理解舞蹈動作結構,不但要有較高的個人素養,較深厚的舞蹈基礎也是必不可少的。較深厚的舞蹈基礎包括舞蹈技巧基礎、舞蹈創作基礎。首先,舞蹈表演基礎是核心。一個較好的舞蹈創作者首先應該是一個較好的舞蹈表演者。他必須熟悉表演者在舞臺上的心態和情景,才能創作出好的符合舞臺實際的作品。而且,具有一定的舞蹈表演基礎,才會幫助舞蹈創作者更好地熟悉各個舞蹈動作之間如何銜接最為合理,是舞蹈結構研究的前提。
其次,舞蹈創作基礎是關鍵。不是任何舞者都能夠進行創作,這是因為不同的舞蹈演員同時也受個人素養的限制。舞蹈創作需要舞蹈創作者具備全局意識、創新意識和模仿能力,只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編導,也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動作結構,為舞蹈創作營造更良好的氛圍。
群舞《中國媽媽》講述的是一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母親撫養日本遺孤的故事。在這個舞蹈里,無論是在動作上,表情上,還是情感表現上,都完美地用臉部表情以及肢體語言,細膩地塑造了這個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細節。成功地反映描繪出了一個母親最偉大、最本真淳樸的胸懷,和對每一個弱小生命的珍視。在整個舞蹈里,沒有華麗的服裝襯托,炫目的舞美燈光。最樸實的東北婦女日常生活的服飾(樸素的棉襖),梳著典型農村婦女發髻的中國媽媽形象給人一種重歸歷史的自然、親近與蒼涼。默默地辛勤勞動的體態,因勞作而略彎的腰,描述了生活的單一與凄苦。全舞圍繞著主題“母愛”發展開來。在情感上運用不夸張造作而又具有真實感的表情,動作完整地表現出了這一系列的心理活動的復雜變化。憎恨、接納、養育、送行四個環節緊緊相連。憎恨時的家恨悲痛,接納時的拒絕掙扎,養育時的真情奉送,送行時的戀戀不舍。臉上誠懇而又豐富的表情,細膩而極具表現力的動作完美地演繹了這段過程,把“母愛”的主題演繹得淋漓盡致。一段跨國的母愛,一位善良的中國媽媽撫養令人發指的日本鬼子的遺孤,彰顯出了女性的偉大胸懷。愛能超越國界、超越階級,母性的包容強烈地震撼每個人心靈。沒有高超的舞蹈技巧,沒有刻意的展示。用簡單的勞動的動作,構成了舞蹈的動作主題。不斷地強化和發展的主題動作,動與靜、立與跪、下蹲與抱起,層層渲染,層層強化,給觀眾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強大的震撼力,直抵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撥動每個人的心弦,撼動著每個人的心靈。清新的音樂帶著東北特色的民間小調,簡單的兒歌民謠,貫穿了整個舞蹈主題的故事結構。憎恨、接納、養育、送行。隨著故事的發展,音樂也隨著變得跌宕起伏。在激昂、舒緩、快速、深沉的音樂變化中,讓人不但在視覺中得以震撼,也在聽覺中完全溶入整個故事里。音樂與舞蹈的結構絲絲相扣,使舞蹈各部分的銜接更加自然,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親切。這個舞蹈既表現了舞蹈創作者具備較高的個人素養也展現了深厚的舞蹈基礎,如果不是了解舞蹈演員的基本要求,那些細致的神態動作也就無法創作出來,這部作品是動作結構研究中的經典作品。
[1]江靖弋.動作解構之于中國舞編導的功能[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5,(01)
[2]于平選編.舞蹈編導教學參考資料[M].北京舞蹈學院內部資料,2011,(68).
[3]蔡霞.淺談舞蹈的創作[J].內江科技,2009,(01)
[4]徐艷.太極拳與中國古典舞的關聯[J].四川戲劇,2008,(04)
[5]冮毅.舞蹈編導課程中的動作動機探索[J].藝術評論,2008,(08)
[6]王虹.舞蹈動機與編舞[J].廣東藝術,2007,(03)
[7]孫娟.舞蹈作品教學初探[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