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東
一個演員的成長源于不斷的積累,我參加中篇彈詞《雷雨》的排演,感覺獲益頗多,也有不少深刻的體會和感悟。
2010年4月團領導給我布置了參加《雷雨》中篇組的任務,心中非常的忐忑。因為雖然以前也參加過幾個不同題材的中篇的演出,然而《雷雨》這部作品在中國文藝界擁有的特殊的地位使我壓力陡增,即使自己吃苦努力不怕辛勞,恐怕要演好它是不容易的,只能是“瞎子過河”試試看吧。
話劇與評彈是兩種不同的表演藝術形式,它們分屬戲劇與曲藝。曹禺大師的《雷雨》是中國話劇史上最為人熟悉、最成功的話劇經典,故事情節曲折、矛盾沖突尖銳、人物心理復雜、主題涵義深刻。這類作品的移植改編,從前在評彈界是極少的,況且話劇《雷雨》中一些鮮活的人物個性、高潮迭起的情節早已經深入人心,觀眾已經在他們各自心中有了“周樸園、周萍、蘩漪”等角色,如何能把話劇舞臺的經典化為評彈書臺上的成功之作呢?
我參加演出的《山雨欲來》作為中篇的第一回亮相,是為整個中篇布景、鋪墊、介紹人物、矛盾展開,所以非常重要。可喜的是評彈的表演手段說、噱、彈、唱、演,相比話劇最大的不同和優勢就是除了表演劇中角色以外,還可以作為第三人稱來表述、評論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的“跳進跳出”是話劇不具備的,我們應該充分的利用好。其中有一段話劇中沒有的原創之處,就是在交代周萍和蘩漪的關系時,用倒敘回憶的手法,添加了周萍、蘩漪在會館觀看昆劇《游園驚夢》借機給蘩漪送上生日祝福,并回家后蘩漪在團扇上畫“杜麗娘”、周萍題“聲聲慢”的情節。這樣一來周、蘩兩人的不倫之戀就有了由來,兩個人物顯得更飽滿。周萍呈現了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文藝青年形象,聰明、體恤、感情豐富。蘩漪也與后面的憂郁暴躁、凄厲震撼不同,呈現出一個柔情嫵媚、細膩多情、富有才情的女子形象。由此明白了角色間的關系和情感,表演之時就有了基礎,舉手投足、眼神動作,都要從人物感情出發,時刻記住自己是個“大少爺”。
由于《雷雨》是新編的中篇彈詞,所以唱腔設計也要為書情和人物服務,要宜情宜景,要適合《雷雨》。若僅憑傳統流派唱腔的一板一眼、四平八穩就不合適,立刻會給聽眾一種陳舊的感覺,同時還會破壞書情。所以唱腔編排難度也很大。“吃藥”時要唱出周萍面對古板威嚴的父親周樸園以及與自己曾經海誓山盟的后母蘩漪那種驚恐、悔恨、意欲擺脫的復雜心理。此時演唱的收放、吞吐、節奏以及動作、眼神都應該是自然而富有感情的。甚至琵琶三弦的過門都是比較緊湊,而不能太花哨。因此在我演出后,有幾處很新穎的唱腔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來的,只覺得這樣處理似乎比較適宜,更符合此情此景下的周萍。
另外評彈作為一種地方曲藝,它的“噱”是書中之寶,話劇《雷雨》是比較厚重、沉悶的作品,觀賞起來內心也比較沉重。而評彈穿插的一些笑料就可以非常恰當、適時地放松觀眾的心情,再加上蘇州方言所特有的幽默、輕松,各種比喻、俏皮話、歇后語,更是被觀眾們接受。他們屏息凝神,時而為表演中加入的噱頭開懷大笑,時而為人物的悲劇命運慨嘆,時而為演員們精彩傳神的彈唱報以喝彩。特別是《雷雨》高校行,每場兩個多小時的演出,許多大學生是第一次欣賞評彈,在幾乎不了解評彈的情況下,他們全部聽到結束,并把最熱烈的掌聲、最高的褒獎獻給了演員們。大多同學都用“第一次看評彈,驚喜、好看、傳統又現代”來表達自己對評彈《雷雨》的喜愛。獲得如此高的反響和評價,我們是開心而驕傲的,付出的辛苦終于得到了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