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琴
舞蹈的編排,在一般人看來,似乎是一門高不可攀的學問,雖然極富魅力卻又可望而不可即。我們的學生,雖然沒有高級專業舞蹈學院的培訓,但是通過一定舞蹈課程的學習,也掌握了一定舞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時候,通過因材施教、深入淺出的教學,將編舞的基本流程和技巧講解給同學們聽,經過一定時間的實踐,還是能夠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而就社會需求而言,懂得了舞蹈的編導,排出的舞蹈方才貼切生動,才會受到社會群眾的熱烈歡迎,這對于學生畢業之后就業與工作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要學好編舞,就必須掌握好以下這五個方面:
舞蹈文化的特殊性決定了編舞思維的特殊性,由于模擬與實踐是舞蹈文化的本初特征,這就決定了編舞的原始思維是以手勢和動作為最基本的表達方式,隨著社會文化思想的發展與演化,抽象性、邏輯性、哲學性的舞蹈形式也相繼應運而生。如何產生這種編舞的創造性思維成為了很多學生最大的困惑,甚至由于覺得自己沒有編舞的“天賦”而放棄了編舞的進一步活動。
其實,我們可以通過發散思維的方法,豐富舞蹈構圖的能力。比如大自然中美麗的風景區,那里的花花草草、山水樹木、建筑古跡都是一種美的體現,它們的比例構圖都可以給予我們舞蹈構圖的啟示。還有各種藝術造型,比如說繪畫、建筑、雕塑、書法等等這些工藝美術的布局原則和方法也對我們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而世界上和我國那些前人的經典、優秀的舞蹈、舞劇作品則更是我們學習編舞的直接資料,在經典中汲取營養,通過學習與領悟得到啟示,通過模擬、借鑒與改編,邁開自我編舞的第一步。我國民族民間的各種豐富多彩的舞蹈,是我們天然的學習榜樣,它們是我國勞動人民千百年來實踐的藝術結晶,是對美的高度概括、集中和美化,是舞蹈遺產中的財富,都值得我們繼承發展以及再創新。
音樂有著直滲人心的特點,舞蹈者常常借助音樂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強化與激活與之相應的舞蹈動作,而觀眾則常常把音樂中所表現的感情當成自我情感體驗,出現移情效果,產生感慨與共鳴,這些都決定了音樂在舞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都適合舞蹈創作的,我們必須要對音樂進行選擇。首先,如果是專為構思中的具體舞蹈作品來選擇音樂,選擇的音樂就應該與舞蹈的編導相呼應,一般采用為舞蹈創作音樂的做法,也可以將現有的音樂進行修改使之符合舞蹈動作。其次,音樂可以激發舞蹈化的欲望。在舞蹈的創作過程當中,用音樂伴隨會使得舞蹈的編創極富樂趣,音樂還能夠使舞蹈的表演者更富有激情,身體中充滿了表演欲。
舞蹈與音樂需要對照對應,即兩者應該擁有共同的節奏和韻律,表現的是相似的情感內容,同步展示兩者的高度協調一致。大部分舞蹈選擇的是先有音樂,再進行舞蹈動作設計,我們稱之為“音樂編舞”。強調音樂編舞,就是要在編舞的結構中給音樂一個位子,而不能把它看作是附屬品,因為它是作為創造的必要組成部分。其處理方式是多樣化的,比如演繹法:傾聽音樂,領會音樂,沉浸在音樂中,讓動作像音樂那樣流暢。比如對話法:在編舞中專門給音樂留出一個位置,讓它單獨表現,充當舞者的伴侶。比如變化法:編舞中常出現這種可能:即準備階段受一種音樂啟發,最終換另一種音樂表演。這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和瑰麗多彩的效果。比如對抗法:不理會音樂的提示,創造一種對抗的表演手法,讓舞蹈的節奏和音樂的節奏之間產生一種對比。比如無視法:在編舞中不考慮音樂。讓音樂獨自生動地進行和舞蹈平行存在。
在選定了主題音樂之后,進行的是舞蹈編排的核心內容:動作設計。初學動作設計的時候,可以采用基礎法,即在老師的教授下,讓學生了解到每一種舞蹈風格的基本動作、基礎核心以及基本風格,使學生對常見的舞蹈風格的基本動作有一定掌握能力。可以采用經典法,即讓學生從一些典型的舞蹈中模仿其經典動作,通過大量的學習觀摩,再到模擬改編,初具一定的編舞基礎。可以采用簡化法,即把一些民間舞、現代舞的組合從復雜中簡化出來,并進行一定的強化訓練,讓學生能夠在一定時間內掌握大量的不同風格的舞蹈動作。在學生具有了一定的動作設計的基礎上,則應該要求學生進行動作變化,通過對一個動作在動態、動律以及動力的不同變化產生整體的變換風格。比如說動態變化:即選一個有特點、有一定風格的動作,設定為舞蹈的主體動作。然后以這個動作的某一部分為主,另一部分為輔,或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刪除,在動作各方向即前后、左右、上下進行變化。比如說動律變化:一是把握音樂節奏、動作時間的變化。如把2/4拍的音樂跳成3/4拍,或把節奏打碎些,弄復雜些也可以。同時把動作時間拉長或縮短,保留動作原形,動作線路不變,在節奏、時間上千變萬化。二是設定了動作起止后,任意改變動作方向、線路。比如說動力變化:所謂動力變化,實際是力的加減。通過—個動作在用力的大小變化上反映出不同的舞蹈風格,這也就是動作變化的奧妙。同一個動作。用不同的力度,跳出來的就是不同風格的舞蹈,表現的是不同人的情感。
而舞蹈動作的設計同樣要求創新,因此在編排整體的舞蹈動作時候,我們可以運用一些具有豐富表現力的動作,風格較為突出的舞步,使得舞蹈風格趨于熱情奔放。可以采用手或者腳下對節拍的打擊,將舞蹈的表現力與音樂的節奏感進行完美的融合,進而給觀眾以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沖擊,將整個舞蹈動作推向高潮,也更好地展示了跳舞者和編舞者的精神風貌與舞蹈綜合知識。
由于舞蹈的整體性和舞臺場景性,決定了舞蹈并不是單純的音樂和動作的相加,一場舞蹈要前后呼應,里外相照,就還應該注重整體舞臺效果的流動性處理。一個個舞蹈動作需要被組合成一定的舞蹈片段,而一個個的舞蹈片段又組成了一個完整的舞蹈。流動動作編排上,主要強調的是流動的形狀,可以是線狀、塊狀也可以是棱形、弧形;流動的路線,有直線、斜線、橫線、弧線等;流動的方法則更為多樣化,有走、跑、滾、爬、倒、旋轉、跳、滑等等。
而舞臺場景效果又包含多個方面。主要有舞蹈形象:舞蹈形象應該取決于所表達的戲劇人物形象或者是舞蹈藝術形象,通過舞蹈形象的設計使得舞蹈動作的連接富有質感,更好地表現舞蹈的主題。其次是舞蹈道具:舞蹈道具的使用應該具有象征性,方能配合創作出多種舞蹈意境,進而激發觀眾們更多的聯想。還有舞蹈燈光:舞臺燈光的有效配合,燈光色彩的切合變化,與舞蹈動作相呼應,構成場面有極強的視覺效果。最后還有其他一些舞臺輔助設施,如舞臺布景、動態視頻、甚至主持人的報幕詞等等,這些配合有佳的話,都能夠使好的舞蹈錦上添花。
一個舞蹈編排完了,并不意味著學生舞蹈編排的結束。在整個舞蹈的編排過程中,學生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會如何利用各種資源,像老師、同學尋求幫助,都能夠使得學生的個人能力得到發展。通過對學生舞蹈的點評,不斷地促使編排的改進,方能使得舞蹈更加精益求精,才能孕育出最后的成品。而編舞的實踐結束后,同學們會對原來的理論學習產生更需求的態度,也能夠更好的領悟理論的學習。
1、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1997年4月第1版.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李欣紅.淺談職業中專舞蹈課堂教學語言的設計與運用-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9,25(3)
3、周宇.淺談舞蹈基本功課堂訓練-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8,22(4)
4、王曉萍 淺談音樂為舞蹈之靈魂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31(1)
5、黃漢華 音樂符號與舞蹈符號的互滲互闡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3,(4)
6、王海燕,肖靈.舞蹈訓練與編創 2002
7、李金嵐 淺談高職院校舞蹈教育-理論導報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