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蔚
淺談少兒舞蹈的創作
■吳蔚
舞蹈是一種以人體動作為“語言”的藝術形式,它有著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替代的社會功能。人類任何有意識的動作,都產生于心靈內在的啟示。尼爾在解釋舞蹈本質時,這樣提出:“舞蹈并不是一種姿態、韻律的優雅,屬于美的欣賞或創作而已,最重要的它是一種輕易的發泄,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壓抑,可在肢體和律動間得到平衡。”如何開發孩子的創造潛能,讓孩子們真正快樂地舞蹈,這需要我們在學習和實踐中去領會和創新。由于幼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與成人不同,因而幼兒舞蹈編排在構思和方法上與成人舞蹈有很大的區別,創編少兒舞蹈的前提是要了解幼兒,必須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所以要從幼兒的心理、生理特點、動作發展水平和接受水平創編兒童舞蹈。
少兒天性好動,注意力容易轉移,不可能長時間訓練排練,好奇、好動、易幻想、內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維形象具體。針對這些特點,為他們創編舞蹈必須在選材上注意主題要鮮明健康,淺顯易懂,新穎別致,情節發展清楚有趣,易于幼兒理解接受,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想象力。在我創作編排的獲得2012年南通市第四屆校園藝術節一等獎、江蘇省第三屆校園藝術節一等獎、全國校園藝術節一等獎的少兒舞蹈《小俑士》的排練中,首先讓他們理解作品,不是簡單的模仿舞蹈動作,而是通過對作品內容的理解,發自內心地將具體的舞蹈動作表現出來。由于少兒閱歷不深,不易體會舞蹈所要表達的情感,在排練前,要先將舞蹈表現的內涵編成故事,在音樂的伴奏下講給小朋友們聽,讓他們充分理解舞蹈的內容,激發他們的情感。《小俑士》這個舞蹈表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傳承,舞蹈用少兒排列的隊形變化來表現一種氣勢,小演員用隊形、陣型表現古代勇士們戰斗的場面。舞蹈在動與靜的交替中,適當地配以姿態造型、隊形圖案、亮相等相對靜止的動作,盡量不讓少兒做大的跳躍動作,不讓少兒做控制性強的動作,不讓少兒做連續激烈的動作,舞蹈的動作適合少兒的年齡特點,又可使舞蹈變化有致。通過這個舞蹈作品的排練演出,使少兒對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增強了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音樂是舞蹈的聲音。舞蹈則是再現了音樂形象,只有音樂與舞蹈相輔相成,才能形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當今排練少兒節目的現狀,很難為舞蹈專門配曲,這就要求編舞者精心選擇適合表現舞蹈內容的音樂,有時沒有現成的音樂,就得剪接、重組樂曲,制成合適的舞蹈音樂。選擇舞蹈音樂要考慮音樂旋律的形象,符合舞蹈節目的形式和內容。例如《小俑士》的音樂,我選擇剪接了以鼓點的節奏和古典音樂的旋律相結合,以利于小朋友們掌握節奏,并能激發小朋友的熱情,表現出古代武士的精神狀態,每當音樂響起,小朋友們都很興奮,自然地投入到一種戰士的表演狀態,仿佛自己就是古代的勇士,在感情上產生共鳴,在音樂中去感受,去表現,使整個舞蹈不再生硬,顯得貼切而由衷。如果選擇了輕快活潑的樂曲,則顯然與肅穆的戰場氛圍格格不入,無法表現《小俑士》的這一內容。
舞臺的燈光運用得好能深化作品的主題,渲染濃郁的氛圍,將觀眾帶進特定的情景中,《小俑士》的燈光運用,在色彩上的變化,以及背光、頂光、側光的運用,形象地造就了舞臺戰場的效果,巧妙地運用了燈光的藝術手段,揭示了舞蹈需要的情景。服裝的設計當然是設計師的工作,但筆者對服裝的設計提出了要求。一是有助于主題,讓觀眾一看就明白你要表現的是何種題材;二是服裝要體現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征。《小俑士》的服裝,借鑒古代秦俑的盔甲,給觀眾以鮮明的人物形象,也使小演員們與自己所扮演的小勇士的距離拉近了。舞蹈道具也對舞蹈的任務和舞蹈的表現起了較大作用,小朋友們一部分手持盾,還有一部分手持戈,在盾與戈的交換、上下翻飛中,在整齊的隊列變化的同時,手中的道具也隨著音樂、燈光變化著。在化妝上,我們把小朋友的頭發全部束起,完全按古代武士的妝容,把他們裝扮成威武的古代勇士。在燈光、服裝、道具、化妝的輔助下,整個作品顯得更加的完整,古代小勇士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美國舞蹈大師特德·肖恩說:“舞蹈教育是對人的全面教育,他的身心、情感將在舞蹈中獲得滋養、熏陶和鍛煉。人們新的需求和社會新的實踐,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開啟著人們的心智,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弘揚民族文化是每個從事舞蹈事業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新時代兒童的自我意識增強趨向復雜、成熟。知識豐富了,審美需求不斷地變異拓寬,對此我們必須更新自身的生活庫存,去表現絢麗多彩的兒童生活,對舞蹈新意識、新觀念的出現,需拓寬視野,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提高精神境界,不斷探索追求,為了祖國的明天,使孩子們得到全面的教育,使他們的身心、情感在舞蹈中獲得滋養、熏陶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