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捷
最高人民法院9日下午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這部司法解釋將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9月9日新華網)
由于打擊網絡謠言是新事物,相關法律規定比較零散,有不少人擔心打擊網絡謠言由于缺乏法律“先天”不足,發生打擊無序和打擊過度的現象,也擔心打擊網絡謠言的權力被人濫用,成為打擊報復的工具,傷害無辜。在坊間因此事爭論不休之際,“兩高”及時出臺打擊網絡謠言的司法解釋,而且生效快,堪稱是一場“及時雨”。
首先,使打擊網絡謠言于法有據、有法可依。比如,有了量化的司法解釋——“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可判刑等,使打擊網絡謠言的尺度更好把握,定罪量刑更容易操作。其次,打擊網絡謠言的精確度更高。有了“兩高”的司法解釋,打擊網絡謠言在法律范圍內依法進行,精度更準、底氣更足、更加有的放矢,同時,對網絡謠言的震懾力也更強。第三,《解釋》明確網絡謠言的罪與非罪,有助于網民守法,網絡謠言將會大大減少,網絡秩序將會更好。同時,也有利于公民用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利,避免被網絡謠言所傷害。此外,《解釋》也給打擊網絡謠言規定了邊界,可以起到規范打擊網絡謠言的法律程序作用,保證程序合法,使打擊網絡謠始終在法律范圍內進行,有利于保護公民不受非法打擊傷害。
可見,《解釋》不僅是遏制網絡謠言的利器,還是規范打擊行為和約束打擊權力的“鐵籠子”,堪稱是網絡世界和網絡秩序的“定海神針”。同時,它也是法治進步的體現,是依法治理互聯網的體現,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