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傳媒業或陷入馬太效應,強者愈強。由于國家政策支持具備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鼓勵包括已上市的比較強勢的文化企業進行并購重組,社會資本可以和傳媒資本互相借力,我國傳媒業未來的發展將有更好的遵循市場化原則運作的環境。2.“三屏合一”的趨勢。“三屏合一”意味著將電視、電腦、手機三個屏幕融合為一個,實現臺網聯動、電網直播,是視頻類流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3.贏利模式,成為衡量傳媒業成功與否的決定因素。傳統媒體介入新媒體,難點是如何找準贏利模式。傳統媒體向全媒體轉型取得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今后會越來越注重新聞理念與技術理念并舉,內容為王、技術為王、渠道為王相結合。4.從單一經營向多元化發展。傳統媒體開展多元化經營,正確的做法是“做熟不做生”,首先要打造好自身的品牌,然后利用自身的品牌平臺延伸到上下游產業,線上線下聯動。具備條件的也會向非相關多元化產業發展。(據崔保國于《新聞與寫作》2013年第8期)
一是要鼓勵傳媒企業積極提升自身價值和盈利能力,體現核心競爭力。一方面要鼓勵優勢媒體單位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跨區域擴張”,促進先進媒體通過市場化手段兼并重組落后媒體,進而培養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綜合性傳媒集團;另一方面,不僅要鼓勵企業通過自身積累機制進行 “內源”式籌集資金,而且還要求傳媒企業在資本市場進一步拓展投資領域,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資本結構優化創新。二是要推進傳媒企業的公司治理,減少過多的有形資產投資。這要求進一步拓展傳媒業的投融資渠道,鼓勵合格的各類社會資本投資傳媒業。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投融資平臺和結構調整功能,加大傳媒企業利用發行股票、可轉換債券或企業債券進行多樣化融資力度,形成對傳媒企業經營者的外部約束力。三是國家應為傳媒企業的資本結構優化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環境政策。這包括: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完善,市場準入規則的制定和修改,投融資環境的優化等。國家既要對媒體進行有效管理,掌握輿論的主導權,又要充分利用資本市場,讓其自由經營,推動行業進步,真正實現傳媒業的管理體制、法律法規、政策等與資本市場管理體制、法律法規、政策的有效銜接。(據朱鴻軍 王 浩于《新聞與傳播研究》2013年第6期)
一是應根據媒介公信力背后的轉變維度來調整媒體策略,使媒體適應當前社會大環境的轉型和公眾媒介素養提升的要求。具體一點就是媒體的專業取向權重要增強,運作要更加符合新聞規律,在民眾的媒介素養和宣傳口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公眾能夠接受媒體的報道內容。二是媒介的接觸和使用是影響媒體公信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是說,要建設媒介公信力首先需要民眾能夠自愿接觸、使用甚至依賴媒體。沒有受眾規模的公信力建設,等于是在搭建空中樓閣。這點對于傳統媒體來說是一大挑戰。面對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受眾空間受到擠壓,如何占有受眾是一個核心問題。三是面對新媒體競爭,傳統媒體不能亂了自身的傳播節奏,進而失去公信力。傳統媒體需要重新對時效性進行認識,應該有自身的傳播節奏和對應的獨家內容。面對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傳統媒體需要提供更專業、更獨家的原創新聞內容,在公信力上具備優勢才可能有生存空間。四是一些傳統媒體依靠政治優勢獲得影響力和公信力地位正隨著傳媒生態的改變而在發生變化。要建設好公信力,需要調整原有一些單向傳播做法,擴大市場影響力,更多采取一些符合新聞專業的報道方式,這樣的轉變有利于公信力的維護和建設。(據張洪忠于《中國記者》2013年第8期)
1.一站式新聞服務。新聞可以借鑒淘寶提供一站式服務的模式,將新聞、郵件、搜索引擎等基本上網需求綁定在一起,同時提供廣泛全面的新聞內容,從而形成一些大而全的超級媒體機構。2.新聞入口服務。如果用戶已經習慣于使用固定的郵箱、社交媒體、搜索引擎或論壇,那么新聞機構可以考慮在這些地方提供新聞入口,方便用戶鏈接。3.針對不同共同體的新聞服務。新聞業目前出現的一些形態變化,比如社區媒體的備受關注、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垂直媒體的快速崛起等,都顯示了為不同共同體提供新聞服務的廣闊前景。4.針對特定需求的新聞訂制服務。新聞媒體可以通過數字化存儲或制作數據庫的方式方便用戶從海量新聞中提取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幫助用戶對新聞文本進行專業的信息分析,還可以記憶用戶的選擇偏好來滿足受眾瀏覽新聞的個性化的需要。5.新聞聚合服務。新聞機構要對新媒體中公民自發生產的事實性知識和意見進行核實與聚合,這種聚合不是將碎片化的信息在形式上“擺放”在一起,而是要在諸多零散事實和觀點上去偽存真、建立聯系,并呈現意義。6.新聞溝通服務。職業媒體應該從過去信息獲取的新聞生產模式轉變為信息溝通的新聞生產模式,以專業新聞服務,打破不同輿論空間的自說自話,尋求建立社會共識的可能。(據王辰瑤于《新聞記者》2013年第8期)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達18071億元,文化產業對當年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為5.5%。根據有關資料,國家統計局對2012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以下簡稱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較快增長。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按同口徑和現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6.5%,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6.8個百分點。(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8月27日,全國上星頻道負責人在長春交流道德建設節目開辦經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要求上星頻道道德建設節目要提高質量、進好時段。據了解,目前全國上星頻道均開辦了道德建設節目,每周共播出40檔。研討會上,中央電視臺“最美”人物系列報道、北京衛視《好人故事》、遼寧衛視《中國好人》、吉林衛視《身邊發現》、上海東方衛視《大愛東方》、湖南衛視《平民英雄》等6個欄目介紹了創作經驗。吉林衛視《身邊發現》采用紀錄片拍攝手法和公益廣告式高頻次播放方式,在每期2分鐘的短小篇幅內,展現平凡人物的善念義舉,放大尋常百姓身上的道德閃光點,為生活傳遞溫情與感動,為社會添加暖色調。(消息來源:《光明日報》)
自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下發 《關于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以來,多家電視臺反應迅速,調整了一批文藝晚會及文藝活動的播出安排。浙江衛視宣布取消原定的中秋晚會制作播出計劃,而央視中秋晚會雖然依然會辦,但思路會改,晚會將不放焰火、不搭設室外演出臺,而是用當地的體育館作為舞臺。不從北京帶舞蹈演員,所有的伴舞人員從當地挑選。雖然各家電視臺均表示將在開銷上“打折”辦晚會,但同時堅持質量“不打折”。為此,拼創意、拼手段就成了各家電視臺的殺手锏。(消息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主辦的第17屆“北京放映”活動,將于9月2日至5日在京舉行。本屆“北京放映”精心挑選了54部國產電影,集中向海外市場推薦,其中包括《北京遇上西雅圖》《毒戰》等國產新片。中影進出口分公司經理袁文強認為,國產片之所以在海外市場表現不佳,一個重要原因是國產片的海外發行渠道不通暢。目前中外合拍片是一條比較便捷的路子,可以利用海外投資方的發行渠道,實現借船出海。此外,值得欣喜的是,如今新媒體越來越發達,也讓國產片有了進軍海外的新渠道。這次論壇就特意邀請南加州大學電影學院資深教授介紹互聯網時代的新媒體市場,讓國產片在影院票房之外獲得下游市場新收益。(消息來源:《北京日報》)
8月21日,中國電視劇制作產業協會在京舉行成立大會。該協會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同意、民政部批準成立的一級法人社團組織,是我國廣電行業的第一個產業協會,導演尤小剛任首任會長。據介紹,協會首批138家會員是我國電視劇制作業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骨干企業,其電視劇產量和黃金時段播放占有率均占全國總量的2/3。尤小剛說,協會將開展調查研究,舉辦產業論壇探討產業發展規律;受政府委托或根據市場和行業發展需要搭建市場平臺,加強中國電視劇節目制作業與電視劇節目傳播機構的聯絡和溝通。(消息來源:《人民日報》)
8月20日,從中國文聯舉辦的“主旋律電視劇生產與民營影視公司文化責任”研討會上獲悉,民營影視機構對于推動我國電視劇藝術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我國電視劇創作生產主力軍。僅以北京為例,截至2012年底,持有廣播電視制作許可證的民營企業為1456家,占全市總數的86.8%。越來越多的民營影視制作機構參與到主旋律電視劇創作生產中并屢獲大獎。但某民營影視機構負責人也坦言:“一部受歡迎的主旋律電視劇,應該做到將思想性與藝術性、觀賞性融為一體。在當下以收視率為主要衡量指標的電視劇市場中,民營影視制作機構在主旋律創作生產中遇到很大挑戰”。(消息來源:新華網)
8月14日,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公布了2013年中期業績公告。截至2013年6月30日,六個月期間,集團收入約為22.07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8%。經營溢利約為5.13億港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5%。數據顯示,鳳凰衛視控股有限公司電視廣播收入保持穩定的水平,占總收入的49.7%,約10.96億港元,分類業績溢利約5.28億港元。(消息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