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昊
2002年7月,筆者從一個學生變成了一名記者,進入寧波電視臺工作,先后經歷了《今晚話題》《城市前沿》《看看看》等多個電視新聞欄目的發展變遷。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從一個跑線記者變成了一名調查記者,專門從事輿論監督類題材的采訪報道:從黃牛黨到假手機販子,從黑車到醫托,再從毒販到假城管、地溝油、非法排污等。九年的時光里,我嘗試過各種各樣的輿論監督類題材的明查暗訪。剛開始的時候緊張害怕,老是擔心被發現;幾次暗訪成功之后,覺得很驚險也很刺激,于是,慢慢地喜歡上了這個記者職業中特殊的工種。每次發現一個題材,人就會開始莫名地興奮,因為不知道表象的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秘密?拍攝起來到底會碰上多少困難?就這樣一路走來,嘗盡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追問和監督,有時很辛苦。在拍攝地溝油節目的時候,我們每天晚上11點出門,到市區的各條餐飲街尋找油耗子。等找到以后,發現油耗子非常警覺,前兩次我們開車都跟丟了,后來我們干脆用自行車跟蹤,與油耗子保持一定距離。在我們的自行車后面,較遠的地方還跟著一輛車,車上坐了三個人,跟一段時間,換一個人騎車。為了不被發現,有一段路筆者是跑步前進的。最后,我們從市區一路追蹤到鄞州姜山的一個村莊里,發現了處理廢油的窩點,系列報道《神秘的廢棄油脂》最終得以順利制作播出。類似這樣的跟蹤拍攝,已經成為我們采訪報道的家常便飯。為了拍攝第一手鮮活素材,經常要在半夜或凌晨去蹲點,這就要求我們默默地忍受夏天的酷熱和冬天的嚴寒。深夜采訪回來,我們一般會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稍微瞇一會兒,第二天繼續上班。因此,筆者在辦公室里預備了睡袋、牙刷和換洗的衣服。
追問和監督,一定要執著。2006年2月底,浙江奉化市幾百名漁民的漁船馬力貼花沒有了,這相當于身份證沒有了,也就是失去了捕漁的資格,出海捕魚變成了非法捕撈。那么,是誰動了他們的馬力貼花?這些馬力貼花又去哪里了?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筆者發現這個題材的調查難度非常大,因為所有的真相只有漁業部門的高層才知道。當我們準備播出第一篇報道的時候卻被上級部門緊急叫停,想通過報道挖掘線索的門被關上了。但是,我們并沒有放棄,當時整個團隊只有一個信念,不管怎么樣都要挖出事情的真相。為此,我們無數次地往返于寧波——奉化——杭州,一次又一次在當地漁業部門門前吃閉門羹,一次又一次偷偷摸摸地到桐照、西鳳等地采訪漁民、造船廠。直到12月底,我們非常幸運地在浙江省海洋漁業局通過一些必要的手段獲知了事情的真相,至此調查終于全部結束。后來統計了一下,我們總共拍攝了20多盤素材,光是同期聲就抄聽了厚厚一刀紙。由于拍攝時大多采用暗訪,畫面鏡頭比較晃,每看一段時間就會想吐,這時我就到廁所洗把臉,回來接著看。堅持就是勝利,最終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出一個時長17分25秒的節目《奉化捕漁證事件調查》,該節目獲得了浙江廣播電視新聞獎一等獎。
追問和監督,必須講技巧。2010年的關于奉化市大埠工業區電鍍企業常年非法排污的報道,我們想了很多點子。首先是應對對方的公關能力。由于好幾批前去采訪的記者都沒有發出稿子,于是筆者通過充當其他節目的攝像師,間接進行調查拍攝,從而避開了報道阻力;其次,什么樣的細節才能打動觀眾并說服職能部門?在調查過程中,我們買了PH試紙和試杯,等到晚上,我們直接從排污口取污水測試,試紙顏色對應的是強酸性。強酸的威力有多大?我們又買了4條鯽魚放入污水中,結果鯽魚不到一分鐘就死了。這些試驗客觀形象地說明了污水的危害。再次播出時機要抓準。2010年是“十一五”節能減排的收官攻堅之年,5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節能減排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鐵的手腕淘汰落后產能,而我們的報道于5月8日推出恰逢其時。后來,這篇報道被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全篇轉播,致使輿論監督的效果成倍放大,國家環保部、浙江省委省政府、寧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責成奉化市委市政府對奉化市環保局相關責任人和排污企業以及法人分別作出免職、巨額罰款、行政拘留等處罰。
追問和監督,需要有勇氣。輿論監督類題材充滿了風險和危險。在采訪拍攝某地賭博機泛濫的時候,我們在現場多次報警以后,警方竟然有人偷偷通知場子,場子里的打手立刻逐一排查,我們的一名暗訪記者在出門的時候被攔了下來。打手一邊搶包,一邊把暗訪記者往房間里拉,一看架勢不對,在外面接應的筆者趕緊沖上去拉住暗訪記者的手臂,使勁往外面拽。趁對方驚訝的瞬間,暗訪記者成功掙脫出門,然后我們趕緊朝人多的地方走,他們就一直跟著,直到接應我們的車子趕到方才脫險。有人威脅要打斷筆者的腿,有人傳話要筆者出門小心點,現在,筆者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做完一期輿論監督報道后,都會多繞一個圈子再回家。
作為一名調查記者,經過這些年的鍛煉和堅持,筆者從開始的刺激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和追求。當你看到每個題材背后的陰暗面,一些職能部門的不作為,底層百姓無奈無助的時候,筆者就會被深深地震撼。這幾年筆者做的題材大多選擇公共服務類,通過采訪和播出刺痛了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其實,很多報道不是為了曝光而曝光,我們是想為他們豎面鏡子,讓職能部門能夠及時發現問題,盡快改正錯誤,讓普通百姓有一個發聲的渠道和機會。如果因為我們的報道而將某些潛規則或不合理的事件納入法制進程,那就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和值得欣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