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高翔
欄目責編:陳道生
影視幕后紀錄片在國外有著一定的發展,早在1982年,萊斯·布蘭克拍攝德國電影大師沃納·赫爾佐格名片《陸上行舟》的紀錄片《電影夢》,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幕后紀錄片。好萊塢很早便有為電影拍攝紀錄片的專業公司。此類紀錄片通常被剪輯成半小時左右的片段,在電視臺播放或隨DVD發行。某些特殊的電影也會制作篇幅較長的紀錄片,如《阿凡達》制作了超過兩小時的紀錄片,而上世紀九十年代斯皮爾伯格拍攝《拯救大兵瑞恩》時套拍的紀錄長片《和平的代價》《直擊戰爭》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影視幕后紀錄片在中國起步較晚,本世紀初開始起步但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發展脈絡清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起步階段。2002年以前,中國已經出現為電影拍攝的紀錄片,但這類紀錄片很少與觀眾見面,沒有形成一定的影響,僅保留起來作為影像資料。1997年,著名導演張藝謀選中當時還是學生的甘露為即將開拍的《幸福時光》“留下點資料”。甘露憑借自己的理解,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完成了《留住時光》,用鏡頭紀錄了作品的創作過程,這是影視幕后紀錄片在中國最早的作品。
發展階段。 2002年是中國電影的轉折點,張藝謀的《英雄》開啟了中國的大片時代。《英雄》不僅使中國電影開始追求大場面大制作,而且使電影制作人看到了電影宣傳和營銷的巨大作用。甘露耗時四年追蹤《英雄》的拍攝過程,積累了400 小時的素材,制作成紀錄片《緣起》,在全國各地的電視臺輪番播出。《緣起》一經播出就產生了轟動效應,觀眾第一次看到了一部國產大片出爐的幕后細節。在甘露的紀錄片里,人們看到了張藝謀坐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中思索的背影,人們看到了章子怡素面朝天地坐在練功房的地板上……人們看到了那么多著名或者不著名的面孔在為一部電影或快樂或哀愁著。
《緣起》隨著《英雄》一同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這也讓片方看到了電影紀錄片的潛在吸引力。《緣起》當年單獨發行的光盤叫價30 元,被許多影迷爭相購買收藏。甘露為《十面埋伏》拍攝的紀錄片《如花》同樣大受關注,影視幕后紀錄片開始“走紅”。甘露此后幾年又先后為《赤壁》《刺陵》《大笑江湖》《龍門飛甲》等拍攝了紀錄片。期間,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集結號》、顧長衛的《最愛》也都拍攝了紀錄片。幕后紀錄片已經成為國內大導演、大制作的“標準配置”,成為電影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熟階段。 隨著網絡的興起,播出平臺的擴展,影視幕后紀錄片逐步走向成熟。《千里走單騎》幕后紀錄片《千里之旅》片長40 分鐘,新畫面影業公司把它拿到全國幾十家電視臺播放,收視率和宣傳效果非常好,為《千里走單騎》賺足了眼球,較好地刺激了觀眾的觀看欲望。《滿城盡帶黃金甲》隨即“升級”,制作了十八集系列短片,每集10 分鐘,更適合電視欄目化需求。到了《三槍拍案驚奇》,由于國內視頻網站崛起,制作公司制作三五分鐘的幕后特輯,專供網絡發行。顧長衛作品《最愛》在上映前,先行在網上播出了幕后紀錄片《在一起》,極大提升了影片的公益形象,使原本對影片不感興趣的觀眾開始關注《最愛》。《金陵十三釵》上映時,片方把90 分鐘的《張藝謀和他的金陵十三釵》授權給了某門戶網站獨家播放,還專門召開發布會造勢,對方也拿出大篇幅宣傳資源置換,跟拍紀錄片的綜合效益得到了放大。
隨著宣傳平臺的多樣化,幕后紀錄片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制作和剪輯也呈現多樣化趨勢。《逆戰》一殺青便發布了視頻特輯,而很多電影都開始分揀紀錄片素材針對不同時期的宣傳做著準備。比起文字宣傳,短小生動又有演員出鏡的紀錄片特輯更適合宣傳的需要。幕后紀錄片已經走向規范化的成熟時期。
影視幕后紀錄片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類型特征和符號特性,成為區別于其他類型紀錄片的獨特樣式。它的類型特征主要表現在:
第一,題材上,幕后紀錄片取材于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包括影片的前期籌備、演員選擇、中期拍攝、后期制作等過程,立足影視作品創作本身,結合宣傳的需要,從創作過程中選取有趣味可挖掘的點進行真實記錄,結合影片的主題進行合理的展現。
第二,敘事模式上,幕后紀錄片敘事性差,一般按照影視作品創作的過程進行紀錄和編排,沒有較強的戲劇沖突。一般紀錄模式都是導演怎么帶領大家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最終完成影片的創作。但通過展現創作過程中的艱難和歡笑,可以使觀眾了解一個影片是如何產生的,可以調動觀眾的情感,進而拉近觀眾和影片的距離,實現商業價值和創作目的。
第三,主題的依附性。幕后紀錄片主要是想表現影片產生的過程。幕后紀錄片導演甘露說,她想呈現給觀眾的是:“只有這樣一位導演帶領這樣一群人才能完成這樣一部作品。”由于幕后紀錄片是紀錄影片的創作過程,因此它的主題往往是依附于影片本身的主題。比如,《最愛》的幕后紀錄片《在一起》通過對艾滋病人的紀錄和拍攝過程的真實呈現,呼喚人性的回歸,這和電影的主題一脈相承。《集結號》的幕后紀錄片《犧牲》和影片一樣,展現了革命戰士的無畏氣概,呼吁人們關注戰爭中的個人命運和榮譽。幕后紀錄片在紀錄的背后,是對主題的又一次附和,將主題現實化。在體現影片如何完成的同時,也表現了主題是如何建構的,展現電影主題的現實意義。
幕后紀錄片為影視作品而存在,在它誕生的那一刻就具有了自身獨特的功能。
商業宣傳功能。 商業功能是當代幕后紀錄片最突出的功能和發展的動力。現如今電影競爭越來越激烈,要想獲得更多的票房,必須依靠強大的宣傳來調動觀眾的興趣,營造觀影的氛圍。幕后紀錄片具備很好的宣傳功能。它可以制作成不同時長的不同版本,分別投放不同的媒介平臺,配合其他宣傳手段,形成立體宣傳態勢,營造市場氛圍。
滿足觀眾窺視心理。 在大眾傳播時代,對于那些早已經熟悉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媒體上八卦新聞漫天飛的觀眾而言,對電影制作的窺視早已成了他們的一個心理需求。觀看影片本身就是一次窺視。借助影院的獨特氛圍,觀眾通過影像營造的鏡像世界,去窺探電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種種活動。幕后紀錄片則是將觀眾的目光,從影視的奇觀世界中接續過來,讓其聚焦到這部電影的生成過程上。他們窺探了這部電影生產過程中的一些秘密,滿足了他們窺探電影如何產生的需求。
揭示電影本質,增加電影噱頭。 電影本身只是商業社會中滿足大眾需要的一種文化產品,是由電影制作人員結合多種表現手法而生產出來的審美對象。無論觀眾在電影中看到的是多么瑰麗、奇特、驚險的世界,都只是電影人制造出來的幻象而已。幕后紀錄片將實現各種電影效果的過程展示給觀眾看,一方面喚起觀眾對電影人艱辛勞作的敬佩之情,知道影片背后導演和演員的艱辛。比如《赤壁》的紀錄片《路有多長》紀錄了演員拍攝戰爭場面時意外受傷的片段,展現了電影人的不易;另一方面,幕后故事也是有效的廣告,增加觀眾看電影的沖動。通過幕后紀錄片你可以知道張藝謀怎樣調教“十三釵”、徐克如何玩轉3D 武俠,進而產生觀看電影時的沖動,使觀眾超越視覺幻象世界,將目光投射到對電影的生產上來。
文獻資料功能。 由于幕后紀錄片詳細紀錄了影片的拍攝制作過程,通過紀錄片可以較好地研究一個導演的風格、劇組的組成和運作、演員的表演和角色的塑造、當代電影工藝和產業等,具有較高的文獻資料價值。
當下,我國影視幕后紀錄片發展迅速,逐步邁入成熟階段,但依然存在不少問題,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幕后紀錄片市場和機制,要想發展壯大,必須遵循以下趨勢。
獨立化。 影視幕后紀錄片雖然以影視作品的創作過程為創作對象,但一定不要局限于只完整紀錄創作過程的模式,應該重新挖掘新的亮點;不要依附于影片,要有自己的主題,和影片形成相互照應的關系。
《最愛》的幕后紀錄片《在一起》沒有局限于影片如何拍攝,而是抓住導演顧長衛在網絡上發布尋人啟示,征集感染者出演或參與電影《最愛》的幕后工作的事件,以艾滋病志愿者征集活動為突破口,真實記錄了劇組通過網絡聊天進行全國尋訪、征集人選、選定感染者進入劇組參與拍攝的全過程。鏡頭中感染者講述了個人的感染經歷及疾病帶來的困擾,使觀眾脫離了影片《最愛》設定的故事環境,回到現實生活當中,關注實實在在的感染者,較好地宣傳了反艾滋病歧視,主題鮮明,使人心靈震顫。
藝術化。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導演藝術構思的體現,都有著自身的藝術價值。幕后紀錄片作為紀錄片中的一種新形式,它在藝術價值和審美功能方面還有待挖掘。以往的幕后紀錄片只追求紀實價值,要求完整紀錄拍攝過程,忽略了紀錄片的藝術價值。幕后紀錄片應該以影片創作過程為依托,通過對素材的篩選來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在滿足觀眾窺視欲的同時,感受到作品傳達的理念和追求。這樣的幕后紀錄片才能長久,而不是隨著影片的下線而被人淡忘。
《集結號》的紀錄片《犧牲》在紀錄影片原有的拍攝基礎上,一方面回溯淮海戰役中普通士兵鮮為人知的經歷,另一方面尋訪與《集結號》中的谷子地有類似經歷的老戰士。通過回憶與現實的交叉,結合犧牲這一主題,進行藝術化的加工處理,升華了《集結號》的主題:每一個犧牲者都永垂不朽。
產業化。 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幕后紀錄片要想發展壯大,必須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形成規模化效益。到目前為止,中國沒有一家專門的影視幕后紀錄片制作公司和團隊,大多數作品都是各自為戰,沒有統一的風格,作品質量參差不齊,這對于幕后紀錄片的發展壯大極其不利。
實現幕后紀錄片的產業化,首先要成立專門的紀錄片制作公司。劇組設置紀錄片組,形成完整的制作體系,實現制作公司和媒介的結合,配合影片的宣傳需要制作不同樣式和類型的幕后紀錄片,在不同的媒介平臺進行推廣宣傳。其次,培養專門的制作人才。現如今,很少有人靠專門拍攝幕后紀錄片生存,幕后紀錄片的拍攝缺乏專業編導人才,應加強人才培養,增加新鮮血液的流入。最后,應該把幕后紀錄片當作商品、當作產業來辦,把它看成是一種制造業,這樣才能體現它的商業價值,形成規范合理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