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軍
好的聲音素材是一筆財富。事實上,“你拾取的聲音素材越好,后期制作時擁有的本錢就越多”,而要想獲得好的聲音,就要從現場開始。現場所錄的聲音是整個節目聲音質量的保證,如果現場錄音失敗,有些聲音在后期是無法替換或者無法重新補錄的。現場錄音涉及諸多方面的內容,著重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考慮。
電平控制
電平的控制是對錄音師最基本的要求。為得到合適的錄音電平,現場錄音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設置通路電平。在標準監聽條件下,電平設置的基本原則是:錄音中如果使用調音臺,則首先將MasterFaders設置為0(或最大值),ChannelFaders設置為0,調整輸入增益(TrimorGain)取得合適的錄音電平值;若使用話筒放大器錄音,則話筒放大器輸出設置為0,調整輸入增益(TrimorGain),取得合適的錄音電平值;若使用音頻接口直接輸入,則調整輸入增益(TrimorGain)取得合適的錄音電平值。
錄音時,數字峰值表指示最大電平一般≤-3dBFS。相對數字峰值表(dBFS)而言,錄音通用的電平標準有,SMPTE:0VU=-20dBFS;歐洲廣播聯盟:0VU=-18dBFS;美國衛星電視:0VU=-12dBFS等。前期錄音應盡量采用24bit/48kHz,為后期處理留有余量。在不失真的前提下,盡可能獲得高電平,提高信噪比。
現場錄音中必須解決噪聲問題。現代錄音技術幾乎可以達到隨心所欲的境地,因此,有人認為現場的問題可以留給后期運用工作站解決,用軟件消除噪聲。事實上,任何現場不合要求的錄音,后期調整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因此,現場錄音前要積極尋找噪聲源,采取有效手段控制噪聲,消除噪聲。
錄音中若使用靈敏度高的強指向傳聲器,應調整指向角度,抑制現場噪聲,以求獲得較高的信噪比。對于現場風噪聲而言,如果以拾取對話為主,則可采用60Hz或80Hz低切濾波器,基本上不會對聲音產生影響,能夠有效地減少風噪聲。
要適時地調整傳聲器與聲源的距離,對于大聲壓級的信號,傳聲器與聲源之間要保持一定距離,要遠。這是因為錄音設備都有一定的音量處理限度,超過這一范圍,聲音就會失真。聲源信號的聲壓級過高的話,電容傳聲器產生的電壓會導致內部的前置放大器過載,聲音就像爆裂似的。由于這種過載是傳聲器本身造成,所以在調音臺使用衰減器也沒用。由于聲壓級大,輸入電平過高,造成過載失真,這在技術上是不合格的,同時也影響到聲音的藝術表現。
音色平衡
錄音時應盡量通過傳聲器指向特征、拾音距離、拾音角度等方面的設置,來取得較為理想的音色。
引起音色變化的因素除了傳聲器與聲源外,還有頻率均衡的調整。在錄音時要注意音色的平衡,音色的平衡是節目聲音高中低頻段在整個平直頻響曲線上的量的比例關系應為等同,不可以過高或過低強調已經存在的頻率信號。
在現場錄音時,傳聲器設置的距離和角度至關重要,傳聲器要盡可能地靠近聲源。如果傳聲器距離過遠,人物對話會由于掩蔽效應而被周圍大環境聲所掩蓋,使人難以聽清。通常將聲源的距離拉開到原來的兩倍,傳聲器接收到的信號便減弱到原來強度的1/4。傳聲器距離聲源過遠還會過多地拾取到混響聲,對語言的清晰度產生影響。
現場拾取對話時,大多使用指向性強的心形電容傳聲器。心形傳聲器的最佳位置是離演員頭部上方0.3-1米處,如果演員上方沒有位置時,也可放置低于嘴的高度,傳聲器呈仰角設置。但這樣設置會過多地拾取到胸腔共鳴的聲音,并且演員轉身、扭頭說話,傳聲器不好跟。傳聲器若跟不住,則會產生明顯的離軸效應,音色發生變化。
現場錄音拾取到聲源音色如果不夠理想,對人聲的音色調整可適當使用EQ,調整時通常不宜超過±6dB。值得注意的是,對EQ的調整要通過后期聲音制作來完成,現場一般不使用均衡,這是由于時間、監聽環境、制作要求、藝術表現等因素影響決定的。現場一旦對音色調整失誤,后期很難找回來。對于多傳聲器拾音,盡量用多軌分別記錄,以便于后期分別對諸多聲源的音色進行不同調整。
在均衡調節時,要避免過量的提升,因為這樣有可能使信號失真。在提升高頻時,可以試用衰減低頻的方法來達到提升高頻的目的。使用均衡前,先試著變換傳聲器或位置的擺放,來審聽是否獲得滿意的音色,這樣做比使用均衡獲得的聲音更為自然。
動態處理
現場錄音中要注意動態處理與把握動態范圍。動態范圍是從最弱的可聞聲0dBSPL,到最強的可忍受聲,通常是120dBSPL之間的范圍。在聽感上應是一個錄音作品最大聲與最小聲之間的音量差,動態范圍常被用來達到某種藝術表現的目的。
拾音過程中的動態處理指壓縮處理,一般不主張使用過大的壓縮比,應控制在2∶1-3∶1之間,壓縮拐點不宜過低,應控制在-10dB以上。錄音師可根據節目及聲源的具體情況,對節目信號做輕度處理,確保信號在錄音過程中不超過記錄載體所能承載的動態范圍。如果沒有把握,現場錄音可不做動態處理,為后期制作留有余地,后期用自動化或音量包絡來完成音量的動態控制。
現場錄音中,電平過大會導致過載失真,電平過小在提升后又可能導致噪聲過大。一般在增益端做固定的衰減,便于控制通路輸入電平,求得大的動態,又可抑制噪聲。
現場錄音中,節目可以不壓縮,但絕對不可以過載。后期制作時,可根據不同聲源與不同風格的節目類型做不同的動態處理,確保不同的節目具備不同的動態范圍。在系統通路中,加入限制器可以用來防止那些可能會超過預置電平的過大信號,卻不會壓縮掉聲音信號的任何動態。設置限制器時,應先以最大音量播放聲音素材,然后慢慢降低門限值,直到壓縮電平起表,經過反復比較、調整壓縮比和門限值,直到合適為止。輸出電平的原則是既不可使信號過載,又要使信號獲得最大的信噪比。
空間感的獲得
除電平、音色、動態因素外,錄音時也應對聲音空間給予充分的考慮。如果聲場環境良好,在拾音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傳聲器的方向性、拾音距離、拾音位置等因素,更多地拾取近次反射聲和自然混響,這樣會對響度、音色、動態等帶來較大的幫助。
聲音距離感與傳聲器與聲源的距離、聲強變化、直達聲與反射聲比例的變化以及音色的變化有關。空間感是指人耳對聲源所處空間特性的感知,聲音的空間感由聲源所處環境的聲音特性決定。空間感可以理解為聲場感,我們所處的每一個特定的空間有其特殊的聲場特性,如曠野、隧道、室內、室外等等,都可以通過聲場體現出不同的空間感。
現場錄音中,要有“空間”意識。在筆者擔任錄音的電影《約會陽光》中,丈夫在前景喝水看電視,妻子在后景收拾床鋪,兩個人對話慢慢演變為吵架。錄音時,一只傳聲器拾取前景丈夫的聲音,另一只傳聲器拾取后景妻子的聲音,兩路傳聲器信號輸入調音臺。在調音臺控制兩路信號的比例,使得前后景聲音距離感與畫面保持一致,注意了聲音距離和聲音縱深的體現,獲得準確的透視感和空間感。并且,以兩人聲音的空間距離表現出兩人情感的距離。
現場錄音時,空間感的獲得主要依靠聲場特征與傳聲器的選擇與擺放,后期也可以通過對人工混響的使用達到較為準確的空間定位。在使用人工混響時,調整混響時間、預延時、混響擴散、阻尼、預置混響等參數,把房間聲響、環境或空間等感覺加入聲源,來體現空間感。在利用混響器的調節中盡最大的可能使聽眾、觀眾察覺不到人工的痕跡,以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和美學價值。
一切技術手段都是為藝術表現服務,對錄音要點與技巧的把握,需要錄音師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完善。現場錄音要想獲得較好的聲音,達到藝術與技術完美的融合,需要從業者長期的積累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