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祥
“水墨書法”藝術探析
■曹榮祥
21世紀的中國書法不僅要在傳承上努力討生活,還應當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水墨書法”的出現順應了大藝術發展的規律,水墨書法作品的創作以體現時代特征和個人的思想為旨歸,并通過各類展覽進入神圣的藝術殿堂,被更多的閱讀者所接受和欣賞。當代書家要與古人有所區別,應抓住符合現代人新的審美需求,不斷探索,使中國書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健康發展。
水墨書法 藝術 探析
中國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的傳統,可謂博大精深,深厚豐滿。人類為什么會不斷進化,那是因為有科學的發展,有新的文明不斷地產生。藝術也是這樣,新的風格不斷拓展涌現,藝術之樹才會長青。
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文藝思想大量被引入我國,推動了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書法發展到當代,眾多有藝術創造力的書家,總想突破傳統書法的現有形式,進行各種新的藝術樣式的嘗試。在這樣一個形勢下,“現代書法”應運而生了。21世紀的中國書法不僅要在傳承上努力討生活,還應當有所創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目前,全國有一大批有識之士不滿足一般意義上對傳統經典書法的傳承。他們要超越古人,創自己書風,走自己的藝術之路,這樣的藝術探索沒有太多的依傍,只能靠自己大智大勇,獨立特行。“水墨書法”的出現,無疑應被視為中國書法創新與拓展樹立起的新標桿。
所謂“水墨書法”,就是水墨和書法相結合而創作出來的藝術。水和墨相互作用,在筆觸中產生濃淡相宜的藝術效果,這樣的書法作品就叫水墨書法。水墨書法是一個很廣泛的藝術范疇,它除了繼承了傳統書法的粗與細、枯筆與潤筆等單一墨色所形成的對比外,還加以濃淡的對比,從而形成“濃淡干濕焦”相互協調、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的藝術表現力。水墨書法的表現力是極其強大的,作為一種自成體系的藝術門類,其表現技法是多元化的,表現空間是很大的,而順應時代的需要,水墨書法經過一段孕育成長期,特別是經過一批書家孜孜不倦的創作實驗,目前已漸漸地進入了成熟期。它將成為中國書法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水墨書法”具有“現代書法”屬性,但它又有別于“現代書法”,它特別強調墨韻,強調書寫性,強調形式感,這就是“水墨書法”藝術的三大主要特征。
古代書家,用濃墨者居多。宋代書法家討論點畫的審美標準,在“筋骨肉”之上,增加了血,血就是水墨。宋代書法家開始重視用墨,發揮墨色的表現力。到了晚明徐渭和董其昌開始在墨法上有新的嘗試,而王鐸更有許多漲墨之作。20世紀中期后,日本書家做過大量探索,如手島右卿先生,善用淡墨,其少數作品,饒有空靈之致。20世紀80年代初,手島右卿先生的弟子小林抱牛先生訪問北京大學時談及用墨,說使用清代中期的墨,暈開時會出現寧靜和淡清色。可見日本同道在這方面有過不少研究。傳統書法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環境,隨著現代化的全面推進,已經不可避免地改變了。書法只有在總體上實現自身的現代轉型,才有可能全面地重回社會生活,參與整個社會的文化進程,繼續保持作為中國人精神生活方式的重要地位。當今眾多書法家“水墨書法”作品,已體現出作者全新的創作視角,突出表現了墨韻的意象,在創作過程中顯露出獨有的美感和新意。
墨韻主要是書家因善用水而生,效果之一:水固墨駐,使點線無干枯焦燥,單調纖弱之病;效果之二:水墨交融,使紙上生多維立體,層次疊加之象;效果之三:水盈墨淡,使畫面呈輕靈悠遠、蘊深涵富之韻。墨韻具有兩種表現,其一,淡墨讓我們仿佛進入了江南水鄉,頓有一種煙雨迷蒙、秀潤飄逸、神奇迷幻之感,或酣暢,或淋漓,或平靜,或虛無,鬼斧神工,變化多端,賦予人們眾多的想象空間。其二,漲墨使蒼老的線條溫潤靈動起來,在老辣蒼茫中追求潤澤,營造出有意味的景象。
水墨書法作品中點、線、面的濃淡變化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營造立體感,作品通篇的立體感來源于墨色變化,一般而言,枯、濕、燥、淡給人遙遠的感覺,濃、漲、濕屬近層特寫。這種墨色遠近的視覺效果,給人的心理感覺是立體的,有層次的。二是增加抒情能力,濃墨筆沉墨酣,富于力感,能表現雄健剛正的豪氣,當情緒進入激越、高亢時可用其進行表達。淡墨清新素樸,淡雅空靈,能表現超凡脫俗的逸氣。還有枯墨,蒼古雄峻,與飛白一脈相承。大片的枯墨虛虛實實,虛實相生,若有若無,如佛家說的“妙有不有,真空不空”,極富表現力。
書法是一門抽象的藝術,首先要求其書寫性,寫字不能變為畫字。書寫性提煉了游離于具象之外的美的根本。而水墨書法,雖然具有豐富的層次,體積感,縱深感,美如畫卷,但它仍然很好地傳承了書法的書寫性,不是畫字,而是寫字,是一氣呵成。水墨是中國書畫的核心之一。一陰一陽是中國道家文化的根本。水墨書法是大道,里面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水與墨的結合,形成了具有漸變的豐富的色階,暢澀相合,氣韻靈動。在書法越來越傾向于藝術性的今天,表現力是核心的關鍵詞。水墨書藝的產生和成熟,為書法藝術開辟了一塊出神入化的藝術空間。
“水墨書法”的基本元素是漢字、水與筆墨,用水和筆墨來書寫漢字就能創造出水墨書法藝術,水墨書法藝術不論怎樣發展,書寫性不能被丟失,丟失了書寫性,也就破壞了書法。書寫性第一要素就是時間性,所謂時間性,也就是說水墨書法的上下前后是有序的,連貫的,不能反復涂擦描畫,不象繪畫那樣。時間性一但遭到破壞,書法的味道就沒有了。書寫性的第二要素就是漢字點、線、面的呈現,當下眾多的“水墨書法”的點、線、面明顯解構了書法原來的結構,凸顯了點與線的對比,塊面與線的對比,用水墨書寫出這些漢字,奔放、蕩遠、奇崛、多變,這些變化更適合現代人新的審美需求。
所謂“形式感”,從作用上說,就是抽象的形式所具有的感染力。它包括從自然現象復雜的變化中感到并抽象出本質形式的能力,反過來說也就是包括在抽象的形式中所概括的豐富生動的藝術感覺。我們知道,形式對人產生的感覺是十分豐富而復雜的,因為形式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它同生活一樣豐富。沈鵬先生對此曾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說:“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這是對書法本體的定位。既然“書法是純形式的,它的形式即內容”,那么,我們需要對書法形式下一個定義,書法形式就是筆墨和空白的造型及其組合關系。這個定義包括兩部分內容:一部分是筆墨和空白的造型,一般講書法的造型就是點畫和結體,這還不夠,從圖式的角度來看,書法藝術的造型元素不僅有筆墨,即點畫和結體,而且還有被筆墨所分割出來的空白,筆墨和空白是書法作品中最大的形式構成,它們都是相對獨立的整體,各有各的造型和審美內涵。因此我們應在點畫和結體的造型創作基礎上,特別強調點畫內、結體內、結體間、行列間以及作品周邊空白的造型。另一部分是各種造型的組合關系,點畫與點畫的組合,結體與結體的組合,字的組合,行的組合,區域的組合,直至筆墨與空白的組合。這些組合從小到大,隨著組合關系的不斷擴大,審美內涵也逐漸豐富,書法的形式是點畫和結體的形勢組合,點畫的表現有粗細方圓和輕重快慢等,結體的表現有大小正側和離合斷續等,點畫和結體的墨色表現有枯濕濃淡等。所有這一切以對比方式構成的表現都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類是“形”,如粗細方圓、大小正側、枯濕濃淡;另一類是“勢”,如輕重快慢、離合斷續。形的關注點從造型到構成,直到空間關系,勢的關注點從運動到變化,直至時間節奏。書法形式的表現問題歸根到底,是圍繞時間和空間這兩個問題展開的。時間和空間是人類與自然得以存在的形式,決不是形而下的問題,貶抑形式是片面的表現。“水墨書法”作品作為視覺藝術,它一定是讓人觀看的,水墨書法的本體是什么?肯定是藝術。
“水墨書法”的出現是順應大藝術發展規律的,書法發展到今天,實用性幾近為零。今天的書法應該作為藝術而存在,藝術性成為第一要務,水墨書法藝術已成為一個藝術門類,書法家已成為一個崇高的職業。所以,我們要把水墨書法藝術看得更純粹一些,更尊重它,敬畏它,要自覺地肩負起捍衛和發展的職責。特別在今天,把書法還局限在技術復制的觀念上,肯定是不行的,因為書法的實用性越來越弱,不象古代日常交流只能用毛筆,任何一次提筆書寫,總是有實用的目的存在。現在書法作為文字交流的功能基本被電腦取代了,在這種新時代背景下,水墨書法創作順應了藝術發展這一基本規律。一部書法史基本就是大師風格的演變史,水墨書法作品的創作已體現時代特征和個人的思想,已通過各類展覽進入神圣的藝術殿堂,并被更多的閱讀者所接受和欣賞。當代書家要與古人有所區別,應抓住符合現代人新的審美需求,不斷探索,使中國書法在新的歷史舞臺上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