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元
文化民生
——和諧社會民生文化的必然舉措
■袁元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根基,是一個民族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和靈魂。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建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中國歷史上又一次迎來了世人矚目的巨變和繁榮。但在此過程中,由于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而出現的“短腿現象”,也導致了一些優秀傳統文化的流失,甚至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
相對于一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軍事實力、資源實力等“硬實力”,文化“軟實力”發展不好,一樣影響該國的硬實力發展。黨中央、國務院及時發現問題的癥結,調整方向,提出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造,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提出文化民生理念,為發展民生文化指明了方向。
社會的和諧首先表現為文化的和諧。建設和諧文化的核心問題,是培養和諧的文化精神和以和諧為內涵的價值取向。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文化,和諧文化可以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持。沒有和諧文化作根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而改善文化民生,則能從根本上促進文化的發展,尤其能促進民生文化的和諧和繁榮,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目的。
1.民生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和諧文化。
和諧文化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和文化性狀。它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范、文化產品、社會風尚、制度體制等多種存在方式。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建設和諧文化可以為建立和諧社會提供廣泛的社會思想基礎。
2.文化民生,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
從經濟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上看,“人”的福祉才是根本,而文化民生推行的文化公共服務正是百姓幸福感不可或缺的組成因子之一。人的物質享受是有限度的,而精神享受是無限度的,而且后一種享受絕不亞于甚至大大高于物質享受帶來的愉悅。以我館在眾多社區培植的群眾業余文藝團隊來說,有腰鼓隊、秧歌隊、合唱隊、藝術沙龍、手獅隊等數十支,自從區里在文化民生上加大了公益性資金的投入,拓展了服務的項目,增加了活動的平臺和渠道,參加團隊活動的人數也逐年上升。現在這些團隊不僅在我們舉辦區內大中型文化活動時踴躍參加活動,平時也都是在積極主動的堅持在各個社區堅持活動。
3.文化民生,固守了群眾的精神家園。
說到底,文化是一個人的精神家園、精神守望。“就業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就醫是民生之需,社保是民生之依,穩定是民生之盾,而文化則是民生之魂”。現如今的文化民生,即是在過去的文化惠民的基礎上更加強調文化為民,文化在民。以我們浦口區的“名人紀念館”為例,名人館里陳列的是我們南京市四位著名的書法家、學者林散之、蕭嫻、胡小石、高二適先生書法作品和生平事跡。以前都是購票入園觀看,觀眾寥寥,而今通過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廣大市民和駐區大、中、小學學生基本免費參觀學習,讓他們接受高雅的藝術教育。這樣一來,參觀學習者眾多,一時間,學習書法,學習詩詞已成為浦口人業余時間的第二課堂。同時也讓我們浦口區成為文化部命名為“書法之鄉”。
根據我們多年從事群眾文化的了解來看,經過探索和實踐,基層民生文化建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積累了—定的經驗。但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些制約因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總體上還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產品服務質量不夠高,公益文化機構活力不足等。具體到民生文化的建設上表現為:
1.多數社區隊伍有老化現象。隊員年齡偏大,藝術水準不高,年輕的新鮮血液補充不夠。另一方面,針對社區文化骨干的培訓相對較少,社區工作人員自身素質難以應付新時期文化藝術活動,這就導致了社區活動的量有余而質不高。
2.硬件建設經費投入不足,文化設施有待改善。一是已建文化室不多,和絕對的人口數量不相匹配;二是雖說部分社區基本上擁有健身器材、文化活動室,能較低層次的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但是,大多數文化室面積不大,活動項目不多,圖書藏書量較少,投入經費明顯偏少。我區現有鎮街11個,居委會、村委會共153個,除去區政府所在地文化館、圖書館及名人館外,建有文化活動室60個。要開展較大規模、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文化設施就明顯不足。
3.活動內容和形式尚欠豐富,年輕人參與率有待提高。從目前情況來看,社區以出墻報板報、張貼宣傳圖片、分發宣傳資料、拉橫幅標語等低層文化教育活動為主,專題講座、形勢報告等高層次文化活動相對較少。社區文體活動以自編自導、自娛自樂為主。部分社區缺乏開展大中型文體活動場所。參加社區文化活動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作為社區中堅力量的青年卻很少,參與面不夠廣。
改善文化民生,實際上就是建設一個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設施比較完備、涵蓋著方方面面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其中,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就是要做好文化政策的調控、文化規劃的確定,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文化人才的培養,文化經費的保障等等,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具體到民生文化建設方面:
1.加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人、財、物的投入。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主導作用,加大投入,強化政策保障,切實解決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基地建設、設施網絡、經費保障、人才隊伍等突出矛盾和問題,為文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2.增加服務路徑,拓寬服務渠道。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鼓勵社會各界捐贈文化事業建設的文化經濟政策,拓寬支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途徑,努力形成資金來源多渠道、投資方式多元化的新格局。我區的部分農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文藝隊伍、民營企業組織的文藝團隊經常參加區內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就是很好的例證。
3.加強基層民生文化隊伍建設。沒有一支高質量的文化服務隊伍,文化服務就無從談起。要堅持以加強文化隊伍建設為抓手,激活基層文化活動開展,豐富基層群眾業余生活。抓隊伍建設,首先要抓骨干的培訓,定期開展各類文化培訓,完善基層文化骨干培訓網絡,以點帶面,不斷提高文化服務隊伍的思想水平和業務素質。其次是要改善隊伍結構。要著力發揮民間文藝團隊、民間藝人和民間創作人員的作用,要積極吸納、發展文化志愿者隊伍,組織來自于社會各領域的文化志愿者,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基層穩定和社會和諧。
4.創新基層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基層民生文化。一是繼續推進基層文化活動方式創新。各街道社區要繼續開展好群眾喜愛的、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努力創新內涵,發揮示范、帶頭、促進作用。二是進一步活躍民間民俗文化活動。民間民俗文化深厚的鎮街要繼續做好傳承、弘揚工作,積極開展民間民俗活動,進一步擴大其影響力,帶動周邊鎮街此類活動的開展。對于活動開展特色濃郁、效果顯著的鎮街和特色文化示范戶,政府要給予獎勵。三是繼續開展已有的社區文化節活動,通過此平臺,引導各鄉鎮街社區開展才藝比拼、交流切蹉,達到普及提高的目的。例如,我區每兩年一屆的藝術節就收到了很好效果。?
5.樹立品牌文化活動,增強活動藝術感染力和文化輻射力。品牌文化活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長期的堅持并且為社會各階層一致認可的,在本地區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活動。它包括特色隊伍、特色活動、特色平臺及特色管理等。?如我區近幾年來發展的一鎮(街)一品的文化特色隊伍就很受廣大市民歡迎,尤其以永寧鎮的民間文藝“手獅舞”最具影響力,三出國門,為傳承、發展和弘揚我國的民間文藝瑰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地區民生文化和諧健康發展。
總之,著力改善文化民生,改革也好、建設也好,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改善民生,也就是為老百姓謀福祉。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都是“人的發展”,以人為本。民生文化要和諧、健康地發展,就必須通過政府文化民生的強有力措施,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靠民、文化安民,就是要讓全體社會成員人人參與文化建設,個個享用文化成果,獲得人文智慧與能量,讓全體民眾獲得快樂與幸福,從而推動整個社會和諧、有序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