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曼麗
小兒肺炎是兒童呼吸系統常見病,多發病,住院病兒中1/2~1/4為小兒肺炎。在對肺炎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繼發性腹瀉,發生率達25.0~52.9%[1],小兒肺炎合并繼發性腹瀉可以導致病兒出現嬰幼兒電解質紊亂、脫水,對原發疾病造成影響,延長了病程,為了能夠減少、促進小兒肺炎繼發性腹瀉恢復,我們對此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入選標準 選取年齡6個月至3歲小兒肺炎,無腹瀉、肺炎病程<3 d[2];除外先天性胃腸畸形、先天性心臟病、重癥肺炎、免疫缺陷疾病、合并嚴重肝膽、心、腎功能不全疾病。
1.2 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來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符合入選標準小兒肺炎180例,其中男98例,女82例;年齡6個月至3歲,平均年齡1.2歲。
1.3 繼發性腹瀉診斷標準 病兒入院后治療過程中出現大便性狀改變呈稀便、水樣便,每日大便次數>3次,糞常規正常或輕度異常。并且排除細菌感染所致的腸炎。
1.4 方法 將180例小兒肺炎分為預防組60例,入院后即采取口服乳酸菌片,1歲內1/2片,2~3歲1片/次,3次/d;治療組60例,發生繼發性腹瀉口服乳酸菌片,1歲內1/2片,2~3歲1片/次,3次/d;對照組60例,發生繼發性腹瀉常規處理,不應有維生態治療。
1.5 觀察內容 觀察預防組、治療組、對照組于入院后第1、3、5、7 d繼發性腹瀉發生率;對治療組、對照組進行療效觀察,臨床療效:72 h內大便次數即糞便性狀恢復正常為痊愈;72 h內大便次數即糞便性狀明顯好轉為有效;72 h內大便次數即糞便性狀無好轉甚至加重為無效。
1.6 統計學方法 采取SAS 3.0統計學軟件,數據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1 繼發性腹瀉發生率 觀察預防組、治療組、對照組于入院后第1、3、5、7 d繼發性腹瀉發生率,并進行比較,具體見表1。
2.2 臨床療效 對治療組、對照組進行療效觀察,并對總有效率進行比較,具體見表2。

表1 繼發性腹瀉發生率(n,%)

表2 臨床療效(例,%)
小兒肺炎治療過程中應用廣譜抗生素越來越廣泛,抗生素對腸道正常菌群進行抑制、殺滅,使得腸道正常菌群數量急劇下降,嚴重者形成所謂的無菌狀態[3],對正常的生物學屏障造成破壞及消化功能造成影響從而發生腹瀉。
隨著微生態學研究深入,采取微生態制劑得到更為廣泛應用,活菌制劑可以迅速對腸道菌群進行調整及補充,使有益菌得到定植,促進生物學屏障形成,促進維生素合成、葡萄糖分解,促進營養物質吸收,產生的乳酸和乙酸對腸道致病菌繁殖抑制[4],改善腸道運動功能,調節正常腸蠕動。
日本代田稔博士成功分離了乳酸菌,進行了科學地強化培養;乳酸菌可以抵抗胃液和膽汁等殺菌作用消化液,進入腸道,并得到定值,提高腸道內益生菌的數量,對腸道微生態平衡進行維持和調整,促進腸絨毛上皮細胞增生,可以起到減少和預防繼發腹瀉發生[5]。
通過對本次研究,觀察到應用乳酸菌片可以顯著減少小兒肺炎治療過程中繼發腹瀉發生,促進繼發腹瀉恢復;應用正常腸道菌群制劑進行維生態治療,可以預防和治療繼發腹瀉。
[1]陳潔.加強小兒慢性腹瀉病的防治研究.中華兒科雜志,2010,48(4):241-243.
[2]秋林,林濱榕.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相關因素分析及微生態制劑的預防作用.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0,25(12):733.
[3]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8,23(6):381-384.
[4]譚艷紅.益生菌防治嬰幼兒肺炎繼發腹瀉的臨床觀察.現代醫院,2006,6(10):31-32.
[5]秋林,林濱榕.小兒肺炎繼發腹瀉相關因素分析及微生態制劑的預防作用.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5,20(1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