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進 黃巍 邵娜
婦產科出血是分娩期的并發癥,屬于產科的危急重癥,在我國,已成為導致產婦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其發生率約為2% ~3%[1]。導致產后出血的原因主要有四種,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和凝血功能障礙[2]。臨床上在出血無法控制時行保守手術治療,對子宮動脈或者髂內動脈進行選擇性結扎,但是子宮內部與側支的循環血管廣泛相連,手術很難成功且會危及產婦的生命,最終不得不通過切除子宮來止血,致使患者喪失生育能力。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介入治療廣泛應用于婦產科疾病,能夠成功止血并保留子宮,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3]。對我院2004年3月到2010年12月期間接受診治的60例婦產科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4年3月到2010年12月接受診治婦產科出血患者60例,其中觀察組30例,最小年齡20歲,最大年齡39歲,平均(27.45±2.2)歲,7例子宮收縮乏力,2例宮頸癌晚期放療后出血,2例宮頸妊娠刮宮后出血,6例宮頸裂傷出血,4例陰道裂傷出血,9例剖宮產切口愈合不良出血,患者平均出血量2337.21 ml。對照組30例,最小年齡2l歲,最大年齡38歲,平均(28.13±1.7)歲,8例自然分娩出現產后出血,6例剖宮產術后大出血,8例人工流產大出血,2例宮頸裂傷出血,5例子宮收縮乏力出血,1例宮頸妊娠刮宮后出血,患者平均出血量2391.03 ml。兩組患者的年齡、體重、平均出血量等一般情況無明顯差異,結果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術治療,在頸部放置鉛護頸用以保護甲狀腺,用血管數字減影造影(DSA)機進行監視引導,患者局部麻醉,經右側股動脈插管,將4.0~5.0 FCobra導管插至雙側髂內,根據子宮動脈的DSA影像,觀察子宮血管,確定出血的部位和出血側子宮動脈,接著將導管插入到出血側的子宮動脈或髂內動脈前干,實施子宮動脈栓塞或者髂內動脈栓塞,將帶抗生素的吸收性明膠海綿顆粒注入,經數字減影成像技術造影證實已經完全栓塞后,動脈導管被回抽至腹主動脈水平,同法栓塞對側,導管抽至對側子宮動脈或者髂內動脈血管進行栓塞治療,穿刺部位在拔管后要加壓包扎。術后患者保留尿管并平臥24 h,注意觀察患者穿刺部位有無血腫或滲血情況,陰道流血、血紅蛋白、子宮縮復情況、凝血功能以及生命體征等病情變化,同時觀察穿刺一側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以及下肢皮膚的溫度、顏色和觸覺。患者宮腔填塞的紗布在24 h內取出,給予常規的抗感染、補液和鎮痛等治療。②對照組出血患者行保守治療,止血無效時采行次、全或全子宮切除手術,并發癥給予對癥處理。統計兩組患者手術的臨床效果、手術時間和并發癥等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手術的臨床效果、手術時間和并發癥等情況,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收集的數據,采用SPSS l7.0軟件,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 統計數據得出,觀察組30例采用血管介入治療,29例患者止血成功,只有1例因止血失敗最終行子宮切除術;對照組30例采用保守治療后均無效最終采取了全子宮或次全子宮切除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比較
2.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 統計數據得出,觀察組30例均采用血管介入治療,手術的平均時間為(82.47±15.9)min,對照組患者行保守治療后止血失敗,最終采取了子宮切除手術,手術的平均時間為(136.12±14.3)min,兩組患者手術所用的平均時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
2.3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30例中,術后1例(3.33%)患者出現了可耐受的輕度的頭痛癥狀,1例(3.33%)患者出現了輕微的發熱癥狀,2~3 d即自然緩解,無其他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總發生率為6.67%。對照組30例中,術后出現頭痛癥狀的患者9例(30.0%),出現發熱癥狀的患者7例(23.33%),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3.33%。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有明顯的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情況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產后出血一直是產科的嚴重并發癥,是導致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足夠重視[4]。在臨床上,為了達到止血的目的,通常采用傳統的治療方法,若經過按摩子宮,使子宮加強收縮后依然無效,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最終將采取次、全子宮切除術或者直接切除子宮,有些患者無法接受致殘的事實,身心受到極大的傷害,增多了醫患糾紛,也致使有些家庭破裂。隨著醫學的發展,血管介入治療被成功的應用于產后出血的治療,成功率達90% ~100%,明顯優于保守手術治療,動脈栓塞術具有諸多優點:不需開腹,且損傷小,止血部位準確,手術時間較短,見效快,還可以保留子宮,避免了全身麻醉的風險[5]。
為了減少血管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增加手術的成功率,在手術中和手術后應注意以下幾點:①介入治療的時機很關鍵,越早的選擇介入治療,患者的出血越少,其狀態也較好。②術前結合高分辨率的超聲,盡早診斷明確,采取有效的介入治療,使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對有大血腫癥狀的患者選擇血管介入治療時需慎重,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患者的損傷減到最低。③栓塞成功的關鍵是正確的選擇栓塞血管和栓塞劑,永久性栓塞劑要避免應用于可能發生動靜脈瘺合并的患者,以免栓塞劑進入到靜脈中引起肺栓塞。④操作要嚴格無菌,局部及其全身都需使用抗生素治療。⑤手術中需充分麻醉,術后采取適當的鎮痛措施,術中術后都需保證血量能夠有效的循環,避免迷走神經反射發生。⑥手術醫生要嫻熟的進行動脈插管并掌握一定的栓塞技巧,這是手術成功的保證。⑦若實施預防性介入治療,在分娩后才能進行球囊擴張,以減少因子宮和胎盤灌注不足而造成的胎兒窘迫。⑧術中和術后需時刻監測性激素的水平,確認卵巢的功能是否被破壞。
對婦產科出血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治療得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其具有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的優點,減少患者致殘的可能性,手術成功率較高,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質量,促進了其家庭穩定,并減少了醫患糾紛的發生,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1]趙立霞.血管性介入治療產后出血的臨床應用.中國醫刊,2009,44(9):60-61.
[2]胡鵬,李玉偉,李云輝,等.剖宮產后出血原因分析及介入治療的價值.介入放射學雜志,2011,20(8):613-614.
[3]邵翠華,童亞非.介入治療在重度產后出血中的臨床應用.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24):83.
[4]張惠玉,雷冬竹,王永紅,等.血管介人治療重度產后出血56例臨床分析.實用預防醫學,2011,18(3):478-479.
[5]郭城.血管介人治療在難治性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分析.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2,22(6):1307-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