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紅 賈玉濤
晚期早產兒是指34周≤胎齡<37周出生的新生兒,死亡率高,長期生長發育狀況相對落后[1]。低血糖是其最常見的臨床并發癥之一,易致腦損傷,甚至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后遺癥,嚴重者死亡。因此,為了解晚期早產兒的血糖水平,我們做了該臨床分析。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間在我科住院的晚期早產兒392例,入院后即刻采足跟血監測微量血糖,發生低血糖30例,其中,胎膜早破9例,妊高癥11例,陰道出血2例,羊水污染6例,胎心慢2例。同時,隨即選取同期住院的足月兒482例,發生低血糖28例,其中,胎膜早破6例,妊高癥9例,陰道出血2例,羊水污染4例,胎心慢1例。
1.2 診斷標準參考《實用新生兒學》(第四版):不論胎齡和日齡,血糖<2.2 mmol/L為低血糖,<2.6 mmol/L為臨床需要處理的界限值。血糖儀為穩豪·倍優型血糖儀(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序列號 CNBSSN9P(AW.06662602A)。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s)的形式,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晚期早產兒組低血糖30例,占7.6%,足月兒組低血糖28例,占5.8%,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晚期早產兒和足月兒血糖比較
文獻報道,晚期早產兒低血糖的發生非常普遍,易致腦損傷,體質量越低,其腦損傷發生率越高,是導致早產兒死亡和傷殘的主要原因。但在臨床實際工作中,晚期早產兒是易被忽視的群體,低血糖更不被重視。
本研究結果顯示,晚期早產兒血糖水平明顯低于足月兒,低血糖發生率為 7.6%。這與文獻報道一致[2]。有資料顯示,低血糖的發生率與孕周呈負相關,孕32~36周是肝糖原儲備的主要時期,因此,晚期早產兒體內糖原儲備少,糖原合成和脂解作用不成熟,肝糖原和酮體生成不足,易發生低血糖[3]。另外,晚期早產兒生后常不能有效完成從宮內到宮外環境的轉換,導致糖代謝紊亂。
低血糖的發生與窒息缺氧密切相關,腦在缺氧情況下糖酵解作用增加,引起低血糖。另外,母親糖尿病可引起胎兒胰島細胞代償增生,胎兒娩出后,高血糖來源突然中斷,又有高胰島素血癥,導致低血糖。
低血糖可遺留很多后遺癥,如腦癱、智力低下等,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至于晚期早產兒糖代謝的特點迄今尚不全清楚,但已知其對葡萄糖的調節功能很不成熟,直至有代謝旁路代償或補充糖源時,血糖水平才逐漸上升并趨于平穩。因此,我們應該對所有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新生兒尤其晚期早產兒進行動態血糖監測,并采取相應急救措施及有效的預防及治療方法,進而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命質量。
[1]劉秀梅,初清.晚期早產兒神經發育預后及影響因素分析.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2,27(4):233-236.
[2]Ma X,Huang C,Lou S,et al.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late preterm infants:a multi-center survey of Zhejiang.China Perinat Med,2009,37(6):695-699.
[3]伍金林,曾振錨.晚期早產兒的研究進展.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2010,6(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