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宇 李志東 吳緒偉 楊志堅 肖誼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所并發的肺心病和呼吸衰竭[1]是我國老年人常見、多發病,近年來發病有增多趨勢,也是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所以在COPD急性加重期,應積極控制病情惡化,對提高生活質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自從BiPAP呼吸應用于臨床,大大降低了COPD的病死率,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呼吸科住院的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6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80年全國肺心病會議修訂的診斷標準[2]即 PaO2<60 mm Hg,PaCO2>50 mm Hg,并排除心內分流和原發性心排量降低等因素,選擇資料齊全的60例病例,均有BiPAP呼吸治療指征[3],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54~80歲,平均67歲,對照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56~76歲,平均66歲,兩組一般資料間有均衡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無創呼吸機是美國偉康公司制造,采用S-T模式,吸氣壓為12~22 cmH2O,呼氣壓2~6 cmH2O,使潮氣量保持在8~10 ml/kg,SO2%在90%以上,氧濃度在30% ~45%之間,每日使用8 h,對照組給予氨茶堿0.25 g、尼可剎米1.5~1.875 g加入0.9%NS250~500 ml溶液中靜脈滴注,1次/d,連續4 d。1 d和4 d同步做血氣分析,觀察臨床癥狀和各項實驗室指標情況,吸氧、抗感染、解痙、平喘、營養支持治療2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后癥狀、心率、呼吸頻率、氧飽和度(SO2)、PaO2、PaCO2及 PH 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統計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多組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多組內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 治療組30例,4 d后好轉28例,占93.33%,無效2例,占6.67%(其中死亡一例),對照組30例,4 d后好轉21例,占70%,無效9例,占30%(其中死亡5例)。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動脈血氣分析 治療組治療1 d后,PaO2及SO2上升,PaCO2下降,PH值升高,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治療組4 d后與1 d比較,P<0.05,治療4 d后與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表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呼吸頻率、心率、癥狀體征對比(±s)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呼吸頻率、心率、癥狀體征對比(±s)
注:治療前后治療本組間及與對照組間P<0.05或P<0.01
癥狀體征有效 無效治療組 治療前組別 時間 呼吸頻率(次/min)心率(次/min)30±8 107±17 1 d 21±3 95±7 25 5 4 d 18±4 86±6 28 2對照組 治療前 27±7 105±16 1 d 24±6 102±12 16 14 4 d 24±5 100±10 21 9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動脈血氣分析的比較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少數有面部壓迫性發紅,胃腸脹氣,對照組偶有頭暈、手抖、面部潮紅等不適。
目前我國COPD患者發病率逐年上升,以往局限于藥物治療,疾病緩解慢,住院時間長,嚴重患者使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后有創呼吸機治療,技術難度大,醫療費用多,撤機困難[4],并發癥較多,病死率高,BiPAP無創呼吸機的應用解決了以上矛盾。
BiPAP呼吸機采用雙水平無創正壓通氣方式,設定IPAP(吸氣壓)及EPAP(呼氣壓)即可,具有同步性能好和自動漏氣補償功能,人性化程度高,自主調節,控制呼吸頻率;采用鼻(面)罩通氣方法,安全、舒適、方便、療效肯定[5]。COPD患者存在較高的氣道阻力,肺順應性下降,氧分壓降低,二氧化碳分壓高,這些均意味著產生與正常人相同的通氣量需要更高的呼吸中樞驅動力[6],以致呼吸機疲勞,有效通氣進一步惡化,引發呼衰發生。BiPAP呼吸提供的IPAP作為壓力支持通氣,EPAP則對抗病理狀態下的PEEPi,減少呼吸負荷及呼吸功耗[7],有利于呼吸肌的休息。
本研究表明: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Ⅱ型呼衰呼吸機治療組療程縮短,臨床癥狀緩解快,實驗室指標改善迅速,能較快糾正低氧血癥及二氧化碳潴留,減少氣管插管發生率與住院天數,降低病死率及患者醫療費用,臨床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王吉耀.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2-48.
[2]葉任高.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46-55.
[3]黎毅敏,羅群.無創正壓通氣在危重癥患者中的應用.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10):726-729.
[4]Nseir S,Di Pompeo C,Soubrier S,et al.Impact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on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COPD.chest,2005,128(3):1650-1656.
[5]陳榮昌,張秀燕,等.改進的面罩對無創人工通氣死腔效應的影響.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13):736-737.
[6]徐淑鳳,尹春茹,李志民,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驅性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驅動的改變.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18):83-86.
[7]劉朝暉,鐘南山.雙相氣道正壓通氣在ICU中的應用.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7,91(10):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