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紅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早期教育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其主要是指根據嬰幼兒的主要心理和生理發展特點與規律,通過組織各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促進嬰幼兒智力發展,為其健康人格的養成奠定良好基礎。0~3歲是現代兒童早期教育的開端,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階段,此階段是兒童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所以,在兒童大腦發育最快、可塑性最強的時期給予其有效的幾次,增加兒童大腦內神經元突觸的數量,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智力潛能[1]。為了更好的分析早教知識對兒童發育的影響,為了更為科學和有效的制定本社區的早期教育方案,從而促進我國兒童早期的發展,我社區特組織并開展了本組研究,現做出具體的研究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組研究的主要研究對象為我社區的100例健康兒童,其中,男52例,女48例,所有兒童均為身體健康的兒童,其在出生時均無缺氧、窒息、搶救室以及缺血性腦病等,且所有兒童在出生之后均無驚厥史。兒童在進行研究時的年齡為2~32個月,平均為14.5個月;兒童的智商發育為70~110之間,平均智商水平為90.8;體格檢查結果為。對所有的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組的相關處理,使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兒童人數均為50人,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經過統計學軟件的分析和處理之后,顯示無明顯差異,繼而進行本組研究。
1.2 教育方法 在實驗組,為每個研究對象建立基本的成長檔案,從其出生之后的2~3 d開始對其進行NBNA的基本檢測和檢查,從而使兒童的家長能夠較為科學和全面的掌握兒童的行為能力,進而對實驗組的兒童開展早期教育。在新生兒出生后的第1年,每個月對兒童進行定期跟蹤的檢查,第2年和第3年的跟蹤檢查時間分別為每3個月和每4個月一次。跟蹤檢查的具體內容如下:研究對象的體格發育情況、神經系統發育情況、營養狀況、智力發育狀況以及疾病的防治等。以鮑秀蘭教授的0~3歲早期教育大綱要求為依據,并結合每名研究對象的不同發育和實際狀況,為其制定出適合的、具有針對性的早期教育訓練計劃,具體包括:語言訓練、動作訓練、認知能力訓練以及社會的交往訓練等。將上述的訓練內容打印出交給兒童家長,并指導兒童家長在家庭中對兒童進行適當的訓練。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所得出的所有研究結果均經過統計學軟件,即SPSS 16.0的相關分析和處理,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和對照組兒童在體格發育的主要指標,包括身高和體重的比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和對照組兒童在智力方面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的數據分析請見表1。
表1 兩組兒童的智力水平對比分析(±s)

表1 兩組兒童的智力水平對比分析(±s)
項目 實驗組兒童 對照組兒童 P值107.95±6.08 94.65±5.87 <0.05 108.23±10.21 95.34±7.76 <0.05適應能力 107.65±12.65 96.37±6.23 <0.05交往能力 100.38±7.04 91.24±5.39 <0.05發展商語言能力
兒童的體格發育受到多方面綜合因素的影響,例如遺傳、疾病以及營養等。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兒童的體格發育,并關注起飲食結構以及疾病的防治,從而保障了我國兒童的體格健康[2]。本組研究的結果顯示,實驗組和對照組兒童在體格發育尚無顯著性差異,由此提示,將早教知識融入到兒童保健中對兒童的體格發育并不會產生較大的影響。
人類的大腦是在環境的影響之下不斷發育和完善的,換而言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人類的大腦才能夠趨于成熟。人類在剛剛出生時,大腦必須要人類大腦是在環境影響下發育完善的,也就是說是在通過不斷的學習過程中而成熟的 。所以,為兒童提供最佳學習和生活環境,有助于其早期腦細胞的發育。另外,嬰幼兒時期是人類一生中大腦發育最快的一個時期,在此時期中如果能夠結合兒童心理學的發展和特點,為兒童提供較為豐富的感官刺激,并為其提供最佳的語言環境,鍛煉其社會適應能力和認知能力,則有助于刺激其心理發育,從而使兒童的腦部潛能得到發展,提升智力水平。國外有關兒童早期教育的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與其早期教育有關[4]。而本組研究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實驗組兒童的智力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兒童,二者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
隨著我國醫學模式的改變,為了更好的使孩子們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家長們在最求子女身體健康的同時,更加關注起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然而,家長在對子女身心關注的同時,卻并沒有意識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加大早期教育的宣傳力度,并將早教知識融入到兒童保健中,使兒童家長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價值,從而快速的促進我國兒童的身心發展、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
[1]陳淑新.嬰幼兒早期教育效果分析.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8,19(5):413-414.
[2]鮑雪梅.早期教育對嬰幼兒心理發育影響的探討.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8):2191-2192.
[3]何杏燕.兒童早期教育與心理保健.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2,14(2):386.
[4]陳達光.健康嬰幼兒早期教育的效果及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2):828-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