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英 盛亮亮
肝內膽汁淤積是一種由病毒性肝炎、妊娠及許多外科手術后常見癥、并發癥。主要表現為疲乏、食欲不振、深度黃疸、血清總膽紅素、堿性磷酸酶等異常升高。本研究選擇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之間在我院治療的肝內膽汁淤積患者86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5月至2012年7月之間在我院住院的肝內膽汁淤積患者86例,排除肝內外梗阻性黃疸。隨機分為治療組(男34例,女12例)和對照組(男31例,女9例),年齡29~68歲。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學組制定的酒精性肝病診斷標準[1,2]:。兩組在年齡,性別、肝功能等方面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 治療組iv.gtt.給予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10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1次/d。對照組給予門冬氨酸鉀鎂(山西普德制藥)治療。連續4周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觀察 TBIL、AST、ALT、ALP、γ-GT、A 的改變。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5.0軟件分析,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療程結束時,兩組臨床癥狀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治療過程中均無明顯不良反應,治療后兩組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結果見表1。
表1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內膽汁淤積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表1 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療肝內膽汁淤積治療前后生化指標比較(±s)
組別 TBIL(μmol/L) AST(IU/L) ALT(IU/L) ALP(IU/L) A(g/L) γ-GT(IU/L)治療組(n=46) 治療前 213.6±88.6 185.3±79.6 204.6±84.1 241.5±95.3 37.1±26.1 181.1±82.0治療后 40.1±29.4 66.5±48.1 56.4±44.9 181.0±102.4 39.5±22.5 101.0±65.7顯效率(%) 84.2%對照組(n=40) 治療前 200.2±90.1 199.7±85.1 181.5±107.1 244.8±79.3 38.7±29.7 207.0±96.4治療后 67.6±33.4 79.1±47.6 81.5±60.0 188.6±129.6 39.4±29.4 111.8±58.4顯效率(%)67.9%
肝內膽汁淤積可能是急性和慢性肝病的并發癥。由于肝細胞分泌膽汁減少,因而本應隨著膽汁被清除的物質在血液中聚集,特別是膽紅素、膽鹽和各種酶。肝內膽汁淤積臨床表現為黃疸或瘙癢,生化改變特點是血液中膽汁的成分和膽管酶升高。補充腺苷蛋氨酸可以消除因腺苷蛋氨酸合成酶活性降低而造成的代謝阻滯,恢復膽汁排泌的生理機制。
腺苷蛋氨酸是人體組織和體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生理活性成分。它作為甲基供體和生理性巰基化合物的前體,參與體內重要的生化反應。在肝內,通過使質膜磷脂甲基化而調節肝臟細胞膜的流動性,而且通過轉硫基反應可以促進解毒過程中硫化產物的合成,只要肝內腺苷蛋氨酸的生物利用度在正常范圍內,這些反應就有助于防止肝內膽汁淤積。腺苷蛋氨酸抗膽汁淤積的活性可能歸因于以下幾方面:①通過依賴腺苷蛋氨酸合成膜磷脂恢復細胞膜的流動性。②通過轉硫基途徑合成參與內源解毒過程的含硫化合物。
[1]葉維法,鐘振義.臨床肝膽病學.第2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46-570.
[2]王寶恩,賈繼東(譯).肝膽疾病的命名規范、診斷要點及預后.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