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
頜面頸部血管瘤是臨床上的高發(fā)病,傳統(tǒng)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治療,但患者術中出血比較多,術中腫瘤易破損,復發(fā)率比較高等問題是人們一直關心的問題。筆者采用消痔靈注射液結合手術治療頜面頸部血管瘤患者35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病例均為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頜面頸部血管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經過B超檢查確診為血管瘤,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觀察組: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齡1~69歲,平均(34.75±10.63)歲;病程2個月至13年,平均(2.67±0.89)年;部位:3例患者為上唇,2例患者為顳部,8例患者為面頰部,4例患者為鼻腔,14例患者為頸部,4例患者為舌;瘤體直徑:0.5~11 cm,平均(3.46±1.13)cm;其中4例患者為動脈瘤,31例患者為海綿狀瘤。對照組:其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1~68歲,平均(35.23±11.79)歲;病程2個月至14年,平均(2.75±0.95)年;部位:3例患者為上唇,2例患者為顳部,7例患者為面頰部,5例患者為鼻腔,15例患者為頸部,3例患者為舌;瘤體直徑:0.5~11 cm,平均(3.46±1.13)cm;其中4例患者為動脈瘤,31例患者為海綿狀瘤。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瘤體部位、瘤體直徑、腫瘤類型等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所有患者均經過B起檢查確診為血管瘤;患者查體均可觸及軟性包塊;患者的瘤體穿刺可以抽出新鮮的血液;患者的皮膚正常;患者體位試驗和壓迫試驗結果均為陽性。排除標準:排除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的患者;排除伴有嚴重血液疾病的患者;排除具有頸部手術史的患者;排除全身情況不佳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排除伴有嚴重精神異常的患者;排除不愿參加此項研究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均使用消痔靈注射液結合手術治療。當患者臨床確診為血管瘤后,暫時壓迫患者瘤體的周圍組織,將血管瘤的血流阻斷。根據患者瘤體的大小,使用空針刺入瘤體,當回抽見到新鮮血液后,緩慢推入消痔靈,根據患者回抽出的血量,注入等量的消痔靈注射液,一般約為5 ml。如果患者的瘤體面積比較大,則可以采用多點注射。注射完成后,繼續(xù)壓迫患者的血管瘤5~10 min,注射后患者的瘤體局部會發(fā)生明顯腫脹,患者的注射次數一般為1~4次,每天注射1次,間隔2~3 d進行下一次注射。當患者的瘤體明顯變硬,邊界清晰,體位試驗結果為陰性,并且穿刺回抽無新鮮血液時,進行手術切除治療。鼻腔部的血管瘤患者均使用鼻內腔手術治療,其余患者均給予傳統(tǒng)的血管瘤切除術治療。
1.3.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均直接給予血管瘤切除術治療。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腫瘤完整切除率、術后并發(fā)癥情況以及術后復發(fā)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數據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腫瘤完整切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的比較
血管瘤的發(fā)病機制是血管內皮細胞發(fā)生明顯的異常增生,是一種良性腫瘤,由多種不同大小、形態(tài)以及類型的血管組織組成。患者的病理類型主要包括:海綿狀血管瘤、毛細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等,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1]。
消痔靈注射液主要由五倍子、明礬、枸櫞酸鈉、甘油、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及三氯叔丁醇等成分組成,為微黃色或者無色的澄清透明液體[2]。五倍子的有效成分主要為揉酸,具有十分良好的收斂性,可以促進組織蛋白的凝固以及微血管的收縮而達到止血的作用。明礬的有效成分主要為硫酸鉀鋁,鋁離子具有很強勢致炎性,可以促進組織的纖維化,從而起到止血的作用。枸櫞酸鈉可以使用明礬中的鋁離子處于游離的狀態(tài)。甘油以及低分子右旋糖酐可以延緩組織的吸收,還可以起到一定的致炎作用和硬化作用。三氯叔丁醇具有良好的止痛防腐作用,還可以起到致炎、收斂、止血、抑菌的作用,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組織和血管粘連硬化劑[3]。本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腫瘤完整切除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以及復發(fā)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消痔靈注射液結合手術治療頜面頸部血管瘤具有操作簡單,手術成功率高,術后并發(fā)癥少,復發(fā)率低的特點,值得臨床推廣。
[1]蔡葶,周兵.鼻內鏡下鼻咽纖維血管瘤切除術預后因素分析.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282(22):1035-1039.
[2]余翠萍,張慶豐,宋偉.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治療鼻腔血管瘤.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0,45(3):197-199.
[3]任建蓉,代鐵榮,黃靜.消痔靈結合手術治療頜面頸部血管瘤38例的體會.內蒙古中醫(yī)藥,2011,30(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