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霞
不穩定型心絞痛的心肌缺血狀態介于穩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之間,近年來,隨著我國年齡區域老齡化,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很容易出現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甚至出現猝死。有報道稱,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針對性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顯著改善患者的預后[1]。本研究中,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間,我院診治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針對性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間,60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被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和針對性給予護理干預,每組各30例。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58.4~79.5歲;30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59.0~80.0歲。在年齡、性別和原發病等方面,兩組患者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給予針對性護理干預。觀察組的針對性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一般護理 護理人員應該保持病房的清潔、安靜,室內注意空氣流通。告知患者注意休息,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避免進行劇烈性活動。一旦患者出現睡眠障礙時,應及時通知主管醫師,遵醫囑,給予鎮靜治療。
1.2.2 心理護理 鑒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病情反復發作,時程比較長,多數患者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如果不能及時給予疏導,這些負面心理問題將會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態。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針對性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宣講心絞痛的相關知識,將成功救治的病例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通過有效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1.2.3 病情觀察[2]治療期間,護理人員應注意患者的病情變化,對生命體征等指標進行監測,耐心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流,詢問是否存在心慌、氣促、胸悶等不適癥狀,盡可能減少情緒、輸液,以及進食等導致疾病發生、發展的誘發因素。對于重癥患者,必要時給予心電監護。
1.2.4 飲食護理 告知患者及其家屬,以高蛋白、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注意低鹽、低脂飲食,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如果出現便秘等情況,及時進行通便處理。
1.2.5 出院指導 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適當進行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遵醫囑按時進行服藥,定期復查。心肌缺血程度較為嚴重的患者,隨身應攜帶速效救心丸,以備緊急狀況下含化。
1.3 臨床療效評定標準[3]①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電圖檢查顯示缺血性sT段壓低,或者T波倒置情況,已經恢復正常。②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電圖檢查顯示缺血性sT段壓低,或者T波倒置情況,較前有所改善。③無效: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0例對照組患者中,顯效13例(43.3%),有效9例(30.0%),無效8例(26.7%);30例觀察組患者中,顯效17例(56.7%),有效12例(40.0%),無效1例(3.3%)。與對照組相比(73.3%,22/30),觀察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升高(96.7%,29/3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不穩定型心絞痛作為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也是常見的急性冠脈綜合征,隨著病情的進一步進展,可能演變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導致患者的猝死。護理人員應該熟悉不穩定型心絞痛的早期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及了解其誘發因素及緩解方式,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主動交流,盡可能滿足其正當需求,給予有效心理疏導,盡可能緩解其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4]。同時,注意對生命體征及血氧飽和度等指標的監測,以及心電監護,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主管醫師,協助其及時給予對癥處理,并做好相關記錄。
本研究中,與常規護理相比,給予相應的針對護理干預,其總有效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之,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在基礎護理、心理護理、病情觀察護理、飲食護理,以及出院護理方面,針對性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預后質量。
[1]王靜.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中國醫學創新,2012,9(5):45-46.
[2]高干英.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護理探討.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3):551-552.
[3]王東杰.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護理體會.中國實用醫藥,2010,5(11):198-199.
[4]徐萍.不穩定型心絞痛護理體會.基層醫學論壇,2012,16(9):122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