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旭
所有的骨折手術均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疼痛,尤以體位擺放時劇痛更加明顯,使機體應激性增高和代謝增加,從而影響麻醉和手術效果[1]。作者分析股骨頸骨折手術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時應用地佐辛的鎮痛效果和安全性,以期為科學選擇麻醉藥物鎮痛提高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安陽市第六人民醫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期間85例股骨頸骨折行椎管內麻醉患者,采用隨機、雙盲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57~78歲,平均(65.7±3.5)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為Ⅰ級29例,Ⅱ級13例。觀察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齡56~79歲,平均(65.6±3.5)歲;ASA分級為Ⅰ級29例,Ⅱ級1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和ASA分級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常規建立靜脈通道和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在體位擺放前10 min,行L3和L4椎體間隙腰硬聯合麻醉。對照組給予0.9%氯化鈉溶液1 ml靜脈注射;觀察組給予地佐辛注射液靜脈注射,初始劑量5 mg,根據體重、年齡、疼痛程度、身體狀況和服用藥物等情況進行適當調整,根據手術時間,維持麻醉劑量2.5~10 mg/(2~4 h)。麻醉穿刺成功后,所有患者給予蛛網膜下腔注入輕比重0.2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2~3 ml,調節平面至腰椎T10。
1.3 觀察指標 ①鎮痛效果(VAS評分)[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價鎮痛效果,評分越高,疼痛越嚴重,分別記錄給藥前安靜時、體位擺放時以及麻醉成功后的VAS評分;②藥物安全性:記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分析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校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校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鎮痛效果(VAS評分)觀察組在體位擺放時和麻醉成功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VA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1
?
2.2 藥物安全性 術后,對照組出現出現1例輕度惡心和1例皮膚瘙癢病例;觀察組1例輕度頭暈病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33%略微低于對照組4.76%,χ2校正=0.000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股骨頸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骨折,與骨質疏松骨強度下降、股骨頸上區滋養血管豐富、髖周肌群退行性病變和髖部受到應力較大等關系密切,常規手法復位內固定能夠達到滿意復位效果,但仍然有30%左右的老年患者需要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手術治療。術中,股骨頸骨折固定相對困難,體位變動引起的劇痛患者往往難以忍受,繼而引起躁動、血壓升高或心律增快等應激反應,延遲麻醉穿刺時間,增加了心腦血管意外等疾病的風險。
地佐辛屬苯嗎啡烷類衍生物,是臨床常見的一種κ受體激動劑類藥物,靜脈注射后15 min起效,t1/2為2.2~2.8 h,進入機體后被迅速吸收和快速分布,具有起效快、作用持久和鎮痛效果顯著等特點[3]。在人體大腦、腦干和脊髓等部位含有大量κ受體,地佐辛能夠通過完全激動κ受體藥物達到脊髓鎮痛和輕度脊髓抑制等作用,且對μ受體具有激動和拮抗雙重調節作用,因此不會產生受體依賴性。理想的鎮痛藥物不僅可以達到鎮痛效果,且副作用較低。地佐辛能夠對抗激動藥的部分效應表現為部分阻斷作用,從而降低麻醉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在體位擺放時和麻醉成功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2.33%略微低于對照組4.76%,表明股骨頸骨折手術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時應用地佐辛,能夠顯著鎮痛,且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地佐辛緩解股骨頸骨折手術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時疼痛效果確切,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周英偉,曾永恒.地佐辛與舒芬太尼聯合應用于下肢骨折術后靜脈鎮痛的臨床觀察.淮海醫藥,2013,31(1):43-44.
[2]曾因明,鄧小明.米勒麻醉學.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6:2732-2735.
[3]王信磊,丁國友,來偉,等.地佐辛在股骨頸骨折手術椎管內麻醉體位擺放時的鎮痛效果觀察.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103-104.